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撲灰年畫
摘 要: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壹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
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山東高密壹地存在這種年畫。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壹次復印多張。
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
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
撲灰年畫是全國唯高密獨有的年畫品種。
它以揮灑豪放,古樸典雅的獨特藝術風格及工藝制作過程,自立於我國民間年畫之林,被譽為?中國壹絕?。
關鍵詞:高密;撲灰年畫;工藝
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世界壹絕?,在畫壇上被稱為?民間寫意畫?。
制作高密撲灰年畫的藝人打好腹稿以後,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壹稿可撲數張,因有這壹招,便又?撲灰?之名。
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經?大涮狂塗?、?細心巧畫?,?描子勾拉?、?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鹽菜花?、?描金?、?塗明油?壹整套工序,才能畫出壹張漂亮的畫來。
壹、撲灰年畫
(壹)起源的觀點
撲灰年畫相傳起源於明朝初年,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及青島平度年華的影響。
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
它的創始者,據傳是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無資料可查,只能憑借民間的壹些傳聞,來推知他的情況。
最初,他們為了生計,便臨摹壹些文人畫及廟宇壁畫拿到市場上去賣,慢慢地,他們便以文人畫及廟宇壁畫為基礎,對其進行了借鑒、創新,從而產生了最裏的撲灰年畫。
初期的撲灰年畫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為主。
到明代中葉,"墨屏花卉"已銷行於市從清代乾隆到鹹豐年間(1736--1860)是高密撲灰年畫發展的成熟期。
乾隆十五年,公婆廟王氏開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張氏的四個兒子為徒學畫(據公婆張氏家譜 記載)。
後因生活所迫,張氏四弟便仿學師傅,作墨屏花卉畫於街市變賣,以補農田歉收的不足。
這樣作的結果,大大體現了撲灰年畫的商品性質,擴大了它的行銷範圍及其在人們中間的影響,從而促進了高密民間年畫的興起與傳播。
到乾隆末期,三人藝滿歸裏,公開辦作坊,收徒弟,以比師傅更大的派開起了畫店。
(二)撲灰年畫的工藝特點
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
起初撲灰年畫的題材是竈王、財神。
後來,逐漸轉到用於布置美化房間的各種年畫。
內容也大多圍繞中國的傳統習俗。
對中老年,大多是福壽有余、孝道為先之類。
表現福壽有余的年畫,畫面上有手拄龍頭拐杖、手捧大壽桃、腳踏祥雲或騎仙鹿的老壽星,並有古松、仙鶴相襯,兩邊配以對聯: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
表現孝道的年畫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圖?,曾在高密民間風靡壹時。
?刷刷刷,壹溜栽花。
大筆狂塗,描子勾拉。
細心粉臉,眉眼巧畫。
待要好看,鹹菜磕花。?這首順口溜,既說明了高密撲灰年畫的風格特點,也道出了它的制作手段。
"刷刷刷"自然是指撲灰年畫創作的速度。
民間畫師為了追求效率,也為了銷售的需要,在作畫時恣意揮灑、不加雕琢的風格就表現出來了。
?大筆狂塗,描子勾拉?是指撲灰年畫的.筆法。
?大筆狂塗?是?意?的體現,?描子勾拉?是?工?的寫照。
(三)制作流程
1、燒炭條2、起稿3、畫灰4、打殼子5、撲灰6、落墨(也叫勾線)7、掃灰8、粉臉、粉手9、開臉10、熏臉11、涮臉、涮手12立眼13、烏眼14、開眉眼15、點嘴16、絲頭發、耙頭發17、上色18、涮道(染道)19、涮花、點葉撇草20、描粉21、畫金22、磕花23、罩明油24、耙胡須、絲胡須25、刷邊、裁邊26、提款成畫。
二、撲灰年畫的傳承保護形式
(壹)撲灰年畫的傳承保護目前主要存在兩種形式
即社會性傳承保護與家族式傳承保護。
社會性傳承保護主要通過以高密市委、市政府為主體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聯合進行,與各高等院校的撲灰年畫課題研究性傳承同步進行。
家族式傳承保護主要采用原生態生產性傳承,並通過傳承人趨於自身利益的自覺保護意識在傳承過程中的延伸來完成。
(二)撲灰年畫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自清王朝末年,即光緒年間開始,就已經無可奈何地進入"更年期",出現衰老的征兆了。
二十世紀初雖有壹度知名度興盛,但那只是印刷銷售上的繁榮,而在題材內容,藝術特點上卻是陳陳相因失去了創新和活力。
時至今日,撲灰年畫技藝在高密地區的傳承已是後繼無人。
作為壹個獨特的年畫品種,反映了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保存了中國民間繪畫的傳統技能,有必要對之進行搶救和挖掘。
參考文獻:
[1]伊紅梅著.呂蓁立與高密撲灰年畫.群眾出版社,2010.1.
[2]關紅著.中國民間美術傑出傳承人?呂蓁立.中國書畫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