他的戲路極寬,常演的劇目有:《鎖五龍》(飾單雄信)、《草橋關》(飾姚期)、《禦果園》、《白良關》(以上飾尉遲恭)、《牧虎關》(飾高旺)、《飛虎山》(飾李克用)、《斷密澗》(飾李密)、《刺王僚》(飾姬僚)、《斷太後·打龍袍》、《鍘美案》、《探陰山》(以上飾包拯)、《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飾徐延昭)、《失街亭、斬馬謖》(飾馬謖)、《盜禦馬、連環套》(飾竇爾墩)、《鬧江州》、《丁甲山》、《清風寨》(以上飾李逵)、《取洛陽》(飾馬武)、《審七長亭》或《李七長亭》(飾李七)、《忠孝全》(飾王振)、《法門寺》(飾劉瑾)、《霸王別姬》(飾項羽)等。有些原為開場戲,經他搬演後也列為大軸,如與馬連良合演的《八百八年》(飾姜尚)即開場戲《渭水河》,另如《太行山》(飾姚剛)、《大回朝》(飾聞仲)、《龍虎鬥》(飾呼延贊)、《慶陽圖》(飾李剛)等。他還排演過新戲《芒碭山》飾演張飛。他演的《八蠟廟》中的金大力,《雙沙河》中的張天龍,也為人所喜愛。其他劇目還有《黃壹刀》、《下河東》、《打嚴嵩》、《取滎陽》、《黃鶴樓》、《慶陽圖》等等。 1926年12月10日,農歷丙寅年十壹月初六日:金少山、梅蘭芳首次合演《霸王別姬》
11月,梅蘭芳應邀率團到上海大新舞臺演出。觀眾壹再要求上演《霸王別姬》。梅蘭芳原是和楊小樓合演這出戲的。經國劇宗師楊小樓創造出那氣吞山河的楚霸王形象之後,梅蘭芳要再找到壹位水平相稱的演員來合作,確是壹件困難的事。可是,這壹次終於在上海找到了位低才高的金少山。12月10日,梅蘭芳和金少山首次在大新舞臺合演了《霸王別姬》。大獲成功。金少山把銅錘、架子、武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融為壹體,並借鑒楊派武生的壹些唱念表演,再加上他那雄偉的造型和工架,非常出色地創造了花臉行當霸王項羽的藝術形象,在廣大觀眾中博得了“金霸王”的稱號,從而名震全國。此後,金少山就成了楚霸王的最佳人選。在壹些重要的大型合作戲中,梅、金的《霸王別姬》被認為是壹出極有份量的大軸戲,多次安排演出。
1930年3月,農歷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艷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紮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於鮮魚口內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後首次轉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艷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壹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艷秋的老夥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後經梁華亭籌措復於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上將班社重建。
1931年6月9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壹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壹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福》天蟾全班
《金榜樂》(徐碧雲,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雲)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雲,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後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雲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
1931年6月11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嶽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宛城》(麒麟童飾張繡,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雲)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雲,貫大元,龔雲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臥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嶽雲,劉硯亭飾金兀術,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彬飾嚴成方,張國斌飾嶽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雲、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天師,金少山飾包公)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3年4月,農歷癸酉年:楊寶森二次赴滬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冠以“譚派正宗文武須生”頭銜。合作者有武生馬玉龍、青衣張艷卿、花臉金少山及高雪樵、陳鶴峰等。演期50天。
