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西夏王李元昊造反時,時任刺史的宋將軍狄青,為了防止西夏入侵,在黃河天然防禦工事龍溝堡的基礎上,修建了壹座新城。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狄青,把它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是商業中心,也是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它被譽為千年黃河古鎮。
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國人民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慶城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城隍廟位於古城中心,建於包元年。它原是周琴刺史狄青的議事堂,所以也被稱為狄青樓。
明初,由於當時青城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在此駐軍,改議事廳為府署鎮守。
這裏成了青城駐軍的總部。到了明朝後期,青城的軍事戰略地位已經不再重要,於是明朝萬歷年間,朝廷將駐防事務搬到了其他地方。
雍正二年,青城神祠修復,因為當時在青城做生意的青城人做了很多努力。都城城隍為青城所請,供奉於明駐軍,直接成為青城城隍廟。
城隍廟占地3600平方米,由山門、戲樓、廊坊、附殿、鐘鼓樓、現殿、高精二線城隍伴殿、正殿等建築組成。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風格多樣。
高祠堂是青城現存的大型建築群。它是青城唯壹保留下來的家族祠堂,是當地高氏後人祭祖的地方。高氏宗祠建於清乾隆五十年,是明清時期獨具特色的懸山建築。高氏宗祠由山門、前堂、後堂、廂房和正殿等建築組成。
每個角落都有壹個小門,還有壹個庭院,有文房四寶聚珠的意思。磚雕生動,意味深長。
青城書院創建於清道光11年,由當地紳士李開德、顧銘、張菁芳、劉世保發起,是當時蘭州六大書院之壹。
青城書院分為前院、中院、後院。青城畫院成立後,培養了十位學者,其中國子監藝術家23人,文舉23人,連笑方正8人。貢生83人,學者不計其數。
青城書院的建立是古調城文化繁榮的集中體現,使青城成為知名的文化之鄉,贏得了優雅青城、仁義之鄉的美譽,擴大了青城的知名度,促進了青城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加速了青城教育和經濟的繁榮。
這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叫羅家大院,是慶城四大水煙作坊之壹。是永順城主人羅喜洲先生的家,建於16。庭院由三部分組成:東院、中院和西院。東院是羅家的水煙作坊,中院是羅家居住的地方,西院是羅家招待、招待顧客的地方。
整個羅家大院占地765,438+000平方米,由十六個大門相互連接。該院設計合理,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做工精致,具有山西四合院的風格。是青城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四合院之壹。
青城古鎮最大的視覺沖擊就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四合院。除了羅家大院,青城古鎮還有49個比較完整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多為明清建築,風格多樣,布局嚴謹。有三進三出,五進五出,五進五出,磚雕雕刻精美,生動深刻。主要是焦武子和福祿壽。
慶城是水煙的發源地,被稱為水煙之鄉。清城人在明末清初發明了水煙。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水煙的種植、加工和銷售達到頂峰。當時水煙作坊有200多家,從業人員數萬人。生產的水煙主要銷往北京、內蒙古、山西、上海、廣東和廣西。
水煙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形成了獨特的水煙經濟,使青城在當時以富庶聞名於嶺上。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也隱藏著李闖王隱居的神秘。據清城魏灣村民保存的《李氏宗譜》記載,李自成在清朝順治四年戰敗後,喬裝出家,投靠清城叔父,死後葬於清城。
新鄉小調又稱青城小調,是青城特有的劇種。清光緒年間,由調音師張曉霞作曲。曲調優美悠揚,韻味悠長。
春節社火表演中的柴山是慶城特有的民俗活動,由獅子、猩猩、猴子組成。活動幽默又驚險。
無骨英雄也是青城春節社火表演的獨特民俗活動。它由36人組成,每人持壹面鼓,其獨特的演奏風格充分體現了北方男人勇猛豪放的精神。
剪紙和刺繡新穎,工藝精湛,設計逼真,都體現了青城人民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教育的繁榮,在青城壹直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在各個時期,孕育了許多文人墨客。他們揮毫潑墨,感動畫家,創作了壹大批詩詞楹聯和書畫作品,如書法家、白、羅金泉、高、李、楊菊川等。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書畫作品。
如今的古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隨著古鎮的保護,建設項目的實施,文化旅遊的發展,古鎮將得到振興,生態將得到恢復,文化將得到繁榮。
蘭州都市圈內的青城,將成為集古鎮欣賞、觀光休閑、影視拍攝於壹體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