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中國飲食文化
龍是非常神奇的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數千年來,龍的影響延伸到中國文化的多個領域,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
龍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目前,我國內蒙、河南、山西、遼寧、陜西、甘肅等地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曾出土壹些與龍有關的文物,諸如龍紋彩陶罐、彩繪龍紋陶盤等。不過,當時龍的形象同秦漢以後龍的形象相距甚遠。有的身軀粗壯,長吻平鼻,有如豬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於鱷;有的身軀彎曲細長,無足無爪,近似蛇形在龍的發展歷程中,這些龍屬於"前龍"階段,也就是說龍的形象正處於起源時期。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壹地區內龍的形象都有較大差異。
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龍的形象得到初步規範。甲骨文中的"龍"字,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觀念中龍的形象,而青銅器、玉器上的龍紋也同甲骨文中的"龍"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壹件商代盛酒器---"龍虎銅尊"上龍的形象已不同於自然界中任何壹種動物,而是從鳥獸魚蟲各類動物中選擇某壹部分重新組合,融成壹個有機整體。當時,龍的形象主要包括頭、冠飾、角、目、耳、鼻、嘴、眉、足、鱗(羽毛)、尾和軀體等部分。我們稱之為"真"。
通過龍的形象的變化,我們去追尋龍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壹點,即龍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中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起源地之壹。早在1萬年前,中國就有了原始農業。湖南道縣玉蟾巖曾出土有距今1萬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農業的命脈。原始農業時期沒有灌溉工程,必須依賴雨水,更怕河水泛濫,於是我們的先民渴望有壹種控制水的能力。但當時,他們實在難以具有這種能力,便將希望寄托於他們所創造的龍這種神話形象上。前龍階段的蛇、鱷、蜥蜴等爬行動物均與水有關,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陸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潛於水中的鱷、快速在水中遊動的水蛇、無腳而能自由運動的蛇,無不產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進入真龍時期,人們幹脆給龍在水中安了家。人們讓龍生活在水中,為的是使其統領水域,以便農業上需要水時,敬請龍王興雲降雨。
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系到壹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須菜、龍虎鬥、龍井茶、龍須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壹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這天做的面條叫"龍須面",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擡頭"這壹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並繞水缸壹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於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在人們使用的飲食器皿和壹些竈具上,更是常見龍的形象。它或是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或是營造壹種莊嚴尊貴的氣氛。這些龍的姿態各具時代特色,有的曲體盤繞,有的穿雲騰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發。
鬥轉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