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長沙史料

長沙史料

約15-20萬年前,長沙就有人類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的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定居生活,形成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進入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此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的制陶業和石材加工技術進壹步發展,產生了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商周王朝與商周以前中原王朝的關系

相傳先祖顏地和黃帝都到過長沙。司馬遷《五帝史記》說,黃帝曾“過山道,南下過江,攀熊過湘”,後將長沙之地封為其子邵(宋代《路史》記載邵“起於雲陽,葬於長沙”(意為賞賜)。

夏代古三苗之鄉長沙;到了商周時期,三苗王國消失了,但三苗的後代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此時的長沙屬於“陽嶽”(又稱“滿靜”),歷史上稱為“陽嶽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的壹個分支),在此時創造並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越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印有幾何圖案的硬質陶器。商周時期,北方的中原王朝與南方的“滿靜”和“嶽洋”作戰頻繁。盡管他們未能在這裏建立直接的統治,但“嶽洋之地”曾壹度成為商周王朝的“南服”,迫使滿靜臣服。《逸周書·王輝》記載,周初洛邑修建成功,各地諸侯紛紛前來祝賀。貢品中有壹種“長沙龜”,是史書記載中最早出現“長沙”名稱的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中原文化的後裔長沙,進入青銅時代。長沙古越人至今仍住在茅草半窖房裏,過著氏族生活,生產上主要使用石器,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傳入中原,使用和制造了銅斧等青銅工具。到西周晚期,出現了銅鋤(松土的重要工具)和銅塞(即耙,松土養土的農具)。此外,還制作了形狀和圖案精美的青銅容器和樂器。長沙出土的大量商周青銅器,大多工藝水平較高,越式風格鮮明;1938寧鄉著名的四羊方尊,商周青銅器中的珍品;從1959開始,寧鄉、長沙兩縣出土的十幾面銅鏡壹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為221.5公斤,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以後進入春秋時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動蕩時期。春秋末期,楚(荊楚)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了楚東南沈睡的堡壘。戰國中期,楚國進行政治改革,國力強盛,對南方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湖南納入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方的軍事中心,包括湘北、湘中、湘南廣大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城。楚人進入長沙,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古越人消失了,長沙的古越文化被楚文化取代。

楚人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經驗,使長沙進入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持續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當楚到達時,國家變得越來越弱,諸侯國,尤其是秦國,對楚發動了多次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王建南下,在長江以南打敗了楚國的剩余軍隊。以長沙為楚國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土地被秦國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八百多年來壹直是楚漢的軍事中心。

秦漢時期

秦代長沙縣

秦國滅了楚國,在原楚河以南的土地上建立了“長沙郡”,隨之而來的是秦朝的誕生。長沙是秦朝三十六郡之壹。從秦朝開始,長沙被納入中國統壹的政治版圖,第壹次明確作為壹個行政區進入史書。秦代的長沙郡,涵蓋了湖南大部、湖北南部、江西西北部、廣東連縣、廣西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治所為湘郡。

西漢時期的長沙國和長沙王

秦朝滅亡了,漢朝建立了。劉邦稱帝後,西漢開國功臣吳銳於公元202年被封為長沙王,長沙建在前秦的長沙郡,臨湘郡改名為都城,這也標誌著湖南歷史上第壹個諸侯國的出現,長沙成為王國的首都。長沙王是長沙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王位世襲。但由於東漢改變了藩屬國的制度,也就是公元前144年,他實際上成了壹個幻影王。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封國到公元7年被廢除,長沙國存在了200多年。長沙國分為兩個時期:吳的長沙國和劉的長沙國。

吳的長沙國

長沙古城作為漢王的都城,位於長沙市中心,是長沙歷代君王的居所,也是長沙的政治軍事中心。據古書《水鏡·朱》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老城)是由在長沙命名的王建築。公元前157年,吳的長沙國被廢。

