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魯繡的魯繡種類

魯繡的魯繡種類

魯繡產品繁多,主要有以下幾種:煙臺抽紗同治元年(1862年)後,英國傳教士、商人來到煙臺。到19世紀90年代,英國傳教士詹姆土·馬茂蘭和他的妻子來到煙臺,發現膠東婦女心靈手巧,擅長織繡,遂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創辦仁德洋行,組成教徒學習歐洲抽紗工藝,並且生產抽紗工藝晶出口。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馬茂蘭夫人在煙臺創辦培真學校,招收學生,半工半讀,生產抽紗工藝品,前來學藝者甚多。後來,仁德洋行又通過棲霞、福山、蓬萊等縣的花邊莊發原料,收成品,組織棒槌花邊、被子花邊等出口。由於廣大農村婦女的廉價勞動,仁德洋行到本世紀初資金已達五六萬兩黃金之多。解放後,煙臺地區的抽紗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從業人員達到數十萬人,產品銷售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抽紗品種有雕平繡、威海滿工扣鎖、乳山扣眼、梭子花邊、棒槌花邊、手拿花邊、網扣、勾針等,工藝技法串富多采,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即墨花邊又稱即墨鑲邊大套,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手工藝晶。1910年,即墨藝人引進意大利花邊在當地生產,並結合民間編織、刺繡的特點,在工種、針法、圖案上不斷創新和改進,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鑲邊。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邊廠以來,已由初期的幾個品種,10多種規格,發展到目前的臺布、餐套、床罩、沙發套、衣領、傘面、鋼琴罩等十幾個品種,2300多種不同花色和規格。即墨花邊是壹種單線織繡花邊,主要原料是優質亞麻布和特制絲光線,色澤以米黃、漂白為主。在織繡上,它運用了70多種花邊和刺繡的針法,並用通鑲拼,將花邊和刺繡連綴成套,使兩種不同的針法虛實照應,和諧統壹,達到層次清晰、色調清秀,有浮有沈,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邊的獨特藝術。在國際市場上,即墨花邊被視為抽紗妙品瑰寶,已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青州府花邊是壹種以精棉線、亞麻布為主要原料,經編織、刺繡制成的高檔工藝晶,主要品種是臺布。工藝上,用棒槌編打,經緯相交,組成帶形密龍,作為圖案的骨貉,中間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網紋,運用10余種針法。其中,在棉線刺繡上凸起的花紋,有浮雕的感覺。中間由少數掏眼和機鎖作點綴,猶如繁星閃爍,與四周邊花連綴成套,愈顯高貴,在國際上,有“抽紗之王”的美譽。產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東營等地。雕平繡產於文登、榮成、威海、海陽、龍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絲光線繡制而成的工藝晶。它采用了雕、縷、抽、勒、繡等工藝,圖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為主,並襯以各種卷草紋,顯得嚴謹對稱,層次分明。

蓬萊梭子花邊產於蓬萊市。編結時,在金屬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內裝上棉線,藝人左手從梭裏牽出線頭,右手捏梭,經串引和圈結,組織成梅花形小花,然後再將小花連綴成花邊。19世紀末,梭子花邊在蓬萊地區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婦女們還留以自用,裝飾在衣裙、鞋、帽、枕頭、門簾上。現在花邊已發展成為臺布、床罩、紗布靠墊、衣裙等大織品。1980年,蓬萊花邊榮獲國家金質獎章。

棒槌花邊主要產於棲霞縣。制作時,先將花邊藍圖貼在圓盤形的板上,然後照藍圖插上大頭針,由牽掛在大頭針上纏繞棉紗的許多小棒槌(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上百個)編織而成。棒槌花邊用於滿工大套、棉、麻布繡花鑲邊等。

手拿花邊產於榮成市。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抽紗珍品。它工藝精致,不僅玲瓏剔透,而且挺拔堅實。能直立於桌上,為其它同類產品所無法比擬,因而價格昂貴,甚至被作為藝術珍品收藏。

網扣主要產於招遠縣。品種有餐套、臺布、床罩、沙發套、靠墊、窗簾等日用品。編織時,先按設計要求組成方格網布,然後在上面綴以不同的圖案。在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等重要場所,都有招遠生產的網扣窗簾,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圖案,風格高雅,獨樹壹幟。

