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龍興寺現存文物

龍興寺現存文物

釋迦牟尼殿

大雄寶殿,又名三寶寶殿,位於山門前,舊址的基石仍在原處。光緒三年,建了三個亭子,第五年又建了壹個卷軸廊和壹個亭子。重建在31。1959重建,基本保持舊觀。大殿正中是壹尊六尺高的釋迦牟尼銅像。雕像前有壹張供香的長桌,像是用泥土做成的山架子,洞窟重疊精致,有壹個唐僧師徒取經的泥塑故事。頂部塑壹只大鵬鳥。山架後面有壹尊觀音像。大廳的兩邊有壹個黑暗的房間。月亮是圓的,黑暗中東西山墻上有壹個1米高的祭壇。臺上有九尊泥塑羅漢,東有龍,西有虎,合稱十八羅漢。北墻有佛,東有文殊,騎象,西有普賢,騎獅。“文革”初期,廟裏的文物全部被毀,只剩下空蕩蕩的廟。1968,寺廟被縣民政局占用,正殿改為五壹綜合廠鑄造車間;1975年,寺廟被縣農機培訓班占用,正殿改建為教室。1981年65438+2月被縣文物管理所收回作為文物展覽場所。

今天,大會堂東西長25米,南北深12米,高約9米。平頂瓦和卷廊外墻是“文革”時重修的,門額嵌有“龍興寺”二字,是從山門搬來的。大雄寶殿內部屋架於民國重建。它的結構是七格,前廊後雙臺階。門廊下的月亮裝飾著牡丹圖案。頂部有兩個平鬥,用來支撐桁條和螺椽。前檐柱立於鼓踏柱基石上,上有垂飾,花獸為飾,卷草拱。東西之間的山墻屋架,拐角處有45度角磨梁,上面放著金墩。橋墩有壹根光滑的橫梁和壹根爬梁來支撐屋頂椽子。前檐東西端墻之間,有民國31年修建的廟宇碑文和捐款碑文。

龍興古寺牌樓

龍興古寺牌樓,又名牌樓,位於汽車站北面,建於31年。牌坊高6.8米,長7.8米,厚0.88米,全部用青磚砌成,長21厘米,寬10厘米,厚4.5厘米。是三樓屋頂,磚檐五拱,覆小瓦磚脊,飾幾何圖案。門為磚拱券,高3.4m,寬3.09m,厚0.88m..門的上方鑲嵌著白玉石的匾額,四個大字“龍興古寺”用凹版雕刻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9重建。1981六月,又刷了壹遍。

六角亭

六角亭,也被稱為仲婷,建於民國時期的寺廟中間。這座亭子最初是由壹尊彌勒佛坐像和壹尊韋陀立像塑造而成的。“文革”初期,亭臺樓閣被毀,至今保存完好。亭子高約6.5米,平面呈六邊形,每邊寬3.3米。房檐下有兩根椽子,墻角老嫩。屋頂鋪灰瓦,磚的豎脊上有水波紋和橫“8”字紋。上端加蓋陶瓷葫蘆,內部框架由鄰居重建。墻壁之間嵌有四幅清代碑文。

大井

大井,龍興寺,現分布於寺外。廟裏有兩口井,其中壹口是“文革”時打的;壹個被自來水廠修好了。原井仍有3口,均為明代大成磚砌,內徑2.2米。壹個在農師學院食堂東邊,在寺廟西南約100米處,已經廢棄。壹個在廟西140米處的農師學院食堂西北,已安裝水泵為全院抽水。壹個在東南農機學校後面,還有壹個水泵給全校抽水。據調查,“龍興古寺”牌坊西900米、南北400米處,原寺僧院舊址上,有幾口井,南北相對排列。建國後,自上世紀50年代起,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或平整試驗場,現已回填,無跡可尋。龍興寺碑