吳的長沙國是古長沙歷史上的壹個輝煌時期,是西漢時期壹個忠誠的諸侯國,在政治上維護了國家統壹。劉邦、臧茶、韓信、英布等八大諸侯都被消滅了,唯獨吳長沙自始至終忠於朝廷,就是的(長沙瑞的女婿)造反,長沙的陳(的兒子)也是以家為重。吳的長沙國從封國到其第五孫吳於156年去世,因無子而被除,歷時46年。王國的官制與西漢相同,設宰相(漢高祖初稱朱郭),由朝廷直接任命,指名輔佐君王。事實上,他被派去掌握他的國家控制這個地方的真正權力。

劉的長沙王國

158前,文帝之子文帝繼位,復置長沙,史稱“劉的長沙國”。公元前155年,景帝的私生子劉發被封為長沙王。劉發枝的長沙國,正值西漢大砍諸侯國權力之時。至此,遼闊的長沙國從南方分離出來,設立桂陽縣和零陵縣。從155年的封地到145年,隨著朝廷管理體制向諸侯國的轉變,此時長沙的盲地大大減少,桂陽縣和零陵縣被分割,僅剩下臨湘、夏洛、益陽、連島、湘南、安城、城陽、茶陵、攸攸、昭陵等地的650戶。至此,長沙藩王也斷絕了自己的實際權力,不得幹預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君王,從高層到宰相(掌管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原名為“臣相”)到縣令,都由朝廷任免。

“劉氏長沙國”自初至廢,歷經七代八王,歷時164年,隨西漢滅亡而覆滅。公元8年,王莽篡位,為皇帝建立了“新王朝”。長沙改名為“滿縣”,省會臨湘改名為“牧夫縣”。

東漢長沙王、長沙國與臨湘侯

王莽政權很快被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所壓倒。公元25年,西漢前王族長沙王劉發的後裔劉秀稱帝,建立了漢朝,因定都洛陽而稱為東漢。由於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種武裝政權,劉秀發動了統壹全國的戰爭。公元26年(建武二年),劉秀瑤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順之子劉興為長沙王,重建長沙國,控制洞庭以南局勢。到了29年,江夏州侯登、武陵州、長沙州韓府、桂陽州、零陵州、蒼梧州杜母、膠東州廣等。,都有助於遠征,被封為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全境正式屬於東漢王朝,長沙歸漢在統壹天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秀四十年(建武十六年)統壹中國。早在37年前,劉秀在長沙改稱臨湘侯,並廢長沙國,改長沙縣。

從三國到隋唐五代

湘州的改制是湖南和長沙建制史的壹個象征。由於長沙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為地方壹級行政區劃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更加鞏固。三國時長沙郡的行政範圍基本局限在湘江以東,隋代的長沙郡跨過湘江到整個湘中地區,基本奠定了此後至清代長沙的建設基礎。隨著隋朝的統壹和湖南回歸統壹的中央政府,與全國各地的交流與聯系不斷加強,獲得了廣闊的、相對穩定的空間。

吳棟長沙縣

三國時期,孫權於219年奪取長沙,於279年滅西晉吳,長沙歸孫吳。太陽升起後,湖南的行政區域發生了變化。現在湖南大部分地區屬於當時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何琳、天門、衡陽、湘東、昭陵,屬於荊州。

257年,長沙東部為衡東縣(今衡陽市),西部為衡陽縣(今湘鄉縣以西),信陽縣(今寧鄉縣)從益陽縣南部分出,隸屬衡陽縣。

265年,安城縣(今江西省)和長沙縣的張羽、廬陵兩縣建立安城郡,長沙郡進壹步縮小。* * *轄臨湘、石陽、惠、、、五常(漢昌改革)、建寧、、溥儀等9縣,包括長沙、嶽陽、株洲。

三國時期的長沙郡是孫吳時代的壹種行政體制,上面是州(荊州),下面是縣、鄉、村。除了長官,長沙郡下屬曹操的編制(官名)也準備得相當充分,包括掌管“選部功勞”的龔曹,掌管稅務的曹,掌管造船的曹操;有負責儲存和出租米、布的倉吏,也有收租錢的倉吏。縣級以下的鄉鎮也有下屬官員,“東鄉勸農混”“南鄉勸農捏”等名字出現在簡胺。此外還有司馬、關城、倉田操、錄事。(資料來源:基於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竹簡)。

