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長治上黨門、城隍廟、天臺庵、大雲院、法興寺的歷史文化及景觀?

長治上黨門、城隍廟、天臺庵、大雲院、法興寺的歷史文化及景觀?

上黨門 上黨,取“以天為黨”之意。現存的上黨門和兩側的鐘鼓樓則為明代知州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馬暾在其為任六年之後,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況下,對原來的鐘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改建,“樸素渾堅,雄偉固壯”,這就是今天的鐘鼓樓,這就是今天的上黨門。 上黨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內西街,是古上黨郡衙署大門,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年),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惻鐘樓為明洪武年間重建,右側鼓樓則為天順年間增建。鐘鼓二樓平行排列,壹曰“風馳”,壹曰“風動”,以示高聳如雲之意。現已成為長治市的象征。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市貌盡收眼底。 上黨門是長治的象征和標誌。它位於長治市區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崗上,是古代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是個地名,殷商時已有,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大致包括現在的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地區的榆社、左權、和順縣和臨汾地區的安澤縣。關於“上黨”的含義,《釋名》中解釋說:“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方誌中說:“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也就是說,上黨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建立了上黨郡。郡府設在今長治市。上黨門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約公元581年至600年)。它的門樓海拔1500米,與太行山的山頂齊高,十分雄偉壯觀。登上門樓遠眺,上黨古城景色歷歷在目,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庸朝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宋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居住在上黨門內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築的基礎上,對上黨門進行裝飾,並在附近修建了梳妝樓、看花樓、德風亭等建築。他做了皇帝後,又重返這裏增修了飛龍宮、聖瑞閹、望雲軒等。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下,攻陷隆德(今長治市),上黨門毀於兵火之中。現在的上黨門是明代重建的。上黨門座北朝南,居高臨下,挺拔獨立。門為重檐歇山式結構,大門左側建有鐘樓,右側建有鼓樓,鐘鼓樓壹曰“風馳”,壹曰“雲動”。意思是說建築在上黨的上黨門高聳天外。兩樓臺基高峙、平行排列,遙相映襯。樓高門低,高低錯落,主從分別,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嚴,極富民族風格。上黨門作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得到了多次維修和彩畫。現在的上黨門更加雄偉壯觀,青春煥發。 城隍廟 位於今市區城隍路,始建於南宋,後遭毀,於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內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城隍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鬥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壓力,結構獨特,歷經地震,雖墻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棟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渾遒勁,兼有明代建築風格和地方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築物歷史遺存的精華。 鄭州城隍廟在鄭州市商城路北。建於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檐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遊龍數條,有鳳凰在上下飛舞,有荷花、獅子在左右陪襯,異常生動。大殿正脊兩端雕有吞脊吻獸,兩側刻滾龍數條,並飾鳳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過海”及蒼松翠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 ----------------- 城隍與城隍廟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壹。“城”原指挖土築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壹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壹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裏,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在原莆田縣內,有創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位於城內長壽街廟前巷的興化府城隍廟,由照墻、外埕、大門、甬道、儀門、中門、正殿、後殿及兩廂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24畝(壹說18畝),與興化府衙,莆田縣衙壹樣大,為莆田五大宮廟之壹;主祀城隍大神陳瓚,俗稱城隍爺。