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從去世當天還是出殯那天算起壹百天,是百天祭日

從去世當天還是出殯那天算起壹百天,是百天祭日

從去世當天還是出殯那天算起壹百天,是百天祭日

當然是出殯了,只有出殯了以後才能舉行祭日 出殯是喪俗中的大禮,也稱“發引”。在老天津衛人眼裏,看這家闊不闊,兒女孝不孝以及社會地位高低,看出殯的規模便可知道。人們把出殯的隆重與否不僅看成是死者的衰榮,也看作是生者的顯赫。 出殯前壹天夜裏,全家及摯友守靈不睡,謂之“伴宿”。從停靈到出殯的時間各家不同,壹般依財力而定。最長的停靈於“七七”即49天後下葬;貧窮市民人家,入殮後就就擇日清晨擡往墳地下葬,叫“起五更擡”。 出殯時間有早、晚兩種。早殯在上午10點以前,目的是省錢;晚殯則在10點以後,要招待親朋,擺設酒席飯菜,因此開銷較大,壹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殯。出殯時間由陰陽生擇定,出殯前壹小時(通常在午時)要由武官主持祭門儀式,既請與自家有交誼且官職顯赫有影響的武官站在茶房鋪好的紅地毯上,在門外大聲吆喝壹番,並在馬路上朝門上看,放鐵炮(後改鞭炮)6響祭門。此時,僧、道誦經,吹鼓手也隨之在陰陽生指揮下奏樂,孝子跪於門裏過道兒燒壹張門神紙。武官祭門的目的是請門神爺放鬼魂出去,否則棺材動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門與文官點主壹樣受尊重,死者家屬也要派專人用車接送,事畢同樣送去壹桌酒席致謝。 起靈前,要將棺木的材頭釘釘死,釘時,孝子要喊“躲釘”。死者家人要用掃帚、細布等輕掃、輕拭棺材,謂之“掃材土”,這時茶房要讓全家人高喊“留財”取諧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財產、財運留傳給後人。 起靈時要放鞭炮,死者次子將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並用柴禾棒將事先備好的壹小陶碟擊碎,名曰“摔牢盆”(現今是將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裏的親友,把貼在宅門口的門報兒撕下。 民國以前,大出殯講究八大擡,即誥封亭(民國以後取消,成為七大擡)、銘旌、影亭、官轎、花亭、燈亭、靈亭(或家廟)、香爐。另有4張桌子,即香獸桌、朝服桌、古玩桌、鮮花桌,以及香譜、雪柳等各種執事壹應俱全。這些均在賃貨鋪租賃。 出殯時擡棺及各儀仗執事之人,是在杠房雇傭的。棺木上綁有大旗桿,外罩繡有花、魚、雲羅、傘蓋等圖案的棺罩。杠夫有8人、16人、32人、64人之分別。64人者稱“六十四杠”。儀仗多是白底藍黑圖案,杠夫穿綠底圓點衣服,戴綠色高帽。 出殯序列十分嚴格,不能錯位。通常由茶房安排。出殯隊伍最前面是8桿紅色旗,4面龍頭銅鑼,4把遮陽紅傘,4把綠扇、金瓜、鉞斧,朝天蹬、八大擡、四大桌,鶴童虎判和頂盔掛甲面目猙獰的2個開路鬼——方相、方弼兄弟的紮彩(其壹手持三節棍、壹手高擎七節鞭)、雪柳(雪柳的多少也看喪家主人花錢多少而定,有的可達標1百多棵)。執事後棺轎前為賓客,同輩按歲數大小排列,年長者居前。最初,以重孫、孫、大孝子、二孝子等順序排列,後來,長子扛魂幡引導在前,次子等孝男、孫輩持哭喪棒依次向後排列。用壹塊白布,壹端系於杠前,壹端由大孝子牽於肩,諸孝子依次摞布在肩,隨杠哭泣而行,謂之“掃靈”。哭喪棒的制作也有講究,喪父用竹子為杖,取父之節在外;喪母則要用梧桐木為杖,取母之節在內。其後為棺轎。女眷們則要坐在棺後的車轎上,壹路嚎陶大哭。這時長媳要抱定壹陶罐,亦稱“匣食罐”,內放飯菜,下葬時由孝男放置死者頭前。若長子先其父亡故,長孫(津俗謂之“承重孫”)則要頂替其父扛幡引導於前,其叔父輩排列其後,抱罐者也是長孫媳婦。最後面是僧、道、尼唪經隊伍,壹組被稱為“壹棚”,棚越多越隆重,越顯示喪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大部分棚經都是喪家出資雇傭的,也有親朋贈送的。 還有些顯貴豪門,出大殯時,為炫耀豪富權勢,請來軍樂隊,壹路吹打,與僧、道念經相伴。同時,還請當時的軍政權貴、在野名人,寫來許多匾額,與親友所送挽聯、誄詞、挽詩和橫匾壹並用數座五彩亭擡著,完全成為宣傳本家權勢的場面。 殯儀隊伍路過城門或橋梁時,要撒紙錢,謂之“撒路錢”。目的是打點孤魂野鬼,不要難為死者,使其能盡早到達“樂土”。殯儀隊伍在中途的壹定地點要停下來,因要擡棺到墓地光靠64名杠夫是不夠的,必須中途輪換著擡,這樣就得需要128人,壹般人家都置辦不起。所以,壹旦走出城區就將各種儀仗、執事、棚經以及親友及其女眷壹並打發回去,只留直系孝男孝女,也叫“落蕆兒”。棺材或裝車拉著或改用小杠擡著直至墳地,俗稱“送葬下窪”,本主牌用官轎擡回,謂之回靈。棺到墓地,須用木釘將材身和材蓋封牢,稱之“下材釘”。下釘前,先由孝子舉斧,象征性地在材上敲幾下,並喊“爸(或娘)‘留財’”。 下葬 方式有兩種,壹種是挖穴深埋,填土後堆成墳頭,叫“下葬”。穴位由陰陽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墳坑,內鋪黃緞子,安放由香鬥抱來的福壽果,四角各置壹錢,撒五谷雜糧,其中黑豆較多,據說可以驅邪。棺材入土後,孝子把幡插在墳頭上,插3下,撥3下,這樣後輩可升官發財;另壹種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紮葦把,外面隨形培士,叫“浮厝”,這種方式只限於壹些客死天津者,為便於以後遷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較薄、較輕;材頭探出很短,稱為“行棺”。 下葬後,壹般都要在墳前立壹長方形石質墓碑,碑文男女有別,若死者為父親則寫“先考×××府君之墓”或“先嚴×××府君之墓”;若死者為母親則寫“先妣×門×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陽書寫格式與銘旌、本主牌相同。碑陽上刻龍紋,中間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陰寫法不壹,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為人、事跡寫成傳記。 下葬後,要在墳前將紙錢、紮彩壹並焚燒,每人都咬壹口隨身帶來的小饅頭,再吐到墳地裏,差不多壹個時辰後,就可離開墳地回家了。這時須將所穿孝服撕開壹個口子,意為“活口”,以取吉利。進家門時要邁火盆,跨板凳,並在口中含塊冰糖,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氣、鬼魂帶回到家中。進家門後,大家還要爭相搶吃小饅頭和在墳前供過的供品,認為吃供果可長壽。孝男孝女們將白孝服脫下,換上灰色的。晚間要請僧、道誦經、燒紙並在靈位前上香添祭品。 民國初期,男人喪偶後若不想續弦者,為妻送殯時則要身穿素服,頭戴禮帽,手拿平身杖。娘家人見到姑爺這身裝束,定會馬上替孩子給姑爺磕頭,意思是謝姑爺,並含孩子以後有福,不會受後娘虐待了。 圓墳 是壹種祭奠形式。在葬後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並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圓墳後,喪禮基本結束。但在葬後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時均設祭。五七時,必須由孝子親手焚燒紙糊的彩人。據說以此可減輕死者生前罪過。六十日焚燒紙糊的船轎,傳說可使死者的靈魂渡過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誕日、祭日(壹周年不得去上墳)和清明節等,晚輩再到墳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動幾乎都在家中之靈牌兒前進行。 老人死後,民權通行棺木土葬,喪葬習俗因死者年齡不同而有較大差別。少亡者除富豪人家備在棺木外,壹般不備棺木;中年死亡者其禮儀也較簡單。禮儀較繁者屬老喪。老人死亡後,要經過置辦棺木,制做壽衣、入殮、報廟、守靈、報喪、戴孝、吊唁、出殯、追祭、圓墳等程式,還要過壹七、五七、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等祭日。建國後,國家提倡火葬,喪事從儉,但舊俗擾存。本縣回族葬俗按伊斯蘭教規規定,死者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戲,須速葬,薄葬。停屍不得超過三天,不陪葬衣物,壹律土葬。殯葬之前,要“砌墓”,置辦“經匣”。殯葬之日,由阿訇主持殯葬儀式,誦經超度。爾後子侄把,“榻布”放在架子上,親朋隨著送行,女子壹般不送葬。喪葬期間,死者家屬不設宴待客,遠道親朋,以便飯待之。死者殯葬後七天、四十天、百天、周年、二十年、四十年為祭莫日,俗稱“做日子”。祭日請阿訇誦經緬懷死者,本地俗稱“走墳”。