西晉南朝的襄州

西晉統壹中國後,沿襲了漢朝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晉武帝立六子司馬哀為長沙王,郡為國。西晉初,長沙縣仍隸屬荊州,治所為臨湘。西晉至南朝的300年間,地方行政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長沙縣轄臨湘、瀏陽、巴陵(280年位於羅縣,今嶽陽、臨湘)、羅昌、五常、醴陵、建寧、右右、夏郡、溥儀等10個縣。280年,信陽縣更名為新康縣,縣治遷至寧鄉縣以西10裏的冷水鋪、萬壽山。1999年,晉惠帝在巴陵、夏郡、溥儀三縣設立建昌郡,長沙郡的管轄範圍壹度縮小。

襄州的建立:西晉後期,由於北方勢力的入侵,西晉統治中心南移,荊襄地區更為重要。307年(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從荊州分出八郡,即長沙、建昌、湘東、衡陽、召陵、楊穎、桂陽、零陵,另立湘州,以臨湘(今長沙)為治所。湘州的建立是古代湖南重要的政治軍事事件。

隋朝的制度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壹北方。581年,北周的外戚隋文帝廢周,稱帝,建立隋朝。589年(三年|隋九年正月),隋軍渡江攻克建康,陳朝滅亡。自此,西晉滅亡以來長達27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結束。

隋統壹中國,改革了南朝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取消縣壹級。隋文帝時長沙有昭潭,湘州改為潭州,設立潭州總政。

撤銷長沙縣,所轄臨湘縣改為長沙縣,瀏陽、醴陵兩縣撤銷合並;

建寧縣也被撤銷,並入衡州湘潭縣(原湘東縣)。

楊迪在隋朝時,進壹步改革了這壹制度,取消了總督辦公室,並將縣合並,改為縣。潭州改為長沙縣,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以長沙縣為縣。

長沙縣轄區包括長沙、望城、瀏陽、醴陵四個縣(市)。面積大小和長沙市大致相當。

衡山縣隸屬原衡陽縣,後並入湘鄉、湘西兩縣,包括湘潭市城區和湘潭、衡山、湘鄉、雙峰、漣源、寧鄉等縣(市)。

益陽縣也曾隸屬衡陽縣,後並入新康縣,包括益陽市和桃江、新化、安化、寧鄉、漣源等縣市。

邵陽縣原屬邵陵縣管轄,後合並付逸、竇良兩縣,包括邵陽市和邵陽、邵東、新邵、新化、武岡、洞口、隆回、新寧、城步、漣源。

史聖坦洲

李靖平定了梁瀟,長沙在621年回歸唐朝。唐代地方行政仍沿襲隋代州(縣)縣兩級制。636年(貞觀十年),唐朝全國共有道路10條,潭州屬江南路。733年(開元二十壹年),唐朝路數增至15,坦洲屬江南西路。

唐初行政區劃調整,分邵陽郡,設南梁(州)。醴陵、新康(624年劃入益陽)、湘鄉分別從長沙、益陽、衡山三縣分出,南梁* * *轄六縣。

坦洲的縣級區劃也進行了調整。

708年(唐中宗景隆二年),在長沙縣復置瀏陽郡,縣治由舉人鎮(官渡鎮)遷至今瀏陽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衡山縣改名湘潭縣。潭州仍轄長沙、瀏陽、醴陵、益陽、湘鄉、湘潭六縣,直至唐末。

621年,湖湘初建,唐朝在長沙建立了潭州總政府。624年,總政府改為都督府,統管八州(譚、恒、永、陳、連、南梁、南營、南雲)軍務。潭州刺史府是唐初湖南最高軍事機關,長官為巡撫,但常兼任潭州刺史,實行軍政合壹制度。湖南軍事組織長沙唐中央政府所在地。唐初實行兵農結合的軍事制度,在全國各重要地方設立軍公所,又稱浙充所,直屬中央。唐玄宗改革兵制,潭州由橋口(今望城縣橋口鎮)、祿口(今株州)、花石(在湘潭)鎮守。

