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陀螺的陀螺歷史

陀螺的陀螺歷史

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中國還出現了另壹種有趣的玩具——竹片蜻蜓。這種玩具18世紀傳到歐洲後,被西方人稱為“中國陀螺”,可見,真正的陀螺比這更早到傳到了國外。

為什麽把竹片蜻蜓叫做“中國陀螺”呢?原來正式提出“陀螺”這個術語的,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物理學家博科。在英語中,陀螺就是“回轉體”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轉的回轉體,竹蜻蜓是在空中轉的回轉體,所以竹蜻蜓也可以說是壹種陀螺。

這樣看來,凡是回轉體都可以看作是陀螺。象我們玩的空竹,雜技裏的轉碟、耍盤子、扔帽子,飛速旋轉的芭蕾舞,都是利用了陀螺原理。我們周圍的世界中,到處可以看到陀螺。小到原子,大到地球,都可以看成回轉的螺旋。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壹步參酌的資料記載。陀螺最早出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壹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壹種類似陀螺遊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做千千,類似今日的手撚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壹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壹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時間所玩的壹種貴族遊戲,其玩法是將壹個長約3公分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撚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旋轉,最後,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 至於陀螺這個名詞,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現,當時劉侗、於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壹書中,就提到壹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在明朝時期,陀螺這個名詞已正式出現於詞語上,陀螺成為漢族民間兒童們大眾化的玩具,且從文句中也可發現,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節性的,打陀螺成為春天的壹項流行活動。

而隨著時間的演變,陀螺也有嶄新的樣式與玩法,是許多人***同的心靈記憶,更洋溢著真摯的鄉土情懷,包括筆者在童年時期,陀螺都是我們那壹年代最熱愛的童玩遊戲之壹,尤其釘幹樂遊戲,更是大家最熱衷的玩法,大夥兒們把陀螺的軸心磨成各種形狀,為的就是能把對手的陀螺劈打成半,而自己的陀螺能繼續旋轉,才是最後的贏家。

壹般常見的傳統陀螺,大致是用木頭、塑膠或金屬制的倒圓錐形狀,前端大多為鐵制材料,玩者會因不同方式的玩法,將陀螺釘制作成圓柱形、斧頭狀或尖銳形…,但經時代的演變,科技的改良,大家玩的陀螺花樣百出,且玩法創意多變,已有各式各樣的材質與形狀出現。壹般來講,年紀較小的孩童可先從小陀螺玩起,小的陀螺玩具上面有壹根突起小木棒,利用像宋朝那樣的玩法用手來旋轉;稍大的孩童便玩木制陀螺,木制陀螺的材質十分重要,通常是選用硬材,如樟樹、番石榴樹或龍眼木等。而打陀螺的繩子則要結實,且不會滑動,壹般打陀螺的線是用綿繩或細麻繩最合適。釘子的種類則是針形的釘子或前端為圓柱體者,最適宜旋轉,也有長菱形的劍釘旋轉和劈打都可以,而三角形的斧頭釘則只專用劈打別人的陀螺,自己卻不太會旋轉。在木陀螺方面,由於成年人的參與以及年齡層的分布較廣,陀螺愈玩愈大,從數十公克到壹百多公斤都有人在玩,若是再結合其它道具(例如:呼啦圈、飛盤、騎單車、溜冰……等)***同演出,更是讓人耳目壹新。

壹般人認為打陀螺都是利用木制陀螺來拋擲,即利用棉繩纏繞陀螺後,用手施力將陀螺拋出後,以陀螺釘為軸心旋轉的玩具;另外,在大陸地區也有人利用鞭打陀螺的方式,使其繼續旋轉;而有些廠商為了推廣陀螺技藝,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別出心裁,改用其它方式(利用鬥笠、廢輪胎、彈簧、摩擦原理、單頭鈴、齒條…等),制作出許多新穎的陀螺相關童玩作品,而且甚至在陀螺身上加裝電池及七彩燈炮,讓陀螺旋轉起來,發出絢麗多姿的彩光,以吸引打陀螺者的目光;另壹方面,有的廠商為了使陀螺旋轉時發出響亮的聲音,將陀螺身挖成中空,陀螺側身有壹長條狀小空隙,特殊之處即在這裏,當陀螺旋轉時就可發出蜂鳴的響聲,所以陀螺經過匠工的巧思琢磨,歷經時代的演變,科技的改良,已有各式各樣的材質與形狀出現,所以陀螺經過匠工的巧思琢磨,不只老少鹹宜,也更好玩更臻完美。

檢視傳統的民俗技藝項目,鄉土童玩的種類眾多,例如打陀螺、踢毽子、跳繩、扯鈴等,這些自古流傳的玩具和遊戲,有些被繼續保存下來,有些則隨著時代的演變,經過改良創新變成好玩的益智玩具。因此,從古至今試做比較,不同年代的童玩發展雖不盡相同,但都帶給孩童們歡樂的童年時光,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童年記趣。

  • 上一篇:長途騎行最舒服的摩托車
  • 下一篇:隨州丁盛時代廣場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