1933年4月21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七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2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八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3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九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4日,農歷癸酉年三月三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5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壹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壹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壹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寶蓮燈》(楊寶森飾後劉彥昌,張艷卿飾王桂英,高雪樵飾楊戩,金少山飾秦燦,陳鶴峰飾前劉彥昌,粉菊花飾楊真人,韓金奎飾書童,王富英飾後沈香)
1933年4月29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首陽山》(楊寶森飾程嬰,金少山飾屠岸賈,張艷卿飾莊姬公主,馬玉龍飾韓厥)
1933年5月4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黃金臺》(楊寶森,金少山)
1933年5月9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十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演於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鼎盛春秋》(魚腸劍、刺王僚)(楊寶森,金少山)
1934年2月27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武漢
梅蘭芳飛抵漢口,此為梅氏第二次在武漢演出。“跨刀“老生譚富英和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等從北平乘火車而來,另有金少山是從南京搭船來的。頭三天戲票在本月底已全部預售壹空。
1934年3月3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壹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壹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女起解》。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壹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4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二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洛神》。因為周日,日常加演《法門寺》。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壹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5日,農歷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三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四郎探母》。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壹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12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廿七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期滿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本日期滿,又續五天,外加給劇院幫忙(不收演出酬金)壹天,到3月18日止,正式營業16天,全部客滿。
本期演出,除過去的老戲、古裝戲以外,還有《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等未在漢演過的戲。譚富英、金少山還演了《捉放曹》、《打棍出箱》、《托兆碰碑》、《禦果園》、《刺王僚》等戲。
1936年11月,農歷丙子年: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
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於進德會京劇場,隨行有楊寶森、金少山等。大軸為梅蘭芳與金少山之《霸王別姬》,壓軸為楊寶森與劉連榮、王泉奎之《洪羊洞》。
1937年2月,農歷丙子年:金少山組松竹社
金少山回北平,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邀楊寶森加盟,演於華樂戲園。
1937年2月14日,農歷丁醜年正月初四日:松竹社首演
松竹社在北平華樂戲園首演。
演出劇目
《釣金龜》(李多奎)
《打漁殺家》(楊寶森,李慧琴)
《連環套》(金少山)
1937年2月15日,農歷丁醜年正月初五日:1937年2月15日華樂園演出
本日華樂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斷後·龍袍》(李多奎,金少山)
1938年2月16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於前日入殮,本日接三。
