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什麽時候產生的?眾說紛紜,莫衷壹是。讓我們從事實出發。本世紀四十年代,人們發現了壹個元代青花瓷瓶,上面刻著“鄭錚十壹年”。此後,國內外研究中國古代瓷器的人,將許多傳世的,或出土的,在器形、胚、釉、料色、紋飾等方面與此瓷器相似的青花瓷,鑒定為元代青花瓷。這種帶有年份模型的瓶子公開後,國內外對古陶瓷的研究作為了元代青花創作的基礎。但這些青花瓷器裝飾精美,色彩豐富,氣勢恢宏,在裝飾和工藝上都有很高的造詣。景德鎮的青花瓷在元代已大量出現,但風格趨於成熟。所以有人認為這麽成熟的青花瓷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壹定是經歷了壹個坎坷的階段,逐漸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在青花瓷初期,近幾年有人認為宋代青花瓷風靡江湖,導致景德鎮瓷器發展迅速。推測青花瓷萌芽於景德鎮宋窯,質地優良,能清晰呈現青花透明釉。
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後,我國的文物檢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大量的考古發掘為我們了解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元大都遺址時,景德鎮陶瓷博物館發掘的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了地層關系確切的青花瓷。如景德鎮陶瓷博物館在嘗試發掘湖田古瓷窯遺址時,發現了壹塊釉下彩繪的影藍碗底,以及壹個影藍釉下帶有棕點和黑色的虎形枕,為研究釉下彩繪景德鎮瓷器的起源和青花瓷的萌芽提供了壹些實物資料。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早期青花瓷全部產於元代景德鎮,景德鎮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的青花瓷與國內外這壹時期出土的青花瓷基本壹致,可以說世界上出現了青花瓷。最遲在中國元代(70年代至60年代),由中國陶工制作。
2)元代青瓷
隨著元代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景德鎮的瓷器生產比宋代有了更大的進步。從湖田古瓷遺址留下的大量窯具和瓷器殘片中,可以找到當時印有“蜀府”字樣的打印機和青花瓷片。在這些瓷片中,有壹種灰藍色調、瓷質較差的青花紋飾,用土料彩繪;另壹種是筆法工整、構圖復雜、發色碧亮、瓷器細膩的精致作品。我們推測,這種用土料彩繪的青花瓷可能是當時的民間瓷器,而精美的青花瓷配上鮮艷的藍色發色,應該是價格不菲,出口海外的“人間瑰寶”。
由於元青花瓷是近幾年才知道的,隨著對元青花瓷的了解,扭轉了過去認為元瓷粗糙的錯誤觀點。事實上,隨著青花釉裏紅彩繪碗、盤的出現,元代瓷器在材質色彩、造型、圖案等方面已經相當精美。從國內外傳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來看,其料色屬於所謂的“蘇尼博青”型,即藍中有黑點,隱約有線條;有的是明亮的藍紫色,非常接近現代用非常純的氧化鈷制備的綠色材料的色調;還有灰藍色的,可能是塗了土料。從這些情況來看,當時的青料來源比較廣泛。
元代青花不僅色彩豐富,而且在造型和圖案裝飾上也非常工整細致,各具特色。這壹時期常見的器皿是大盤子、瓶子和罐子。大市壹般有圓口和棱口兩種形式。當時這個大市場是出口國外的主要品種之壹,現在大量還留在伊朗、土耳其、印尼。據韓懷《南洋遺留下來的中國古代外銷瓷》壹書記載,“當時馬來人在宴席上,習慣用壹個四到八人用的大盤子吃飯”。馬歡的《英雅勝覽》也記載“中國人...用盤子盛他們的飯,澆酥油湯,用手含著吃”,所以元代的市場可能是專門燒出口的。市面上常用的青花裝飾紋樣有菊花、荷花、牡丹、卷草、竹子、芭蕉、竹葉青、芭蕉等,壹般都是用石頭畫出來的。鳥類有飛鳳、鷺、鴨、鴛鴦等。動物包括獨角獸和鹿。龍的用途也很廣泛,有自己的特點。如故宮博物院藏瓷器中的元代青花雲紋梅瓶(見圖15)口小、頸短、肩富、腳細。裝飾的龍與15世紀後的明朝不同。它的特點是窄頸三爪,龍總是畫著雲彩或海水。瓶體上有三組裝飾圖案,肩部常下垂有如意頭像圖案,圖案內繪花卉;中間畫花或龍;下部多為蓮瓣圖案,圖案內繪蓮瓣或八寶。壇子的形制多為直口、短頸、寬肩、細足,肩部突出雙獸耳,口、頸、肩、足裝飾整齊。