唐代以前,長沙的社會發展落後於中原地區。經過三國兩晉南朝四百年的經營發展,初唐時期,由於社會穩定和歷代州(縣)縣官的治理,長沙趕上了中原的發展。此時的長沙,人口、經濟、文化都很繁榮。771年(大歷六年),就任潭州刺史的張騫為長沙地方風貌題詞。在唐代宗大歷時期,詩人杜甫遊歷長沙並寫了許多詩。他在《清明》詩中說:“寫的是光榮的壹天,長沙萬人。”也是盛世長沙壹天的寫照,擺渡人的眉毛在爭腳尖和膝蓋的傲慢。

湖南道指所

唐朝到唐玄宗時達到頂峰,之後開始衰落。“安史之亂”進入中期,中唐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764年(廣德二年),衡州設湖南鬥團練、守、捕、察、處置使,簡稱湖南觀察使,轄衡潭、邵、雍、道五州。768年(大歷三年)也擴大了管轄範圍,增加了陳、連兩州,長沙成為湖南道所在地。至此,長沙等地脫離了原來的江南西路,成為地方行政區劃,即湖南路。歷史上開始出現“湖南”壹詞,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湖南觀察員在長沙的設立和遷址,為穩定湖南局勢采取了重要措施,但引起了湖南軍事將領的不滿。安史之亂後,當地士兵大多驕橫跋扈,不肯控制。“喜則叛連橫,怒則合實力。”就是這樣壹群當時駐紮在長沙等地的驕兵。安史之亂後,江南割據勢力逐漸增強,湖南省內的鬥爭表現為湘觀察員與驕兵的激烈沖突,而長沙處於這場沖突的中心。770年(大歷五年),距湖南道學遷長沙僅兩年。湖南兵馬使臧率領壹班驕兵在長沙制造混亂,大肆破壞,殺害了潭州刺史、湖南觀察員崔官,上演了壹場“兵變”大戲。770-780年長沙降價兵變和韶州王國良事件表明,湖南分裂勢力有所擡頭。

楚國的首都

五代十國時期,此時的湖湘地區出現了壹個由馬殷創立的楚國,以唐代的原湖南道治所長沙為都城。至此,長沙進入了舉世矚目的楚國時代。馬謖政權時期,馬謖采取了“尊天子,安撫士紳”的政策,對內保軍隊,對外強諸侯,使民眾獲得了壹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經濟上,長沙、湖南通過興修水利、重賞農桑、發展茶產業、提倡紡織、與中原通商等措施,取得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壹時期,楚與北方政權的貿易以茶葉為主,湖南的茶葉聞名全國。見:五代十國楚國。

分離主義軍閥政權

951年,南唐將軍邊臯滅楚,湖南重回南唐軍閥割據,即邊臯任我武安軍使,駐接潭州;5438年6月+952年10月,柳巖趁潭州民怨,派王魁、周興豐率兵攻潭州。南唐在長沙的統治只持續了壹年,就煙消雲散了。

柳巖占領湖南後,湖南的政治軍事重心壹度從長沙轉移到今天的常德。953年,柳巖被周興豐和王魁囚禁並殺害。

周興豐是我們武清軍的時候,他在長沙。周興豐主政湖南後,力圖“糾正前人之弊”,以嚴刑峻法對付猛將,清洗貪官汙吏。此後,袁與項的戰爭壹度停止;962年6月,周興豐去世。l 65438+1962年10月,張文彪得知周死訊後造反,以在朗州守喪為名,直奔坦州。鎮守坦洲的廖健在宴會上被殺,占領了坦洲。963年,宋朝占領長沙。

宋代湖南路政署

963年,宋軍占領坦洲,宋太祖規定坦洲、朗州“都在直隸,長官各司其職”隨著原武安軍和武平均的廢除,作為湖南軍事政治中心的朗州失去了“潭州之上”的地位。宋朝統壹中國後,為防止藩鎮割據,規定州縣總督必須由文官擔任,加強了地方控制。之前“太守、刺史、縣令、縣令”的稱謂改為“知州(縣)事”,簡稱知州(縣)。