楊小樓生前就留有遺囑,說他曾在白雲觀出家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箓》,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屬於十殿閻君管轄,而是屬於“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後,壹定要身穿道裝到“道國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樓臺”去仙遊。他的後人照辦,他的裝裹(殮衣)是壹整套道裝:貼身的是壹套對襟大領的白褲褂,大領的藍面黃裏的小棉襖、棉褲,外面是大領藍大棉袍。壹律以寶劍頭形的飄帶紮系。最外邊加披了壹領深紫色,繡著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頭頂上因為沒有長發,自然無法挽成道冠,所以沒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壹頂門樓式的莊子中,正中鑲上壹塊美玉,作為“帽正兒”。腳下穿了壹雙白襪子,將褲腳放進襪筒裏,再配上壹雙紫色鑲青雲頭的“雲履”。雙手捧著壹柄玉如意。完全是壹付道家焚修功圓果滿“朝真”的裝束。身上身下,當是“鋪金蓋銀”。不過,身上蓋的有說是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白色衾單;還有的說是加蓋了黃綾、紅色梵文經字的“陀羅經被”。後者的說法,當然與道裝的殮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遺風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殮楊小樓的棺材更是講究,乃是壹口精選的金絲楠“四獨板”(即兩幫、底、蓋,均為四塊整板)的“重材”,這是最上品的殮具了。系購自騾馬市大街鶴年長壽材鋪,價值2400元。至於棺內裝的殉葬物其說不壹。從當年各報披露的楊墓被盜的通訊報導來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寶劍、牙笏(朝簡)、拂塵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煙壺、金銀珠寶,無所不有。但招來了後患,俗雲“家賊難防”,不期讓松柏庵義地看墳的董四及其勾結的盜匪們挖了去。
楊小樓的喪事最大特點有兩個:壹是在總的排場上突出壹個“奢”字;二是在禮儀上處處突出壹個“道”字。楊氏剛剛咽氣,院內就搭起了巍峨壯觀的起脊大棚,棚頂上按照古典建築形式,做出了五脊六獸,而且還是古錢形狀的“花脊”,從遠處望去,儼然是壹座高大的殿堂。棚內三面都搭了“經托子”(搭在房上的經臺)。這樣,可以不占院內的有效面積。其整個布局是:正面是靈堂,對面是寶蓋式的番(喇嘛)經經臺,臺的對面,即靈堂上方,掛了黃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中間掛了四幢與幡門、幡條配套的黃緞繡花經幡。棚的上首為樓閣式的道經經臺,掛了藍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藍緞繡花的經幡。棚的下首為佛龕式的禪(和尚)經經臺,掛了紅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紅緞繡花的經幡。壹眼望去,有如神、佛聖境。楊氏的靈堂前搭了壹座四圍均為壹丈二尺的大月臺。臺的四角各有綠漆金紋的明柱,以支撐上頂,頂上安裝了彩繪團鶴圖案的天花板,象征亡音“駕鶴仙去”。以符合楊氏的平生信仰,月臺內外上端掛滿了社會名流、商會、慈聯會、梨園公會的題匾。
靈堂上紮了大型毗盧帽式的靈龕,正面掛著曹錕送的大匾“閬苑歸真”,匾下,裝飾著壹個素彩花圈,中間以小白花組成壹個大“奠”字。楊氏的靈櫬被扣在壹個紅雲緞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堂罩裏。罩外豎立著楊氏大幅遺像,像前的靈桌上是壹堂景泰藍的五供,外加壹盞寶塔式的“悶燈”(即長明燈,民間盛傳冥路幽暗,須燃燈給亡人照明);花筒內插著金銀五彩的細靈花;兩旁的蠟扡上燃點著壹對白色藍字的素蠟;中間是鼎式的大香爐。靈桌前面掛了青緞繡著青雲白鶴圖案的桌圍子。供桌前還設了壹個小幾,上設檀香爐壹尊,香碗壹對,是供來吊者上香用的。月臺上,陳放著兩對靈人;緊靠靈幃立著壹對引路的“童兒”(即金童玉女),金童執幡,玉女提爐。
月臺下邊兩側,陳放著四對紙紮的尺頭桌子,壹對金山銀山的小盆景;壹對五彩錦緞的尺頭(衣料),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兩對桌子則帶有楊氏喪禮的特色了。壹桌糊的全套道裝:綴有劍頭飄帶的豆青面,青大領的道袍;深藍色青大領道袍各壹領;馬蹄形的混元中、門樓式的莊子中各壹頂;彩繡青雲白鶴、八仙法物的大紅法衣、百壽圖配萬字不到頭圖案的橙黃色法衣、八卦太極圖圖案紫色法衣各壹件;白襪、雲頭履各兩雙。壹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著令旗、令劍、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簡(笏板)、震壇木、米碟、凈水碗、楊枝、朱砂硯、朱筆、黃表奏章匣、《天師符》、《天師玉匣記》、《天師萬年歷》、《天師神魂執照》各壹冊。壹桌糊的是文房四寶:萬歷青花筆筒、山字形筆架、銅筆架各壹;中插大抓筆、“壹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硯壹塊;大銅墨盒壹具,上刻唐朝賈島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銅鎮紙壹對;“龍門”蓋金墨錠壹匣、彩箋壹匣,上繪松濤水月圖案,並有雙鉤隸書:“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另有紗罩桌燈壹具。另壹桌糊的是古玩陳設:裱有紫紅綾緞槽囊的硬木錦匣兩對,內放爐、鼎、瓶、罐,另有陶瓦銀釉古裝歌妓人壹堂,窯變紫紅色“聚寶盆”(內疊金室、銀室)壹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紅珊瑚枝掛金銀的“搖錢樹”壹具;玉器壹匣;煙壺壹匣。。這些紙制冥物精細異常,足可亂真。乃是出於和平門外延壽寺街衡記、高記兩家冥衣鋪。