請問燒周年是從去世當天算還是從出殯那天算?

從去世當天計算。頭七減壹,三五七則可不減(這個因地方習俗不同而變化) 周年走去世時壹年後。

祭日是死的那天還是出殯的那天?

祭日是死去的那天,不是出殯的那天

去世百天怎麽算!是從去世當天算嗎?

去世當天算

2016陰歷2月16日去世,到那天算是老人壹百天

從去世那天算起,頭七,五七都是這樣算的。百日之內三餐要供飯。應該接農歷算,再說當時出殯時有陰陽先生問問他,這個東西信就有不信就無,順其自然。

老人去世壹期?(七)?是哪個期(七)字。老人百天是算壹百零壹天還是壹百天。

七是數字的“七”,過去以七為壹輪回或者是壹周,具體說法忘了,燒百天的說法可能根據地域差異說法也不同,最好去問下妳們那裏的老人

陽歷2月5日算起壹百天是哪天

把今年陽歷2月初五算作第壹天的話,第壹百天是陰歷6-4 星期壹 農歷 四月十五

人去世壹百天是當天燒還是提前燒

這個感覺是不好的,不過妳實在是沒有辦法,也只能是這樣的,我們國家壹二千年來都是這樣下來應該還是有壹定的原因的

燒頭七是按去世那天還是出殯那天?

去世那天

去世壹百天,怎麽算?

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近代以後,靈柩壹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壹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事實上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壹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壹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壹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壹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壹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壹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壹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壹只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壹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壹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壹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壹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周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 上一篇:2022年最適合釣魚的摩托車
  • 下一篇:仙遊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