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西橫斷山脈南端,雲嶺山脈以東,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陸地跨度100 01′—100 29′,北緯25° 57′—26° 42′。金沙江和永勝縣東分天津,南分賓川縣,西分劍川縣和洱源縣,北分麗江市。陸地面積2395平方公裏,其中山區、半山區和峽谷占89.7%。縣城雲河鎮位於鶴慶大壩中西部,距省會昆明476公裏,距州府大理136公裏,距麗江39公裏,距麗江機場12公裏(麗江機場在鶴慶縣境內)。
全縣轄新屯鎮、草海鎮、運河鎮、松桂鎮、伊稀鎮、黃坪鎮、金墩鄉、六合彜族鄉、梅朵鄉等9個鄉鎮。* * *漢族、白族與彜族、傈僳族、苗族、回族雜居。2007年全縣總人口271,309人,其中白族1人,占總人口的58.27%。
歷史的發展
鶴慶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代以前屬於昆明、越西部落,是“西南夷”的壹部分。西漢至初唐,屬宜州、永昌、雲貴、東河陽等縣的俞曄郡。南詔時期建縣,稱牟通縣。大理國時期稱牟同府,1253年(南宋寶元年、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攻大理後設河州。1271年(元至元八年),修建合慶路,縣名開始。明朝洪武年間,設立鶴慶軍民府。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撤府為州。1913(民國2年),州改為縣。1,1949年7月鶴慶解放後,屬麗江地區,1956年6月改為大理白族自治州。
鶴慶是壹個農業縣。元明時期,該縣實行墾荒制度,對耕地進行清理整頓,引進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明朝遺留下來的田畝制度被廢除,使壹部分農奴在交出壹定的土地價款後,獲得了私有的地權,成為自耕農。1692(康熙三十壹年),然後廢除墾荒制度,墾荒變為私有土地,從而使地主經濟得到發展。1889年(光緒十五年)全國耕地調查到158399.36畝。1938年(民國27年),全縣耕地279948畝,比清朝增加12萬畝。歷代在開發整治農田的同時,還修建了壹些水利工程。據1949統計,全縣共有30多個小壩塘,總庫容2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但是,在封建剝削制度的束縛下,農業生產發展十分緩慢,壹些山區還處於以刀耕火種為特征的原始農業形態。
明清時期,鶴慶曾是商賈雲集、街巷繁華的地方。壹年壹度的七月松桂騾馬市集,從明朝沿襲至今,曾與大理的三月街齊名。到了清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以“興勝和”、“富春亨”為代表的大商幫迅速崛起,到清末成為滇西大商幫,業務遍及中國各大城市、香港、印度和東南亞各國。但民國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掠奪和控制,大部分商號頻繁倒閉,抗日戰爭後期有所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營和集體商業占主導地位,1978後,個體商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行政區劃
2000年,鶴慶縣轄4鎮5鄉1個民族鄉:雲和鎮、新屯鎮、松桂鎮、黃坪鎮、城郊鄉、金墩鄉、梅朵鄉、北衙鄉、六合彜族鄉、中江鄉。
2001 2月1:鶴慶縣城郊鄉壹休、新生驛、菜園三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為運河鎮管轄。
2001年,全縣轄6鎮3鄉1民族鄉:雲和鎮、新屯鎮、草海鎮、松桂鎮、伊稀鎮、黃坪鎮、金墩鄉、梅朵鄉、中江鄉、六合彜族鄉。
2005年,鶴慶縣撤銷中江鄉。
2006年以來,全縣共有6鎮2鄉1個民族鄉:新屯鎮、草海鎮、運河鎮、金墩鄉、松圭鎮、伊稀鎮、黃坪鎮、六合彜族鄉、梅朵鄉。縣人民政府駐運河鎮。全縣有112個村民委員會,2個社區居委會,1個辦事處。
地理氣候
縣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形成了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種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兩端有兩個狹長的小盆地:南端的黃平壩屬於低熱河谷區,海拔1300米至1700米;北端的鶴慶壩屬於溫暖地區,海拔2000 ~ 2300米。馬耳山脈屹立在縣城西南,主峰海拔3925米,山色蒼茫,連綿起伏;鶴慶壩東部橫跨石寶山脈,主峰海拔3628米;縣城南部有雞足山延伸出的四腳山和雲華山。全縣最低海拔點位於金沙江邊的梅朵鄉羅村,海拔1162米,與馬兒山主峰高差2763米。縣內水系主要有金沙江、楊公、羅樓河和合川河。金沙江流經縣城的那段位於縣城的東部邊緣,大部分是鶴慶縣和永勝縣的縣境。從漓江由北向南進入鶴慶,從東南經大箐、金河、江東、中江、鶴米、清北、梅朵、羅先等村進入永勝縣。