如1960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青花大蓋罐,口小腹寬,通體呈十三瓣瓜棱形,蓋荷葉蓋,蓋鈕繪豎雲紋。封面的主題是斷枝的花朵,封面的邊環上布滿了草的圖案。器身口邊以回文紋為界,底部飾以如意重雲紋。主體部分以不同種類的花卉為圖案,花卉根部襯以巖石。身體下部裝飾有壹片荷葉,荷葉上分別裝有壹朵花和壹朵四葉菊,兩片荷葉之間用回文隔開。腳周圍的環上布滿了草的圖案。如此壹器七層,器身十層的大型青花制品,與明清時期精美的青花作品相比毫不遜色。再如1970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鳳頭青花扁壺、青花托燈、青花大碗,其中鳳頭青花扁壺是前無古人的傑作。其形制是由晉唐送的天基壺發展而來。五代、宋代景德鎮仍有雞頭壺。元代陶工巧妙地繼承了這壹傳統的造型技法,配合鳳凰形象的青花彩繪和裝飾,與壺身結合得非常自然、得體。使整個鳳壺的形象更加生動,更具裝飾性。同時吸收了北方民族鐙鍋的扁形,明顯與使用者的生活愛好有關。它的青花是鮮艷的藍綠色,采用當時最好的材料,筆法工整細膩,也是出自瓷畫專家之手。這樣的作品是當時精心設計制作的少量奢侈品。從這些精美的元代裝飾紋樣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與宋代景德鎮迎青刻、定窯印的紋樣之間的淵源關系,如盤上的柵欄邊,菊花、牡丹、蓮花、雲龍、等紋樣造型,都脫胎於迎青刻、定窯印。但壺肩大如意加紋的新紋飾,是受蒙古文化的影響。這種圖案此後壹直出現在明清的陶瓷上,成為中國陶瓷裝飾的獨特風格。其他如1962北京新街口北墻下出土的藍色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紫口透雕罐、青花八角捧壺;北京市文物管理所1954入藏的元青花玉壺春瓶;1962元山西博物院青花牡丹罐;1966年江蘇金坑出土的青花雲龍罐,以及近年來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的大量青花瓷片,可以證明元代青花瓷無論從器形、器色、釉水、花紋等方面的質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壹種成熟定型的產品。
到了元代,由於青花瓷器的廣泛出現和成熟,其生產和銷售在姜奇所著的《陶紀略》中有所描述?quot窯火停了,商家想辦法賣,上級選擇怎麽辦,這叫挑窯。交易時,牙的主人“由於生產的發展,元代統治階級對景德鎮瓷器業的剝削愈演愈烈。瓷窯征稅提取極其殘忍,海關也極其嚴格。窯基方面,有“窯長與率有關系,官借尺先納稅。”“想燒的時候,就應該借錢來支付。在海關保護方面,“窯有尺,私者受罰。釉有三色,取之者罰之。凡是對官員有利的,如果涉及作弊,牙醫承擔,壹例有罪。就這樣,“當時的大商人,今天十有八九是不滿的,官員的獲利是羨慕的,但也有吃虧的時候。“與此同時,元朝統治者濫發元基金的紙幣——中央政府的紙幣和最高政府的紙幣,給景德鎮制瓷工人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當時的民謠“壹窯五窯”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景德鎮勞動人民在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為景德鎮瓷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明代青花瓷
到了明代,景德鎮瓷業出現了新的局面。自明代以來,景德鎮壓倒了歷史上所有的名窯,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如果說元代的青花瓷曾經撼動了青瓷的地位,那麽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的青花瓷開始在歷史上壓倒青瓷。以後青花瓷的產量越來越多,青瓷的產量逐漸減少。青瓷的商業市場甚至降到了這樣的程度。據惠說,壹個滁州青瓷碗在海外價值150貫,壹個青花瓷碗價值300貫。青花瓷碗的價格是青花瓷碗的兩倍,但青花瓷器比青花瓷器更容易燒。於是青花瓷打敗了滁州青瓷。景德鎮能在14世紀後發展成為中國的制瓷業中心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青花瓷的發展,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水平。據記載,景德鎮當時被稱為“江南雄鎮”。後人把這裏的繁華景象描述為:“樞紐撞肩,四方聚,巷巷鱗連,千家萬戶星羅棋布,澄江為右都。”