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讓人告別了“結壹根繩記”的時代。我國古籍中有“結壹根繩以記”、“寫壹段木以供書寫”等記載。這是早期筆記的常用方法。可惜這些資料不能長期保存,所以當時的筆記已經不知道了。
漢字的誕生不是壹個人的作品,而是我們的祖先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現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的商代、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甲骨文中有文字的龜骨雕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傳說,說明倉頡應該是對漢字發展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大師。
引申信息“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就已廣為流傳。《淮南子本經》記載:“倉頡慣著書,下粟夜鬼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初書,蓋依如象形字,故謂之文;之後形音相益,即字。”
歷史上有壹個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歷史學家。黃帝統壹中國後,覺得用打結的方法記筆記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於是命令歷史學家倉頡想辦法造詞。於是,當時的倉頡在渭水南岸的高臺上蓋了壹所房子,住了下來,專心致誌地進行文字創作。然而,他苦苦思索了很久,沒有說出任何話來。
說來也巧,有壹天,當倉頡正在思考的時候,他看到壹只鳳凰在天上飛,嘴裏叼著的東西正好落在倉頡的面前。倉頡把它撿起來,看到上面有壹個蹄印,但是倉頡認不出那是什麽,所以他問壹個碰巧來的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勇敢的狗的蹄印,和其他野獸的蹄印不壹樣。我壹眼就知道其他野獸的蹄印。”
倉頡被獵人的話所鼓舞。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能抓住事物的特點,畫出形象,人人都能認識。那不是壹個詞嗎?此後,倉頡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如太陽、月亮、星星、雲彩、山脈、河流、湖泊和海洋,以及各種動物和鳥類,並應用器皿,並根據它們的特征繪制圖形,創造了許多象形文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倉頡造了更多的單詞。倉頡把他制作的這些象形文字獻給了黃帝,黃帝非常高興。他立即召集九州的酋長,請倉頡教他們這些象形文字,於是這些象形文字開始被應用。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倉頡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