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易蔔生是壹位著名的戲劇大師。他的壹生和戲劇事業緊密相連,劇本的創作和劇院的經營凝聚了他畢生心血。他不僅為挪威的戲劇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更為世界戲劇的發展建立起嶄新的裏程碑。
1828年3月20日出生於挪威南部希恩鎮的壹個木材商人家庭。6歲時,父親破產。全家遷往文斯塔普村居住。16歲開始,他在格裏姆斯塔鎮壹家藥材店當了6年學徒,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在此期間,他閱讀了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經典著作,並且嘗試了詩歌創作。1850年,易蔔生參加了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卻因成績不佳而落榜。這時正是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蓬勃發展時期,易蔔生受他經歷影響,站在了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易蔔生結交了文藝界壹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稿,還親自參加了由社會主義者領導的工人運動。同時,他創作了壹些有進步意義的文學作品,如詩歌《覺醒吧,斯堪的納維亞人》(1850年)、歷史劇《卡提利那》(1850年)。1851年,他認識了卑爾根劇院的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奧萊·布爾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聘他為劇院的劇作家兼編導。1852年,他被派往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此後,他以每年壹部的速度為卑爾根劇院先後創作了《仲夏之夜》(1853年)、《勇士之墓》(1854年)、《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年)、《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年)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年),並且他還參加編導了100多部劇本,積累了豐富的戲劇創作和演出的經驗。
1857年,易蔔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他創作了帶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浪漫主義歷史劇《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年)、《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和提出戀愛自由的《愛的喜劇》(1862年)等等。後來劇院破產,易蔔生的生活也陷入了靠借債度日的境地。1864年,挪威政府在普魯士與丹麥戰爭中背叛北歐各國整體利益,這引起了易蔔生對國民和政客鄙俗的強烈不滿。他離開了挪威,此後的27年中,他只在挪威作過短暫的逗留。他先來到意大利羅馬,後來又到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雖然生活窘迫,但是他仍然堅持戲劇創作,《布蘭德》(1866年)和《彼爾·英特》(1867年)都體現出他的精神反叛意識。而1877年的《社會支柱》、1879年的《玩偶之家》、1881年的《群鬼》和1882年的《人民公敵》是易蔔生現實批判性最強的社會問題劇,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1891年,易蔔生回到挪威。他創作了兩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建築師》(1892年)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年)。1900年患中風後長期臥床不起。1906年5月23日,易蔔生去世。
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是深受易蔔生影響的壹位劇作家。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繼承了易蔔生戲劇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創作了大量社會問題劇,為世界戲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代表作《華倫夫人的職業》是最早反映婦女問題的作品之壹。主人公薇薇是壹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她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清高自傲,是壹位強調自強自立的新女性。她壹心鉆研法律,為將來去法律事務所獨立工作做準備。在她得知母親過去出身貧寒,曾被迫為娼的不幸經歷後,她明白錯的是社會,而不是母親,並對母親表示了諒解。但最後,她還是同母親隔斷了經濟關系,離開家去倫敦謀生。
《巴巴拉少校》是蕭伯納另壹部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傑出劇作。主人公巴巴拉是救世軍的少校,她是大軍火商安德魯·安德謝夫的女兒。因為安德謝夫堅持軍火工業的繼承人必須是壹個棄兒,所以和安德謝夫夫人產生了矛盾而分居。巴巴拉是壹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相信基督的美德而不相信金錢的力量。因此她不贊成救世軍接受造酒商和軍火商的捐款。然而,殘酷的現實使巴巴拉最終接受了父親的實用主義思想,並讓未婚夫裝作壹個棄兒,做父親軍火工業的繼承人。作者通過這部戲劇揭示了在當時社會,宗教事業、軍火工業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矛盾,並對其進行無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