據說當時有官窯和民窯近300座,年產瓷器數十萬件。生產情況如何?quot白天,白色的煙霧籠罩著空氣,到了晚上,紅色的火焰熏天。歲末,煙花相向。"產品是:"設備成為世界。“市場競爭銷售,暢銷全球。宋在《天工開物》中說:“中國著名的獵人都產於縣浮梁景德鎮。“青花瓷是明代景德鎮最重要的瓷器。從這些情況來看,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會:“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才是創造財富和文化的基本階級。”景德鎮陶工是明代五彩青花陶瓷藝術的創造者。明代青花瓷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按照不同時代的特點來區分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器,那麽明代青花瓷器可以分為:1。明初(永樂至宣德);二、明朝中期(成化、弘治、鄭德);三、明朝中後期(嘉靖至萬歷);四、明朝末年(天啟、貞觀)。這四個時期的青花料來源不同,顏色也有顯著差異。
明朝初期
進入明朝後,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中心。洪武二年,在鎮上設立皇家工廠。其制作的瓷器只求精致,不計成本,專供皇宮貴族享用。這個制度壹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景德鎮的制瓷技術也越來越精湛。明初青花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宣德時期的作品中。永樂、宣德時期是明代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景德鎮陸濤是壹朵雲彩。quot玄窯青花最貴。“可見明瓷第壹類‘宣德窯’以‘青花’為代表。”宣德青花的特點是發色深藍青綠,色澤鮮艷渾厚,料色滲入釉骨,線條常有暈現象和暗暈斑(即使用所謂“蘇尼博青”式的青料)。很像中國畫在宣紙上形成的墨暈,有了散暈,毛筆線條自然渾渾有趣。在繪畫技法上,用毛筆描線作畫,用筆發展明暗關系,這是宣德及以前青花繪畫瓷器的技術特點,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渾染(分水)法。畫中多以花、果包裹,也繪有壹些人物、園林、魚鳥、動物、波浪、龍等,並帶有壹定的側腳紋,常繪於盤、碗內外,使整個瓷器更加豐滿莊重。除此之外,它還采用大缸、墩、大盤、花瓶等大型器皿制作而成,再加上厚重的青花裝飾,更是氣勢磅礴,創造了青花藝術世代的奇觀。如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花縛天球瓶(見圖16),造型堅實硬朗,端莊舒展,青花枝飾,用筆流暢,用料濃淡,墨色純凈莊重,使整體顯得豐富而優美。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朝中期
到了20世紀60年代成化時期,青花瓷的生產有了新的變化。在選材、坯體、燒制上都比較講究。制瓷技術也更加嫻熟,瓷胎細膩輕盈。quot藍白相間的紙是由細細的灑水燈做成的。“器皿的形狀趨於鉛、輕、巧,彩繪瓷器的技法也從單筆發展到細線描,另壹種大量用水烹調。閃爍?妳熟悉窗簾嗎?∩夏佑舉所有喜鵲?哎?夠了嗎?酶是什麽?被誰?鋼鐵?[14]由?濃淡不同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水墨效果。在青花顏料中,用的是平等青材料,據說是景德鎮鄰縣樂平的破堂青。它的顏色美麗而優雅,成為壹種低調的青花。雖不明艷端莊,卻也美麗可愛。”《飲酒畫室談瓷》說:“成化五彩,青花,皆極精美。青花深入釉骨,毛筆老橫。康熙還是被嚇退了。“這個可以轉化成《青花》。雖然不如玄德,但也有其優點。鄭德時期,出現了壹些青色濃郁、裝飾飽滿的作品。據《天壹瞥》等文獻記載,鄭德從雲南獲得了“西域復興”,但就裝飾風格而言,與成化基本相同。成化以後普遍渲染中型器皿的裝飾圖案(景德鎮現在叫“混水”,與古代文獻相同)。當時的青花碗碟是“動十萬”的。為了“畫得壹樣”,而不是“不壹樣”(《葉濤塗姬扁》),把畫青花的手藝分為“畫工只學畫不學染,染工只學染”“”(前註同)隨著技術的提高,專業分工變得更加細致。據《天宮吳凱》記載,“* *算壹個壞勞力七十二個,才算完,其中精微的程序,不可窮盡。”《七十二變》可見分工有多細。在明代,景德鎮陶工曾以其獨特的“分工”為人類創造了許多精美的青花器。
明朝中後期