該廟現為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城隍廟除了興化府城隍廟外,還有建於府城隍廟之後的莆田縣城隍廟,元至正十三年(1353)興化縣由遊洋遷往的新縣城隍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衛後建的平海城隍廟,建城後建的吉 城隍廟,為懷念故國宋在南門建的浙江城隍廟,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後建的華亭仁和城隍廟。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禧民眾被迫遷往涵江鳳嶺、鯉江城隍廟廢,他們於此重建廟宇,亦名鯉江城隍廟;復界後,他們遷回莆禧,重建其廟宇,涵江鯉江城隍廟保持不動,現為涵江區壹所著名的道觀。 城隍廟裏的塑像與配神壹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兩旁分列八大將、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鐘鼓神以及十殿閻王、十八司等地獄塑像,府城隍廟裏則有更多的配神。 城隍廟裏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跡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夫人媽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這些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 城隍廟裏,每年都有錢、米、衣服、棉被、醫藥、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廟每年農歷十二月廿五日為最大的壹次施舍活動,每月初壹和十五亦有小規模的施舍。還有為人主持公道,排解糾紛的活動。在舊社會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廟戲臺上例有壹場木偶“魯戲”。因那時窮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債,有家難還,無路可走,只得進城隍廟看“魯戲”當“守歲“。有樂善好施者,派人捎帶“紅包”,悄悄地分別送給那些窮苦人。 潞安府城隍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廟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創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現存的城隍廟中大殿和角殿為元代建築,寢宮、戲樓、玄鑒樓等為明代建築,廊廡、耳殿為清代建築。城隍廟是為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池之神。城隍廟占地面積12229平方米,建築面積5175.03平方米。縱軸線長達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重樓(玄鑒樓)、戲樓、獻亭、中大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 天臺庵 天臺庵座落於山西省平順縣城北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 天臺庵是壹座佛教寺院,規模不大,西臨漳河,東南北三面農舍鱗次櫛比,壹望無垠,遠山近水,景致極佳。天臺庵始建於唐代,院的東邊矗立著壹方唐碑,字跡已漫漶不清。寺內的佛殿平面近方形,寬、深各三間,正、側兩面的明間都偏大,次間僅為明間的壹半,是中國現存早期建築中十分罕見的。檐柱壹周都是圓形,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柱間施闌額,柱頭覆盆式,屋坡平緩,四翼如飛,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風貌。 大雲院 大雲院原名仙巖寺,在平順縣城北25公裏處的群峰環抱之中,創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 938)。主要建築大佛殿,為五代遺物,雄偉壯麗。殿內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寺院中尚存山門、天王殿、後殿和兩廡,均為清代建築。寺前有漳水縈回,風景秀麗,寺外懸崖峭壁,上列20余孔窯洞,相傳為唐將馬三保屯兵之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平順縣城23公裏處的實會村,在古代叫新豐村。這裏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們遊覽觀光的好地方。有首詩歌贊美說:“新豐村、三裏長,壹裏壹個觀音堂。七十二個連環洞,七堂八廟九獅蹲。九龍戲珠大雲院。山中古景醉死人。”如今,三個觀音堂已隨歲月流逝,坍塌無存。七十二個連環洞,相傳是三國時馬超避兵的地方,遺跡依稀可見。至於天梯、天蹬、七堂.八廟九獅也隨著滄桑巨變,大都損壞。唯有龍耳山下的那座大雲院,仍較好地保存下來。沿著村東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裏 , 峰巒起伏的龍耳山就會奔湊到遊人眼前。令人稱奇叫絕的是龍耳山的九條支脈極象九條巨龍從三面盤屈環抱而來,形成壹個近乎封閉的圓圈、圓圈的正中有壹座巨大的山丘象壹顆碩大的寶殊。大雲院就座落在這個“寶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這形勝美稱為“九龍戲珠大雲院”。大雲院始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巖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寶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細膩,獨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間。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為“大雲院”大雲院現存的主體構造大佛殿,單檐9脊l0獸歇山頂,滿覆琉璃圓柱方額,鬥拱五鋪作,飛檐起翹,面闊3間,進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緩,形制古樸,極具唐代風格。大雲院是我國規存的九座五代木結構建築之壹。大佛殿內的五代壁畫,更是我國古代壁畫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大佛殿內現存五代壁畫2l平方米,可辨認處,東山壁繪有“維摩經變”。經摩諾托病在家,釋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維摩詰身著淡黃色病衣,側身半臥十錦帳之中,身體前傾,神態莊嚴激昂,正在向文殊訴說自己的大乘主張。前來探視的文殊,和維摩話側身相對坐十病榻之下,滿臉虜誠,洗耳恭聽,若有所思。