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二郎神的儺面具是哪個地區的?

二郎神的儺面具是哪個地區的?

儺祭習俗從秦漢壹直延續到唐宋,並不斷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儺舞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娛樂性的民俗活動,並發展成為壹種傳統戲曲,成為壹些地區的“儺戲”和“地方戲”。時至今日,在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的農村,仍然保留著比較古老的儺舞形式,並增加了壹些新的內容。如江西婺源、南豐、樂安等縣的“儺舞”,有代表盤古開天辟地的“開山神”,傳說中的“二仙和諧”、“劉海金蟾”;《孟姜女》、《白蛇傳》和《馬妓舞曲》中反映勞動生活的戲劇片段。儺舞的表演形式和面具制作影響了許多少數民族的舞蹈,如藏族的“羌姆”,壯族、瑤族、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共工舞”,吸收了許多儺舞的文化因素和表演技法,發展成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學者們對儺舞有多種解釋。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和江西儺戲學者錢先生在第壹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寫道:“儺文化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的融合,是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時空的。在歷史長河中,它是傳統文化的寵兒。”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有關。儺在周代被納入國家禮制。據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調節四時陰陽,以適應寒暑之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強。漢唐時期,宮廷儺儀盛況空前,並流傳到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宮廷儺儀采用新的制度,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由於信仰不同,儺儀遭到了拒絕。明代恢復了宮廷家具,但清代已不再持有。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民儺”卻壹直在民間延續,與宗教、文藝、民俗相結合,演變成各種形式的儺舞、儺戲,至今仍流行於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貴州等地。

很多地方的儺戲中都有二郎神,因為二郎神也是壹種比較普遍的信仰。如安徽貴池清溪鄉葉、康、程、楊、王等姓氏的儺舞表演中,第壹個舞的是帶二郎神面具的“舞燈”。這個二郎神的面具比其他的都大,在面具架上(叫“龍庭”)排名第壹,俗稱“滾燈菩薩”或“二郎沈正”。扮演“二郎神”角色的演員出現在《虞姬》中,用綁著竹簽和內部道具的大球跳舞,稱為“光球”。

  • 上一篇:書法作品多少錢?
  • 下一篇:亳州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