金沙江河道深,水位落差大,水電資源豐富。楊公河由北向南流經縣城,轉向東南流入金沙江,是金沙江的主要水源之壹。縣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形成了數百個泉池(又名龍潭),使鶴慶自古被稱為“泉池之鄉”。鶴慶壩西山腳下有許多龍潭潭,構成了源源不斷的水源,形成了以木屯村草海為中心的水域廣闊的天然草海濕地,使鶴慶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鶴慶縣屬於南亞熱帶與寒溫帶的過渡氣候區,屬高原季風氣候,冬幹夏濕。具有雨熱同季、幹濕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幹燥、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的特點。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貌的懸殊,形成了“壹山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年平均降雨量959.5毫米,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日照2293.6小時,年無霜期約210天。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冷害、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較為頻繁。
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2395平方公裏,土壤類型有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紅壤、旱紅壤、水稻土、沖積土等六種。2006年底,耕地總面積為16360公頃,其中水田10020公頃,旱地6340公頃,農作物種植面積29473.33公頃。
礦產資源
鶴慶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錳、錫、鉛、煤、鋅、鋁礬土、瓷土、白雲石、雲母、水晶等十余種,其中錳、煤、金、鉛、膨潤土儲量豐富,金、鉛、錳、鐵、膨潤土的開發成就了鶴慶。工礦企業有縣錳礦、北衙金礦、馬場煤礦、猴子坡錳礦、草海鎮煤礦、新屯氧化鋅粉廠等。錳礦生產的放電錳粉銷往全國24個省市的電池廠,高碳錳鐵被省經貿委授予省優質產品稱號。
生物資源
據資源調查,我國共有野生動物53種,其中珍稀動物17種,植物514種,其中珍稀植物16種。在各類農作物中,白蕓豆、松茸、牛肝菌、香蕈、蓖麻豆、案葉油、木瓜、雞樅等品質優良,享譽省內外,是重要的外貿產品。中草藥資源豐富,有92科237種。藥材中,以馬場的當歸最為著名。因其個頭大,肉脂肪和揮發油含量高,具有補血強身的神奇功效。30年代暢銷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各種觀賞花卉齊全,名品薈萃。僅蘭花品種就有80多個,其中蓮花瓣以數量多、質量高而聞名。有壹定數量的極品蘭花,如素馨蘭、大雪素、燒蘭、豆瓣菜、各種顏色的荷花花瓣、蘆葦、飛機草等。
旅遊資源
鶴慶旅遊資源豐富。“天華洞”、“石寶天光”、“龍華十八廟”堪稱滇西、北美的領地(龍華十八廟在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壞)。壩區土地平坦遼闊,大小龍潭星羅棋布,有“龍潭之鄉”、“魚米之鄉”的美譽。樹木、洞穴、寺廟點綴在山川之間相映成趣。
鶴慶縣新華民族旅遊村獨具魅力,讓人感受到返樸歸真的樂趣。鶴慶的著名名勝古跡有羅峰公園、天花洞、龍華十八廟、新華民族村、大龍潭旅遊度假區、雲和樓、文廟等。到2007年,已完成旅遊開發總體規劃設計,重點發展“壹城壹村”(縣城、民族旅遊村)、“兩園”(羅峰公園、西龍潭公園)、“三區”(羅峰公園至大龍潭景區、龍華十八寺至石寶山景區、小石林至天花洞景區)和“四景區”(大龍潭、龍華十八寺、西龍潭景區)。
鶴慶地處“昆明-大理-麗江”的黃金旅遊線上,是國內外遊客駐足遊玩的最佳去處。堅持科學發展觀,從縣情出發,狠抓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開發,全面加強行業管理,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促進鶴慶縣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2006年,鶴慶縣接待遊客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旅遊總收入達到81萬元,比上年增長13%。
2020年6月,鶴慶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長征區(紅二方面軍))。
鶴慶縣於20119年10月0日被命名為全國“四好農村公路”示範縣。
鶴慶縣於07年2月216日被列入2016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