畫面背景全以人物襯托。舍利佛、香積菩薩、天王、羅漢等多人,體態豐韻,表情各異,均以前方十畫面人物為核心,遙相呼應,渾然壹體。畫面上方飛天回翔,紫霧繚繞,天女散花,呼之欲出。正門扇面墻上左測繪有觀世音,右側是大勢至。二菩薩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墻背畫“西方凈土變”。畫面上方眾菩薩和仆從分賓主談話其間,主尊仆殷壹派升平景象。畫面下方是8個邊歌邊舞邊奏樂的樂伎,吹笛拍鈸,廣袖長裙,圍成環狀,翩翩起舞,神姿仙態,楚楚動人,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五代彩塑ll平方米,色彩莊重,古樸典雅。人雲院五代壁畫,上承晚唐風格,無論男女皆以豐腴富態為美,心胸坦蕩,氣宇軒昂。大雲院南面數十米高的山崗上,有壹座青石雕道的浮圖七寶塔。這是五代時遺物。原來是七級,現行五級。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蓮花池瓣底座,第—層的束腰上雕造飛馬、獅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動物,活靈活現。第二層的束腰上雕合幾個伎養樂人翩翩起舞。第三層正面有門,門頂雙龍戲珠,維妙維肖;門西側侍立二天王,神情莊重嚴肅;周圍轉角,龍蛇盤旋,使人驚嘆古人筆走龍蛇的藝術功力。第四層雕帳幕低垂,前後都有假板門,第五層雕雲紋大圓蓋寶珠嵌頂。整座塔體造型優美,腿刻精細,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傑作。在大雲院南面100米處的土崖上有72個連環洞,相傳那就是三國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雲院四周還可看到大天橋、唐朝貞觀年間國公馬三保墓地等許多古跡名勝。它們和人雲院相映成趣,形成了壹組美麗的文物景觀。 法興寺 在長子縣東南20公裏處,有壹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壹座名揚華夏的法興寺,法興寺始建於後魏神鼎(後涼呂隆的年號)元年(公元401年)。 據說, 當年有壹高僧雲遊至慈林山, 十分欣賞這裏的佛地風光, 便在山上修了這座慈林寺。 唐高宗上元元年, 李治皇帝從開封去太原, 途中曾遊覽慈林寺、改寺為“廣勝寺” 並送給寺院兩株牡丹花。 宋英宗治平年間,趙曙皇帝又把廣勝寺改為“法興寺”,法興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舊,加之所處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礦的主要采掘區域,七十年代後期出現地面陷廟基裂縫,殿宇傾斜,院墻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經縣、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門反復勘察研究,確認這座北魏建築原地已不能修復,於是,便確定把法興寺搬遷到對面的翠雲山上。 翠雲山與巍峨峻峭的慈林山東四相對,山巒疊翠的丹朱嶺屏列於北,銀帶似的太洛公路與焦(作)太(原)鐵路相交,東山腳下終年流淌著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風吹來,松濤嘩嘩,白雲飄飄,入川如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法興寺於1980年動工搬遷,現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座落於翠雲山南麓,占地面積60畝,是原寺面積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車場與山腳下的崔莊村連為壹體。入口處巧妙地保留了二棵長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樹, 象黃山的迎客松壹樣,以它四季常青的綠色,歡迎遊客的光臨。停車場周圍垂柳下的長凳供遊人乘涼歇腳。從停車中場登上60個石階方到山門。此門屬於復建部分。 法興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雛形定於唐代,並經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繕增建,清代的壹次竟用十三年之久。但漫長的歷史中常遭損毀,山門不知何年己蕩然無存。“後魏建修知創始,大唐完構夏更新。興廢幾經春”這就是對法興寺歷經滄桑的真實寫照,新修的山門是依照遺址尺寸而復建的。進入山門後對稱地立於東西兩側的是關帝殿和迦蘭殿。關帝殿三間,為明清兩代風格,內供俸關帝神,迦蘭殿為新增的建築。穿過兩殿位於中軸線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興寺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記載唐鹹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裏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擴建並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該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國現存古塔中這是絕無僅有的。當年建塔時正逢佛教臻於極盛的唐代,鄭惠王賜予舍利子和大藏經更造成深遠影響,後人都把此地稱作福地,從而才帶來了法興寺的興盛。舍利塔後,前殿之前有壹座燃燈塔。燃燈塔隔柱上刻有“唐大歷八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壹所”之句,所以人們又叫它石雕長明燈。國內現存唐代石燈塔僅有三個,法興寺這盞石燈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細,保存最完整,被譽為古石雕的珍品前殿,又叫園覺殿, 是寺內最大的建築,建於宋元豐三年(公元1066年)。殿高約8米,石門框,格扇窗、骨架全為石柱、木柱支撐,鬥拱肥碩、飛檐騰空,氣勢非凡,雄渾莊重。頂為六架椽懸山頂,五脊六獸。殿內的18簿佛像多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壹“凹”字佛臺,中尊釋迦佛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左為文殊、普賢菩薩列座。臺前分站兩位護法金鋼。南海觀音則與釋迦佛像背向而坐。兩邊靠墻豎著12尊圓覺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特別是壹手托腮作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

  • 上一篇:叉車還屬於特種設備嗎?
  • 下一篇:胡琛湖北古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