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嘉靖、萬歷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發展,青花瓷器的生產空前擴大。青花藝術的風格也更加絢麗復雜,表現在官窯瓷器上大量的龍鳳紋。器皿的形狀也變得更加復雜。除了制作大塊瓷器,還加入了各種形狀的鑲嵌。打造富貴奢華的青花五彩瓷,壹時華麗至極。使用的綠色材料是再生綠色。經過淘洗復壯,產於江西的石子青青花,色彩非常豐富,有的紫藍色,有的紫紅色,與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完全不同。它的形狀和圖案在復雜程度上也不同於上壹代。
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十分發達,畫風豪放壯闊,制作簡單,是官窯瓷器所不能及的。明中葉以前民窯瓷器多,現在能找到明代著名民窯,如明中葉葉嘉靖至隆慶間的崔公窯,產品精細。
到了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動亂,官窯生產幾乎停止,厚重精美的瓷器很少出現。相反,當時的民窯青花瓷有很多奇葩。花鳥蟲魚和山水人物的素描,簡單而優美,只有寥寥幾筆,趣味盎然。藍白色調也很幹凈好看,又有另壹種樸實清新的親民味道。
4)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青花瓷在明代青花瓷傑出成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完善。特別是康、雍、甘時期,在瓷器造型、釉色、花卉繪畫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據景德鎮陸濤記載:“今(清代)陶器制作精美,工藝嫻熟,色彩精致;仿古法之前,格局和農歷不壹樣。”官窯比過去的官窯更優越。”(卷五),青花瓷在康熙時期的作品中最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政府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大小樣式各異。青花瓷器的顏色就像今天雲南珍珠的顏色壹樣,有壹種清新明亮的感覺。青花器的紋飾,山水、人物、花鳥都是素的,稱為清代三冠。其器皿的風格在明代發生了變化。造型多以挺拔的形式。如梅花錘、香蕉、鳳尾、花形等。大部分都是又硬又直又方的。它的風格可以與當時美麗明朗的青花裝飾協調統壹。青花的顏色是鮮艷的藍綠色,鮮艷美麗,細膩翠綠。畫法精細美觀,增加分色層次,甚至壹筆壹劃分出筆畫深淺,表現出嫻熟的瓷器繪畫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瓷器青花錦雞牡丹鳳尾像(見圖19)和青花山水紋蓋罐像(見圖20)就是康熙時期的典型作品。在裝飾風格上,更多地吸收了民間木刻版畫的表現手法,對形象進行了概括和誇張,用刻板細致的筆法繪制線條,然後運用各種濃淡。渲染後,看起來明亮清晰。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其壹直有著深遠的影響,其色彩成為後世模仿的標準。”《陶雅》說:“雍、甘兩朝的青花,遠非康()窯所蓋,而是青花。康晴雖然沒有明清漂亮,但是可以走自己的路。”(《上卷》)飲在《瓷上六齋》中也說:“硬彩、青花皆以康熙為準。”(第四色),可見康熙青花在清代是絕無僅有的。《葉濤圖說》中有兩篇談“青料”,第八篇說:“無園切其青花瓷者,各有不同。他們了解到青料是為了繪畫的需要而用來塗青釉的,他們還和青料合作生產了屬於浙江紹興、金華兩縣的山。......江西廣東山區的產權人,色彩淡薄,經不起錘煉,只能漆染市場,賣粗制品。"第九條選青料時,說"用青法,塗於坯體上,蓋釉水,入窯燒制,使之青綠。如果不蓋釉,它的顏色還是黑的,窯火又高了壹點,那麽畫出來的青花會比較潦草...?quot。
雍正、乾隆時期,瓷器生產以釉上彩、粉彩為主,高度發展。青花的生產受到壹定影響,失去了之前的優勢。但是還是有壹些非常精細的作品。如故宮瓷器雍正青花團菊花紋罐(見圖21)造型勻稱,團菊花紋的圖案格式均勻細膩。甘龍青花梅喜鵲紋果瓶(見圖22)是甘龍的典型風格,它由康熙的硬派風格轉變而來,用柔和的線條使器皿的形狀變得美麗。其裝飾性的梅鵲出自康熙,細膩寫實,傾向於自然寫生,也是甘龍繪畫裝飾的風格特點。當時仿古之風盛行,大多模仿明代出版的作品。雖然其中壹些非常精致,但缺乏新穎性和原始的自然流暢的風格。民窯青花瓷器多,底部常寫大明或成化字樣。此時青花色調變化較大,總體來說雍正淡定,幹的時候是亮藍色,濃郁。
