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村,是清朝末年由中姓遷此居住,後有薛、鄭、張、王、韓、李相繼遷此形成自然村落,中、薛、鄭姓相繼失傳或遷出,現有張、韓、王、李居此。原來是兩個村,村南部沿河東西走向建村的叫石馬莊(後叫馬家莊),因村西山頂有壹巨石,形狀象馬,以此名村。另壹村沿河南北走向建村,大都是韓姓,叫玲瓏石村。因村北邊河床上有幾塊自然巨石,懸空而起,溪水從石底經過。從山頂望見,此石玲瓏剔透,美不勝收,因名玲瓏石,村亦由此得名。1982年,增劃大隊,原-家圈大隊所屬的6個自然村劃成5個大隊,石馬莊與玲瓏石屬壹個大隊(村),兩村合壹,稱龍馬村。
據萊蕪市誌載:龍馬村原屬“方山保”;抗日戰爭時期屬雪野區;1947年5月縣內進行區劃調整,本村劃歸口鎮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屬於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口鎮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重建鎮後,屬口鎮至今。
十壹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開了山寨的大門,喚醒了這裏沈睡了幾代的村民。1990年開辟龍馬村至南圈的公路,1991年修通了至嵬石的公路,1992年修通了至陳林的公路,1993年修通了至棲龍灣的公路,1994年修通了舍峪及林場的環山路,1997年用水泥硬化了村內至馬鞍山的路面400米,1998年用瀝清硬化了通棲龍灣的1400余米路,1999年用水泥硬化了從石馬至玲瓏石的1060米路,龍馬村人奮戰10年,修路總裏程1萬余米,建成了以龍馬村為中心,北通雪野、南圈,南通棲龍灣、陳林,東通嵬石的交通網。
1991年產業結構調整,將七溝八峪承包給村民,將原來的成林面積2000畝,擴展到現在的3500畝,刺槐新規劃2500畝。同年在馬鞍山東面至後龍門石村北雞窩平溝壹帶種植花椒和板栗各100畝。1995年利用本村沙土地的資源,引進晚熟品種的西瓜,成為本村的壹大特色,每年種植40余畝,人均收入4000元。2000年,他們又利用大山的自然隔離區,發展科技農業,建立玉米配種基地,占地70余畝。
龍馬村地處沙巖地帶,四周沙巖上樹高林密,生態環境保護完好,能充分貯藏水分,因此村中小河的水常年不斷。潺潺細流為龍馬村人的農業種植和人畜用水給予了可靠的保障。自1995年起,他們便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2000年在小河上***修攔河小壩壹座、小型水庫壹座、蓄水池兩座,實施留水工程,總蓄水量為4000立方,使水澆地面積達到80余畝。
龍馬村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少,但很重視教育。1970年建立小學1處,1995年張正會同學考上山西國防大學,成為本村第壹個本科大學生。
該村李海保,1964年入伍,在湖南服役,團級幹部。王昌福,1939年參加八路軍,榮立三等功,參加過淮海等戰役,現年83歲。
龍馬村地理環境優美,龍馬村人勤勞、勇敢、聰明,龍馬村人正抓住當前社會發展的大好時機,立足本村優勢,在整治好水、路、電的基礎上,向旅遊業發展,正引進外資,開發旅遊景點,造福子孫後代。龍馬村的人定會過得更富足,更美好。
龍馬村附近有山口東嶺揚水站、房幹生態旅遊區、萊蕪龍山、萊蕪戰役紀念館、山東香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景點,有萊蕪黑豬、萊蕪豬、萊蕪黑兔、萊蕪吉山黑雞、萊蕪生姜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