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壺。在使用中,人們發現用水壺往硯臺裏倒水時,水經常溢出,於是出現了壹種便於控制水量的物體,這就是硯滴。有嘴的叫“註水”,沒嘴的叫“水成”。
擴展數據:
水滴如何工作:
清代徐虎在《周易書信集》中提到:“書為滴水,上下兩孔,故能排水。這就是蔔筮中上下陰,中陽流的意思。妳塞壹個洞,就不漏了。”也就是說,當洞口封閉時,水滴是不透水的。
這是壹種利用氣壓原理來控制滴水分量的方法。壹種長的管狀塞子,頂部有壹個洞,後面是通的。用手指按壓小孔,將管塞插入水箱內的水中,這樣就形成了管內外的氣壓差,水就會被吸入管內;繼續按住,提起管塞,水就不會往下掉了;把它移到硯臺上面,松開手指,管裏的水就落下來了,就可以磨墨了。
可以說,墨滴中充滿了古人利用自然力為人服務的思想,通過觸覺感受墨滴內部的氣壓,通過視覺監控墨滴的出水量,結合自然力的虹吸原理,最終達到合適的出水量來磨墨,墨滴小,充滿智慧。
百度百科-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