本日迎三送路,楊氏喪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藍布的過街棚,兩邊棚口及喪居門前,各搭了壹座素彩牌坊。壹對紅底金紋雙花籃圖案的大鼓、鑼架設於棚內,為來賓們傳報不暇。延至午後,西至延壽寺街、琉璃廠,東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壹帶,車水馬龍,以梨園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紛紛前往楊宅吊唁。僅戲劇內外行人,計300余人,名伶尚小雲、高慶奎、沈曼華、李洪春、劉硯亭、王福山等,均親臨掛孝。伶界如余叔巖、玉瑤卿、王鳳卿、俞振庭、蔡榮貴、譚小培、譚富英、程硯秋、馬富祿、葉龍章、葉盛章、蕭長華、郭春山、閻嵐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齡、丁水利、於連泉、於永利、遲月亭、楊春龍、王又荃、金仲仁、趙硯奎、陳椿齡、郝壽臣、楊寶忠、侯海林、徐霖甫、遲紹峰、萬子和、梁華庭、楊主生、王敬五、金廷蓀、金少山等,及戲劇評論家汪俠公、戴蘭生、齊如山、吳幻蓀、景孤血等,均親臨致祭,或具聯軸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誠為素車白馬,會吊龜年,靈棚內,參靈的鼓樂,經聲佛號與哭聲混成壹片。
午後6時,依喪禮送三。走在最前邊的是官鼓大樂,官吹官打24個響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細樂,後面便是以彩紙精糊細表的轉輪大轎車壹輛,以翻毛駿馬駕轅,前加頂馬;後配跟騾。車廂左窗外,貼壹黃紙條,上書“楊府老太爺顯考嘉訓之靈車孝女楊榮桂、嗣孫續潛、婿劉硯芳、外孫宗楊、宗華等全宅孝屬叩祭”字樣。另有大翻毛雙馬駕轅的四面大玻璃百葉窗四輪馬車壹輛;8人擡綠幃官轎壹乘;杠箱4擡;墩箱4只;大白仙鶴壹只(壹樓二庫已於事前送往焚化場等候)。
紙活兩旁為8盞大白氣死風燈和12對六角形的手罩子為之照明。紙紮芻靈後邊為雍和宮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長號等輕重蒙藏法器吹奏。白雲觀的道士身披雲緞刺繡的對兒衣,打著鐺、鉿、鼓,白全壹為高功,捧著如意殿行。所有參加送三的來賓(多數是名伶)分別執香提燈,排成雙行步送,成為壹條大火龍。後為鐵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著佛曲梵樂,音韻淒慘,使人嗚咽欲絕。楊氏之女榮桂打著挑錢紙,女婿劉硯芳以銅茶盤捧著喇嘛用巴拉面捏成的燈塔;嗣孫等分別棒著道經大疏、禪經大疏,均痛哭失聲,被近親們壹壹攙行。最後是龍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點殿後。整個送三行列蜿蜒約壹裏多地。觀者如雲。尾隨不舍者數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號本宅出發,出延壽寺街南口,經琉璃廠、廠甸、南新華街,至虎坊橋焚燒冥物車馬,盡禮而散。
接三之日,業經喪禮處與孝屬討論決定,楊氏靈柩在家停靈受吊15天,從即日正式開壇起經,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請的經懺以外,包括梨園界同仁送的計有番經7棚;道經8棚;禪經10棚。***25棚。所有誦經、禮懺、燃燈、施食,悉皆周隆。定於2月27日家奠、開吊、伴宿送庫;28日辰刻發引。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俟明年再蔔吉告窆。
1939年8月21日,農歷己卯年七月初七日: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天津水災義務戲
天津水災,女演員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災義務戲。言菊朋、金少山前場《碰碑》,大軸秦玉梅《天河配》,言菊朋飾張有才,金少山飾牛神。
1939年11月,農歷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趙炳嘯經桂錫九先生引薦,正式拜金少山先生為師。拜師禮上京劇界名流如蕭長華、馬連良、程硯秋、葉盛蘭等百余位到場祝賀。當時照有大幅到場貴賓與金氏等之照片,惜於文革期間散失。
1940年1月22日,農歷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三天,演於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
1940年3月10日,農歷庚辰年二月初二日: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出
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於中國大戲院。
1941年9月30日,農歷辛巳年八月初十日: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
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大管事聘孫煥如,每周六出演長安。
1942年1月20日,農歷辛巳年十二月初四日,21時:金少山、李多奎等錄制《打龍袍》唱片
金少山、李多奎等於勝利公司錄制《打龍袍》唱片,錄於晚9時,結束於11時。李多奎飾李後,金少山飾包拯,姜妙香飾宋仁宗,馬富祿飾陳琳,蕭長華飾燈官、郭槐,關德鹹飾王延齡,賈賢英京胡,張繼武司鼓。金或酬1萬2千元,連關德鹹亦得3百元。
1946年6月5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第壹場
6月5日至11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劇目包括:
《六月雪·坐監》,由王吟秋主演,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多奎助演。王吟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竇娥,感情真摯,唱腔充分運用了程派幽咽婉轉、含蓄深沈的特色,所唱的大段[二黃慢板]哀傷悲戚、委婉盡致,帶給人壹種回腸蕩氣之感。
《晉楚交兵》(《摘纓會》),由譚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蕭長華、王吟秋合演。其中王吟秋時年僅21歲,作為青年演員,敢與這麽多京劇名家同臺合作,足見王吟秋在學藝的途徑上更上壹層樓,獲取了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