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後的景徐徐映入眼簾,細密的彈硌路曲徑通幽,天井青水悠悠流淌,池中五彩錦鯉嬉爭魚食,幢幢亭臺樓閣靜列兩旁,路邊樹木早已枝葉葳蕤,圍攏出壹片小天地,而這片小天地的主人趙文龍先生,正立於池邊撒投魚食,壹身簡約休閑裝,使得這位已到花甲的老人多了壹種對生活的坦然、壹種親切感。故事,就從他開始。
趙文龍先生,現為松江收藏協會會長,是薈珍屋締造者,也許是出身於園林世家之故,從小對木作家具、古董玩物有著濃厚地興趣,幾十年間收藏了上萬件明清蘇作家具,其中好多都是經過輾轉探尋才收集到這裏。
他懂得它們的價值,且對那些精美的雕工鏤術熟悉得如指諸掌,這些不會說話的古具舊物不僅代表當時社會生產的精華,也凝聚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它們都值得被好好保護。
和趙先生隔桌坐於前廳,眼前長條木桌上擺了諸多小物件兒,每件都有很強的年代感,每件他都能隨口說出它們的來歷,可見趙先生收藏匠心;趙先生說有華裔老友蔣奇谷先生從美國來,在為他寫壹本書,關於明式家具,關於中國榫卯文化,他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經驗以及每件家具背後的故事整理出來,然後找個載體,讓它像種子壹樣去生根發芽繼續傳承下去。
尤其年輕人,現在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知道多少,對身邊的老建築老家具了解多少,在對外來品牌的跟風追求的前提下,是不是也應該多去關註壹些能體現我們自己民族文化價值的東西,而不只是壹昧的去追名牌、趕時髦,被網絡上喧囂雜亂的各類片段熱點新聞所吸引,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這麽浮躁,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太少,所以他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屬於我們的歷史文化。
他以研究、修復、保護為己任,把大大小小風格不壹的老宅、家具、玩物收藏在這四四方方的庭院裏,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應該了解每壹件家具背後的故事,這是人文財富,是文化之根。我們可以說這是壹位文人的戀舊情懷,也可以說這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延續,他不惜散盡家財收購補修使其恢復原貌,這些無形的精神底蘊,是寓於具體的實物環境之中的,留下真實的歷史生活環境,其實就是在留下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趙先生熱衷蘇作文人家具,他說其實“蘇作”不應該叫“蘇作”,應該叫“雲間木作”。松江府古時稱雲間,當時蘇州是其管轄的知縣,明代範濂撰寫的《雲間據目抄》壹書中詳細介紹了雲間的土木文化。沿於松江府當時的木工工藝的傳承,最後才發展成了“蘇作”。
趙先生對松江倉城府城文化保護區的古建築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於松江作為4000年的壹座古城,卻沒能好好保護好壹個古鎮,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憂慮。在他呼籲下,及時制止了好幾幢準備拆除的位於永豐路中山西路口的古建築。趙先生也為杜氏雕花樓、阡陌會館、秀野橋對面的觀鱸樓等古建築提供古代家具,供遊人觀賞。
趙先生帶我們參觀他的庭院,有教育家黃炎培的書房,榮毅仁的西洋樓,杜月笙的老宅等,都是經過他的移材重修才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凡手所指之物,趙先生皆知曉,這個石墩搬來的時間,那個亭子大概什麽年代,這根石柱大時代背景如何,趙先生都是信手拈來,因為日日凝酌,所以沒人比他更懂。
放眼庭院,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怪石根雕,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這是處於鬧市中的靜心之園,更是趙先生的精神棲息地。
在壹些大的老房子裏,存放著種類不同的木料,整個房間氤氳著木料混合之後幽幽的奇木香,這些都是他歷年來到處收購的明清建築中保留最完好的房梁、榫頭、門窗等部件,這些沈睡了很久的老木舊材,在趙先生領導的團隊日日不停的修補、拼接、復原之後又大放異彩,重現氣勢恢宏之態,又屹立在華夏土地之上。
如今在高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許多老宅古建築面臨被拆被毀的威脅,“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的阮儀三老先生也致力於搶救古城建築,他們都在用新的因素激活歷史遺存,都在以他們的方式拼力保護中國古城建築遺跡,他們都是古建築文化的忠實守護者。
進入趙先生的私人博物館,看到那些雕刻精美的古床上鏤刻的細小花紋,閉眼想象古時閨房暖暖的陽光從朱紅的雕花木窗透進來,零碎的撒在帷幔帳下的床沿上,紗簾輕盈飄動隨風從窗外帶進壹些花瓣,床幔隨風帶花輕輕搖曳擺動,屋內香爐升起陣陣裊裊的香氣,彌漫在整間香閨......
任何想象都是不能脫離實物而憑空產生的,如果有壹天我們看不到這些精美桌椅、木櫃小盆、床雕花漆,我們何以讀懂古詩裏那些庭深閨怨,那些借物抒情的文學詩詞呢?
大到房屋,小到家具,“薈珍屋”裏的木建築彼此講述著力與美,人工與自然的平衡。這裏的壹物壹件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是趙先生的寶貝,在他眼裏,木作是中國留給世界文化的財產,因此他希望他能盡己之力保存下古代木作的精髓,留給後人更多可供傳承的經典工藝。
夕陽余暉下,趙文龍先生和他的這些寶貝在這庭院深深裏眼約心期,互訴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