勾針遍及膠東各地,它用壹種特制的彎曲勾針將棉紗勾拉,纏繞編織出各種圖案,是民間廣泛流傳的編織工藝。品種有盤墊、錢包、手提包、背心、頭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臺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產,是頗受外商歡迎的大宗外銷工藝品,

滿工扣鎖因產於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時,在臺布、床罩上,用勾針鎖好圖案輪廓,再用剪刀挖去圖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鏤空。作品層次清晰,主缽感強,具有雕鏤的藝術效果,所以又稱雕繡。威海滿工扣鎖在國際市場很著名,被稱為威海衛工種。1981年,獲國家銀杯獎。

乳山扣眼產於乳山市。制作時,在棉、麻布上照圖案都依次抽去經緯紗兩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規律的網狀組織,然後再用針線將網纏勒成方目,通過方目的排列,構成圖案。也有在圖案的外緣排列方目、以襯托布上的花型。這樣,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襯托,相映成趣,很受國內外用戶的歡迎。

生絲臺布是榮成市石島鎮的刺繡藝人在1963年綜合抽紗、刺繡的長處而創制的獨特工藝品。制作時,藝人們選用質簿、色澤淡雅而呈半透明狀的生絲綢底布和彩色絲線,運用平繡、拉繡、墊繡以及挑、纏、勒、扭、鎖等多種抽紗工藝技法,繡制出五彩繽紛圖案的臺布。生絲臺布自創制以來,在市場上壹直暢銷不衰。

百代麗是本世紀60年代初濰坊地區首創的壹個抽紗品種。它以精制棉紗、各種機織的小帶、亞麻布和棉布等為原料。制作時,將機織帶子按圖稿鋪成花邊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針法手工填織上千變萬化的圖案。它適於制作臺布、床蓋、衣服、沙發套等日常用品,是壹種比較普遍、實用的抽紗品種。

煙臺絨繡又名絨線繡花,是用不同顏色的優質毛線,將圖案繡制在堅硬的網眼布(又名鋼絲布)上而制成的工藝品。這壹工藝是20世紀初,英國傳 教士詹姆斯·馬茂蘭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時由歐洲引進煙臺的。當時,鋼絲布由煙臺“鼎新久”工廠生產,圖案由美國紐約專門經銷絨繡的路約賽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時的裝飾風格而設計,在“仁德洋行”附設的絨繡廠生產,產品在美國大受歡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煙臺絨繡隨“仁德洋行”的倒閉而停產。50年代,煙臺恢復了絨繡生產。40年來,煙臺絨繡將中國傳統的工藝針法同歐洲風格融於壹體,創立了煙臺絨繡嶄新的面貌。現在,毛線彩色已達1000余種;針法由簡單的方點針發展到扒針、摻針、亂針、打子、拉毛、鋪錦等許多種。不僅能生產圖案富麗的靠墊等日用品,還能仿繡世界名畫、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國畫等藝術品。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的絨繡“東海日出”,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的巨幅絨繡“祖國大地”,就是煙臺絨繡的代表作,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壹致贊賞。

臨清哈達臨清市生產的壹種凈地或織有宗教圖案的絲織品,有官佛像、文帕、紅凈花絹、佛子像、八寶花絹等品種,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壹種贈品。這壹技術是在太平天國時由俄國傳入,全盛時,從事哈達生產的有700余戶,後衰落。解放後得以恢復和發展,產品銷往青海、甘肅、西藏、新疆、內蒙和東北等少數民族區。

總之,“魯繡”在祖國繡園中是壹枝艷麗的奇葩,許多品種雖然產生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近代,然而產生它的土壤卻是在齊魯大地,是齊魯大地的人民用血汗、用心智將西方的圖案、工藝品種與中國傳統的針繡技藝、審美情趣等融在了壹起。在它的身上,不僅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物質化發展,而且折射出齊魯文化善於納取的墓本精神。

  • 上一篇:司馬古玩
  • 下一篇:黃釉雙喜罐值錢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