乾隆後期,由於封建制度的終結,景德鎮的瓷器生產相應衰落。官窯青花瓷除了具有當時民間青花瓷清新質樸的風格外,還追求自然主義,圖案繁復,反映了統治階級腐朽低級的審美趣味。
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國內反動派的破壞,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壹蹶不振,源遠流長的青花瓷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到解放後期,景德鎮的青花瓷生產幾乎已經停產。
五)結論
縱觀元明清600多年的青花瓷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青花瓷是景德鎮勞動人民血淚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的證據。歷代統治者都在景德鎮設立禦器廠,為統治階級燒制奢侈品,並有制陶官員駐廠建造。這對當時的勞動人民來說是壹個沈重的負擔。據地方誌記載,“大小工匠約五百人,奔走不下千人”,以至於“民以陶病久矣。”可見禦器廠每年雇傭1000余人,為皇室辛辛苦苦,欺壓百姓之重。“以祭祀為名,道官苛求至極”,百般勒索、壓榨景德鎮勞動人民。元代著名民歌:《壹窯五角》是勞動人民遭受災害的真實寫照。明朝嘉靖末年,地方政府隨糧多發銀幣,造成“公私難”,民不聊生,成為擾民的暴政。萬歷十九年,增加瓷器23.9萬余套、件。萬歷年間二十七地宦官潘,掌管陶器事務。潘翔和他的爪牙王思到處征收營業稅,剝削窯工。因為焚燒藍白色的龍缸,陶工的孩子死於大火。萬歷年間,有個叫王靖民的官員,曾經去蜀國皇帝那裏“玩、燒、制奇器、巧”(《浮梁縣誌》)《鄭濤篇》)這種稀疏的表現並沒有使統治階級減輕對景德鎮勞動者的壓迫,反而加劇了這種壓迫。僅嘉靖二十五年,焚燒禦器的額外費用就高達12.2萬兩白銀,折合大米20.548萬石,相當於當時13.7萬貧農壹年多的口糧。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龍罐是當時景德鎮的壹個陶工燒制的。燒這個龍缸花了520兩銀子,相當於當時壹個陶工6年的工資。
清順治八年,江西道鄂造龍碗,官書曰:“與民同息。”想把龍碗送到北京是沒用的。這樣做是沒有用的,會永遠停止的。“這是清初入關時收買人心的冠冕之詞。事實上,北京永和宮佛座前的青花雲龍香爐上楷書寫著,“順治八年,江西受官督,青龍碗數件,均為順治八年所作,並非名勝古跡官書所說的“與民同息”。
皇家禦窯廠是勞動人民的地獄。禦窯廠的成就是建立在殘酷的剝削制度上的。《人走窯路》是當時景德鎮陶工生活的寫照:陶工吃的是“除了苦腸子,不敢問韭菜”,而在工作上,依然是“壹心為主,不遺余力”。等他們老了病了,保十塊錢。他們有的“服役二十年,病九年。”誰先供應粥,局面就耗光了。拋棄我的青山和陽光,綠磷在我身旁閃耀,生死不覺,隱隱作痛。我現在壹團糟,渴望回到異鄉。"清代歌謠:"壹個做房子的,壹個做房子的,洗泥做房子的,雙手合十,彎腰被擠,死不如壹草。“這些都是景德鎮陶工壹生的血淚寫照。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統治階級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掠奪,這也激發了人民的反抗。明清時期,幾乎每年都有不同規模的叛亂。比如從明朝萬歷二十七年,燒龍缸逼死陶工子弟開始,景德鎮勞動人民堅持了四年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到萬歷三年,壹萬多名陶工包圍禦窯廠並放火焚燒,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鬥爭。清朝嘉慶年間,在禦窯廠青花彩繪工王子珍的帶領下?“毛銀變紋銀”運動、青幹龍植草工人“白圍裙運動”、夾道“知四肉”運動,無不顯示出景德鎮陶工鬥爭的堅韌。
歷史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青花瓷是誰發明創造的?是誰讓青花瓷發展起來的?不是壹個人發明的,是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人發明的;不是監工的官方歷史,而是成千上萬的工作陶工。青花瓷是幾個世紀以來景德鎮勞動人民勞動、發明和堅強鬥爭的產物。我們在了解青花瓷的歷史時,切不可拘泥於這些名稱,誤以為是統治階級、陶官、禦窯廠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