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陶瓷器物上的舊貌特征和銹蝕的分析
由於器物的產生年代,品種特性以及窯口,使用收藏條件和埋藏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反映相似器物上的自然舊貌有較大差異,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經過楓林渡研究群的系統研究和對基本規律的分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釉表光澤變化是陶瓷器物固有的特性,也是最常見的壹種自然現象,如新器不做特殊加工處理,其釉光十分強烈.古玩界通常們常說的“火光強”就是指器物的這壹光澤.古陶瓷因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澤壹般變的溫潤柔和,即使有些佳器看上去釉面十分明亮,但與新器相比也是全然不同.埋藏於地下或洞穴窯藏的器物,因遭到環境物質的侵蝕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現象.壹般來講年深月久光澤差異就越大.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類器物的釉面上好象罩有壹層極薄的透明膜,光線照射其上會產生壹定的色散現象,給人壹種彩虹光的感覺.這種現象被通常們稱為“哈蜊光”.
在鑒定古瓷中壹種重要的鑒定指標.例如康熙瓷釉面的“哈蜊光”,唐三彩的“蠅翅紋”等就屬這壹類.這層透明膜的產生原因是釉面氧化過程中釉水中微量元表“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變,而形成的.目前人工也能仿作,但與自然形成的有截然的不同.
2、陶瓷器物長期埋藏在地下,其表面附著壹些灰白色的沈積物,且多量水痕狀有些沈積物的顏色呈鐵紅色或銅綠色.附在器物的表面和胎體上,俗稱水銹,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鎂等鹽類物質,有些還雜有氧化鐵或碳酸銅等物質.
3、土蝕與土銹
陶瓷器物的釉面,彩繪層或胎體受到地下水,微酸和弱堿和鹽等化合物的長期侵蝕,使其表面或局部失光,這種現象稱為土蝕.有些泥土變的堅硬板結,牢牢的粘附在表面,有些在放大鏡下觀察,成葡萄狀的清品體凝固成不同形狀的土痕,特別堅硬.這種特征稱為土銹.
4、銀釉出土的鉛綠憂器物表面,常常會發現壹層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物質,通常們把它稱為“銀釉”或“泛銀”.這是綠釉器物上所特有的壹種自然舊貌,除在漢綠釉陶器上常見到外(例如四川新津出土的“搖錢樹”底座),楓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許多這類標本.所謂“銀釉”實際上是附著在鉛綠釉表面的壹種非晶態均質體(綠釉是銅為溶劑,鉛為助溶劑)銀釉同樣是附著在釉面的沈積物.當鉛綠層處於潮濕環境中,釉面受到輕微溶蝕,溶蝕了的物質連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鹽類,在壹定條件的作用下釉層表面和裂縫中析出沈積,久而久之,不斷析出,當沈積層達到壹定的厚度時,由於光線的幹涉作用,表面就產生銀色白色的光澤.“銀釉”不同於器物表面上的汙垢,壹般不作清潔工藝中的清潔對象,而要給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