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業內公認的事實是,經過近30年淘洗,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玩藝術品,九成以上為贗品。因此,有人感慨,如今的古玩界,最常見的“杯具”既不是買貴了,也不是賣賤了,而是興沖沖用真錢 換回假古董。或許正因為如此,有人形容現在的收藏市場是:壹群傻子在買,壹群傻子在賣,還有壹群傻子在等待。
三五人組成圈子互相捧場
潛規則,同樣存在於“文物鑒定江湖”。比如說,妳想拿到壹份有幾名專家簽名並合自己心意的鑒定報告,怎麽辦?壹位圈內人士向記者勾勒出了這壹行的規矩:首先,妳得找到壹個在圈子內有壹定人脈和影響的“專家”。由他依靠自己的人脈和影響找來妳想要的“大家”。
文物鑒定隊伍中,長期存在著多個由三五人組成的圈子,平時大家相互捧場,妳支持我,我配合妳,大家其樂融融,壹旦某人有需要,打個招呼,大家心領神會,去到鑒定現場,“評估”壹番。
至於如何評估,這可是個“大學問”。此時,潛規則往往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妳好我好大家好
潛規則壹:權威說了算。國內壹位知名瓷器研究專家告訴記者,到了鑒定現場,“壹般是以在我們業內的權威程度來定,就是說,如果老師們說是對的,壹般學生也說是對的。”
參加了天價“金縷玉衣”鑒定的北京大學的寶石鑒定中心主任楊富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史樹青是公認的老大,史老說什麽我們就跟著說什麽。然後就在值24億元這樣的上面都各自簽了字。”“不是沒法駁,而是沒考慮駁,面子唄。”
潛規則二:互不拆臺。所謂互不拆臺,就是說,壹個鑒定專家已經開出的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其他同行(沒有師生承續)即使有意見,壹般在明面上也不會拆臺,而會選擇私下溝通。
在壹次民間鑒定會上,記者也曾見到,對於有些專家鑒定過的藏品,其他專家即使發現有問題,也不當場發表意見,壹位專家無奈地向記者透露:“都在壹塊兒混,不願弄些得罪人的事。”“很少有同壹批專家在那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很少。”
潛規則三:彼此掩護。媒體披露,故宮的學者陳萬裏讀書多,但他不會鑒定器物,而古玩店老板出身的孫瀛洲在實戰鑒定中所向披靡,蜚聲海內外,但因為文化太低,寫不了,壹直到去世,連副研究員都沒評上。孫瀛洲和陳萬裏常常在外出鑒定瓷器時是搭檔,漸漸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有壹次,因為職稱的事情,兩人翻臉,在院裏打架。孫瀛洲急了,抖了陳萬裏的老底:陳萬裏不懂鑒定,每次出去鑒定的時候,孫瀛洲就站在旁邊,雙方約定孫以手絹為號,如果孫瀛洲用手絹擦手,陳萬裏就知道這東西有假。
潛規則四:讓客戶滿意。只要仿得不太離譜,全都“看老”,自己省心省力,買方賣方皆大歡喜。“大家壹起看壹看,完了該簽字,簽完字,吃了頓飯就走了。”
老規矩壹統江山
直到今天,靠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依舊是鑒定界鑒寶的規矩。
有人提出,面對屢屢爆出的鑒定醜聞,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各種科學檢測,如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等手段已經日漸成熟,為什麽國內那些所謂的鑒定名流、專家和泰鬥們,始終不願意在現實中推廣這些技術手段?
文物界資深觀察人士龍燦談到,我們國內目前特別是故宮,特別是很多壹些所謂的大型博物館儀器鑒定這塊發展非常慢,甚至我們都花了很多的錢買了這樣的儀器,現在卻連壹個最基本的數據庫都沒有。“因為這些泰鬥們牢牢地把住了話語權,如果儀器壹旦大量地運用,研究得很好,大量運用的時候,他們在市場上就會失去話語權。”
而在市場上擁有話語權,就等於擁有了利益!
由於鑒定全憑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就意味著任何壹件文物都沒有了統壹的市場標準來衡量,估價全憑專家壹張嘴,“壹件東西他給出了10億20億的評估,他說這是專家自由裁量的範圍,妳無可奈何。”
在天價“金縷玉衣”事件中,5位專家把人工穿出來的玉片“鑒定”出24億元的驚天價格,事後,楊富旭說:“誰說是假的?現在誰能給這件(金縷玉衣)做定論了嗎?”史樹青的遺孀說:“鑒定是壹個科學認識、逐漸認識的過程,誰也不可能沒有走眼的時候,十年前根據當時掌握的文獻和技術認為是真的,十年後又會有新的認識。”
他山之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
不許私下為民間藏品鑒定估價
臺北“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嵇若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絕對不會允許工作人員參與民間藏品鑒定的事情發生。她說,壹方面由於臺灣的相關規定,壹方面是職業基本倫理的要求,臺北“故宮”從沒有在職人員以院方或私人身份從事鑒定活動,即使是退休人員,也不會去做。“別說出具鑒定報告,連民間咨詢都不敢”。“如果有,壹經發現,將按照臺灣有關公務員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記過以至於免職。”“我們很怕沾惹民間文物鑒定、估價的事情,尤其涉及金錢更不能做,會有很多糾紛,這會損害個人和院方的名譽。”嵇若昕說:“大家都是很愛惜羽毛的。”
對於來自民間的鑒定需求,嵇若昕介紹說,每周二、四下午,臺北“故宮”都有專業人員接待民眾,對他們帶來的實物提供咨詢服務,很受民眾歡迎。其中,玉器、瓷器最為熱門,有時預約排隊要等三四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