997年(道治三年),宋真宗正式改為15路。原湖南路改為鏡湖南路,潭州為治所。真宗年間(998 —— 1022),鏡湖南路上相繼設立了運司、監司、救護司。這三個衙門都設在坦洲城內,他們的救護車由坦洲周知兼任。長沙成為湖南九州、九軍、九獄的政治軍事中心。

宋代潭州區劃的調整

宋代是長沙歷史發展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三百年來,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長沙行政區劃格局基本形成。後來長沙在元明清六百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初中期,潭州的行政區劃也經歷了多次調整。

965年(幹德三年),廢除馬楚政權末期建立的隴西縣,將長沙縣以東的長風場升格為縣(973年並入長沙縣);湘陰縣,原屬越州,屬潭州。

977年(太平興國二年),長沙六鄉設寧鄉縣,前唐新康縣玉潭鎮(今寧鄉縣)為治所。

993年(淳化四年),原屬衡州的衡山縣劃歸坦洲。

1073年(熙寧六年),大臣張祥巡視湖南梅開,在湘鄉、邵陽、益陽、寧鄉四縣設安化縣。

1098(傅園元年)長沙縣分5鄉,湘潭縣分2鄉,縣行政隸屬於潭州市。至宋末,潭州* * *轄長沙、、寧鄉、瀏陽、湘陰、益陽、湘潭、醴陵、湘鄉、安化、焦、衡山等12縣,是鏡湖南路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州。

宋代長沙的重大事件

宋之交,長沙曾經是壹個讓世人矚目的地方,太受歡迎了。l126年8月,北宋六賊首領蔡京被貶廣東,赴坦洲赴死。次年,南宋朝廷懲治漢奸,偽“楚帝”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後於l 65438+10月病死。

宋代政局相對穩定。由於與民同息的政策和壹些賢臣的治理,長沙的經濟發展趕上並超過了中原。文化上,隨著長沙嶽麓書院的建立,胡安國、胡宏、朱、等在長沙講學,長沙成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長沙的城市規模擴大了,城墻壹直到清末都沒有超過它。這座城市打破了方時的界限,商業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湖南的大都市”。

南宋初,湖南各民族與軍閥矛盾尖銳,動亂不斷。建炎四年正月,金兵大軍攻占長沙,前往屠城。先後有麻友、杜炎、孔彥周等潰兵、土匪勢力湧入長沙,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l130年,洞庭湖區爆發了著名的鐘祥、楊幺起義,湖南人民紛紛響應。潭州的寧鄉、益陽、湘陰、安化等縣也成為義軍占領區。短短兩年,長沙城墻破,十室九空。湖南安福使、潭州襄子真乃率部下移至攸縣。

1131二月(紹興元年正月),南宋改鏡湖南路、北路為鏡湖東路、西路,分別以鄂州、定州(今常德市)為治所,潭州屬東路。1131年,恢復舊制,仍以坦洲為南路。南宋初,潭州為沿江六郡之壹,宰相李綱、張浚,將軍韓世忠、王理、嶽飛先後來長沙。

l132年,李剛被任命為湖廣宣傳大使,知曉坦洲。次年10年6月,宋朝廷在帝國軍疲憊的情況下,劃分了所有將領的轄區。潭州最早歸王理管轄,後來被大名鼎鼎的嶽飛取代,長沙成了聞風喪膽的嶽家軍的駐軍。在鎮壓楊幺起義的戰爭中,李剛、張浚、嶽飛先後統率譚、丁、嶽、陳、李等州及湖北各路大軍,先後投降黃佐、周倫、等起義軍將領,瓦解了二十余萬起義軍,避免了壹場血戰。

南宋中後期,長沙局勢相對穩定,有劉浩、張孝祥、辛棄疾、周必達、甄、魏僚翁、向士弼、王立新、文天祥、李復等重要大臣在長沙任職,支撐了南宋的湖南大局。辛棄疾創建飛虎軍,和甄從政清廉,文天祥入獄清廉,都為長沙留下了壹段佳話。而項石壁、張湯(張浚的曾孫)、李太潭抗擊元軍,悲壯激烈,為宋代長沙增添了英雄色彩。

  • 上一篇:店鋪的單詞解釋(50個左右)_店鋪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為什麽說開蛤蜊就像開盲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