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裝修
唐代以前的銅鏡裝飾題材雖然種類繁多,但常見的並不多,基本都能在拍賣目錄中看到。有些相同主題的裝飾主題會有局部或細微的差異,但整體布局和風格是相似的。
2.模數
三代青銅器,如鼎、彜、圭,因為是重器,所以只鑄壹次,不會有類似的器物。銅鏡是生活中的實用工具,壹個模具可以把沙子變成很多鑄造沙模。
模具不斷接觸沙子後,會有壹定程度的磨損。所以同壹個模具,先用沙子翻出來的花紋線條非常清晰。習慣上稱這種級別的鏡子為“壹模鏡”(或“壹模鏡”),屬於精鏡。
翻了很多次的鏡線比較粗糙模糊,屬於壹般的普通產品。所以鑒定銅鏡的形制往往是通過觀察紋路來完成的,形制是銅鏡價值鑒定的重要依據。
3.直徑
壹面高檔的古銅鏡,對鏡面大小有要求,或者鏡面很大,壹般20厘米以上才算大鏡面;要麽很小,5 cm以下,介於這兩個尺寸之間的鏡子比較常見,超過這兩個尺寸的很少見。
小鏡子的裝飾線條比較精細,即使用古代的失蠟法,成功率也不高;但對於尺寸超過20厘米的大鏡子,相對落後的古代鑄造工藝很難保證鏡面光滑無砂眼,所以成功率也不高,存世量也很稀少。
現代冶金技術已經完全解決了精密鑄造的問題,所以在收藏的過程中,任何直徑過大或過小的銅鏡都要仔細觀察,很容易產生贗品。
4.鐵銹色
古代銅鏡都是出土品,分為生坑和熟坑:熟坑出土銅鏡時間長,生坑出土銅鏡時間短。既然是出土品,在埋藏過程中肯定會產生銅銹。
關於銅銹要註意兩點。第壹,這裏不討論銅銹的真偽。第二,銅銹的位置和面積。銅鏡上有真正的綠銹,可以作為判斷鏡子是否為真品的依據。但如果銅銹面積較大,甚至布滿鏡花水月,即使是真品,也會被視為品相不佳。
5.聲音
古銅鏡在地下埋藏了壹千多年,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兩個特點:壹是輕敲發出的聲音與新金屬片不同;二是強烈震動後容易開裂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