龍興寺碑立於原殿後,有禦制碑文,殷碑文有禦制“僧註”,立於洪武十六年九月。乾隆《鳳陽縣誌》載:“龍興寺碑立於今寺後碑亭,萬歷三十九年馬謝堅所建”。紀念碑被毀,甚至重建。鹹豐三年,廟被兵毀,亭子還在。同治《鳳陽縣誌續》說:“此廟毀,碑存。但戰後龜(座)拆,陰陽碑刻書法濃厚,可拓可抄。”光緒年間,碑立於原址,基座換成了磚錐臺。主廳被移到了紀念碑後面。“文革”初期,碑被拆了,但臺座的石板基礎還留著。這座紀念碑的規模未知。據民國二十三年安徽同治石刻考證稿:“拓片高十尺,寬五尺二寸,二十行,四十八行,字徑二寸。”碑文末尾寫著:“中書舍人□庭軒誠寫。”碑文記述了該寺的歷史和建造、朱元璋的個人經歷及其對“求佛積佛”的看法,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很遺憾,原來的碑沒了,拓本也沒了。

第壹座山紀念碑

對於明朝皇帝朱元璋來說,禦書最初設置在山門內的禦書閣。《鳳陽新書》:“禦書亭,洪武十六年,建於龍興寺,內有主禦書‘第壹山’三字,為施樂所設,極為典雅,在京師亦為壯觀”。官員周琦陪同蜀王祭祀皇陵,並作詩《中都龍興寺禦書第壹山》。明朝末年,亭臺樓閣,古跡盡毀。清朝康熙時,在山頂重修了亭子。到了清朝末年,亭子被毀,但穹碑立於碧峰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座紀念碑依然完好無損。碑高3米多,字大如鬥,正楷,仿朱元璋書,筆法奇特。“文革”初期,紀念碑被砸,遺址內仍有1對石基。

重建大龍興寺紀念碑

據《安徽進士古物考證稿》:碑在鳳陽縣此廟。拓片共六幅,每幅高八寸五分,寬三尺三寸,線條各異,直徑六分。碑文為(今福建福清)首輔葉所書,城中百姓著書盛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碑嵌於廟亭內壁。後來在“文革”中丟失,僅在1982年4月尋回壹塊石碑,是第壹塊題字,題名“重修大龍興寺碑”。紀念碑高35厘米,寬110厘米,厚14厘米。

重建龍興寺詩碑

這塊石碑原本嵌在龍興寺碑亭的墻上。“文革”初期,亭子被毀,石碑被遺棄在院中。1983年9月,陳列在寺院東墻內。碑高123厘米,寬34厘米,厚17厘米,為青石。碑文為重修龍興寺七律詩,碑文為:“萬歷辛亥三十九年(1611)下午,朱題詞”;下端有和朱的兩個印章。朱出生在白下(今南京),是禮部侍郎。建國後,明代龍興寺有原始的銅佛、銅鐘、銅鼓、銅盂。其中最大的是釋迦牟尼像,高約3.4米,由頭、胸、腹、下體三部分組成。表面鍍金,造型精美,“文革”初期毀於壹旦。寺內尚有1銅鐘、1銅鼓、4只銅鈸,均保存完好。

銅鐘

原來掛在寺後山坡上的鐘亭裏。鐘高2.05米,直徑1.3米,厚9厘米,重約4噸。鈴鈕為“布蘭”,鈴身鑄有銘文。這個亭子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壞了。此後,該鐘被移至鼓樓報警。1982年4月運回寺中陳列保管。

銅鼓

身長1.15m,口徑1m,厚度3.5cm..《鳳陽縣誌續》:“寺中僧人蓄水澆花,名為銅鼓。叩之聲宏亮,無識,故不能名之。”“文革”初期作為廢品賣給府城廢品收購站,因當火缸用而幸免於難。1975運至縣文化館保管,1982由縣文物管理所運回龍興寺陳列。

銅鍋

分兩種,壹種三口,壹種尖底,是雙層桌。都是1.5m高,1.64m外徑,5cm厚。上下兩層外側有8只腳。A 1口,尖底,單層表,高0.9m,外徑1.59m,厚4cm。其用途不詳,據說是炊具,有“炊僧上鍋”之說。《鳳陽縣誌續》載:“四大紫(青)銅缽盛水五十余擔。鹹豐初年,軍隊缺錢,政府打算用鑄錢,燒了幾千斤炭,化不開。”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鳳陽,欲將其運走,引起鳳陽民眾抗議。然後想在原地融化,還是徒勞。“文革”中被砸了很多次,藥都炸不出來才活下來。1982年四月,仍陳列於寺中。

  • 上一篇:黃山榮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農村六年級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