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二沙灣炮臺位於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對面山上,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是臺灣地區第壹級古跡。基隆港四面環山,港域遼闊水深,並有自然屏障,形勢險要。自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清朝入主臺灣後,臺灣的政治、經濟活動逐漸北移,雄峙臺灣北疆的基隆天然港口,不但成為臺灣北部兵家必爭之重鎮,也為商賈活動出入門戶。1840年正值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虎視眈眈,伺機進犯。臺灣道巡撫姚瑩,觀察基隆港的形勢,選擇正對港門,且周圍懸崖峭壁,易守難攻的二沙灣山頭,修建炮臺要塞,築有飽礅8座,設2000_炮2門,1500_炮2門,1000_炮4門,500_炮2門,並以本地出產的安山巖建成城堡,設營屯兵。1841年8月,英軍果然來犯,總兵達洪阿率官兵鄉勇開炮還擊,英艦倉皇逃逸時觸礁沈沒。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越南戰爭爆發,負責臺灣防務的守將劉銘傳重新整修二沙灣炮臺。翌年,法將李士卑率艦攻打基隆,守軍予以痛擊。法國水師提督孤拔,又率艦5艘,兵士3000人登陸,雙方激戰付出慘重代價後,法軍終於攻陷基隆,炮臺被毀,但城門城墻仍然完整存在。光緒十壹年,中法和談後,法軍撤出。劉銘傳於法軍撤後的光緒十三年重新修築炮臺。由於地處軍事要塞區人跡罕至,因此至今除了古城門外,其他如石城墻、石階、石井、炮墩、碉堡等,均甚為完整。
1979年,又對二沙灣炮臺進行了規劃整修,除保留原有遺跡外,又仿造古炮安置在原有炮位上。二沙灣炮臺古堡門上刻有海門天險4個字,炮臺側面便是垂直削落數10米的絕壁,方城前只有壹條狹窄石經可以向上攀登。城背後是壹座座高山,這樣的地勢,大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海門天險已成為基隆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