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條街古香古色,紅墻綠瓦,梁前大多雕著精致的花紋。街道兩邊林立著文房四寶、書籍字畫和古玩店鋪,其中不乏名氣鼎盛的老字號,從古至今無論皇室的紙墨筆硯的采購還是書畫大家們的光顧,都讓這條胡同充滿的文化氣韻,魯迅先生在他的日記中記錄光顧琉璃廠就有480多次。
相比於天生帶著貴氣、高高在上的皇家建築,吸引著古今中外各色人物光顧的琉璃廠要生動許多,這條聞名中外的古文化街,也被稱為“京城文化第壹街”。自清初起,琉璃廠就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自順治年間起,漢族京官、各地來京官員、應試舉子大都住在琉璃廠附近毗鄰而居。
如今的琉璃廠名氣仍在,人氣卻不如從前。櫥窗裏透出昏黃的燈光,照亮壹屋各色物品,人影寥寥,略顯寂寞。
從滾燙的寫字樓走過,切換到這樣古舊的視覺場面,忍不住泛濫出昔日重現的感慨,讓人們對北京這座即使朝夕相處仍有陌生感的城市,生出些許溫情和留戀。
這些如同故宮裏壹樣的亭臺樓閣,高高地掛著巨幅牌匾,幾乎全部以齋、莊、閣、坊、軒、廊、堂、館、院命名。這些古舊的物件讓人莫名生出許多滄桑感,想象中它們也應帶著各自的故事在人間顛沛流離。
古玩珠寶、玉石瓷器、字畫圖章、金石篆刻、秦俑唐彩、瓦當造像無所不有。當然其中魚目混珠、真假莫辨,但即使是贗品,也端端正正,和那些名正言順的珍品壹起,為琉璃廠打造出壹種接地氣又生動的氣息。
在清朝時期,京官比地方官的俸祿要少很多,當時的官員也有很多行賄的腐敗手段,這其中琉璃廠就是最重要的壹處地方。行賄的人不能無緣無故的跑到長官家,如果不是特別熟悉,人家肯定不收。於是行賄人、朝中大員統壹由琉璃廠文物商串聯起來。地方官員進京,按規矩他要先到琉璃廠的古董店去打聽,問清楚要找哪個大員,辦什麽事,要送多少銀子。古董店老板大概算壹下,然後會建議來人應該送什麽物件,比如送個文征明的扇面。辦事人把銀子交給老板,老板直接到那位大員府上,拿出這筆銀子買下大員收藏的文征明扇面,回來後把這扇面遞給辦事人。辦事人提著扇面去求見大員,這事壹般也就會辦成了。這似乎也讓大家聯想到了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快樂家族收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