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湖出土的新石器和紡車)
在古代,當屈原在滄浪遇見他的漁夫時,漢江的壹條支流流經綿陽,名叫滄浪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醫生屈原被流放時,遊過洶湧的河水,在漳溝遇到了壹個漁夫,他很傷心。漁夫唱了壹首《滄浪之歌》,激勵屈原面對現實,作為歷史故事流傳。這首《滄浪之歌》被收入《楚辭》。中唐時期,綿陽先賢為紀念屈原,在張溝修建滄浪亭,位於張溝鎮通州河以北,張溝劇場旁。這裏曾經是宗教活動的場所。陳友諒曾在這裏開辦武術學校,張難先曾在這裏任教。大革命時期,鄧赤忠在這裏辦了壹所平民夜校。賀龍率領紅壹軍團攻打仙桃時就駐紮在這裏。總之,滄浪亭是壹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景點。。
據《沔陽縣誌》記載,渦河王吳楚樂泰原是楚平王狩獵雲夢澤時的休息地,位於排湖南岸。後來被稱為陳友諒夫人的梳妝臺。上世紀80年代,這裏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青銅矛、青銅簇、青銅斧等歷史文物,可能與楚王狩獵有關。
綿陽古城遺址位於史鷙西南30公裏的綿城回族鎮。自西魏以來,這壹地區有10個縣(府、路、州)行署,歷時853年。這座城市被建造又被摧毀。綿陽蟹形城建於明初,周長3800多米。清代重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遭日軍飛機轟炸。綿陽古城遺址上有豐富的文物,有明清石刻、石碑、匾額近百件,地上有石拱橋6座。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青銅器和陶器。還有周亞遺址、孔子石像、陳友諒故居和幾座古寺。
草場古墓群位於排湖西岸通海口鎮草場農場。發現於1984,面積約3平方公裏。墓室外部只有壹個很大的封土樁,其余距離地表約0.7米。墓內全部為東漢磚,磚上有鐵絲條紋,出土有網罐、獸鏡、五銖錢、鐵器等隨葬品。經省博物館專家鑒定,該墓群屬於漢代古墓。
綿城帝良宮鄭文處:位於綿城蓮花池附近,是為紀念唐代名臣帝而建。帝是武則天在位時的撫州刺史。在他到達之前,幾名政府官員無緣無故失蹤了。狄偵辦此案,原是江洋大盜所為,巧妙落網歸案,壹時被各方所知。綿陽人在狄公建政事樓,樓內有石刻。碑文為帝梁公政事處(帝後被武則天封為梁公)。
緬伯高在綿陽洗鵝。據《沔陽府誌》和徐渭《路史》記載,唐代雲南回鶻官員緬伯高曾向白天鵝進貢。他經過綿陽,在湖裏給天鵝洗澡。天鵝意外地飛走了,緬伯高匆忙地抓了幾根鵝毛。後來,他到長安向唐高宗說明了事情的經過,並寫了幾句話:“把鵝給唐朝,山高路遠,綿陽湖失。倒地而泣,可饒緬伯高,禮輕意重,千裏送鵝毛。”得到了唐朝皇帝的理解和欣賞。陳友諒故居(玄妙觀)位於綿城回族鎮東南。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是綿陽漁民的兒子。他在《史記》稱帝,在鄱陽湖與朱元璋交戰,被箭射死。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綿羊州都督沈有仁將故居改為玄妙寺,抗戰時曾遭日軍飛機轟炸。1984群眾集資重建,占地4000平方米。有四堂三閣,內有陳友諒石像,還有壹口200公斤重的鐵鍋,是陳友諒的遺物,上面有十多處明清石刻。
玄妙寺作為江漢平原知名的道教中心,有十余位道士,內置設施和道具供遊客觀賞,是遊客求實和思考的地方。世界各地的道教徒都來這裏拜訪朝香,得到告別的消息。每年古歷6月23日、24日,方圓百裏的遊客冒著酷暑,來到這裏祭奠雷祖壽。此時的綿城車水馬龍,香煙繚繞,十分壯觀。
胡莎魁星閣位於胡莎鎮。它建於明朝初期。中國的老胡莎湖“十年崩塌”。每次決口,都是可怕的洪水,九級風浪,煙火斷絕,哀號聲不絕於耳,水面上有浮屍。除了洪水,還有血吸蟲病的傳播。是壹派“千樹盡失,萬家歡歌”的慘淡景象。封建社會胡莎湖的窮人對自己的命運怨聲載道。認為“十年九水”是妖龍,“路斷人稀”是惡脈。據說天上的魁星是福星神,能降龍治水,守護脈氣。魁星神所到之處,都能保佑風調雨順,人傑地靈。於是胡莎人民自發集資,在胡莎通順河與黃四河交匯處的最高處修建了壹座“魁星閣”。胡莎湖中原來的魁星閣高20米。四根無襯木柱圍著兩個人撐著壹個六角爪的三層樓亭。魁星閣壹樓,雕有四條彩龍,中間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坐臥休息。二樓有25尊姿態各異的木質菩薩,栩栩如生。旁邊是香桌和香碗,是用來拜神燒香的。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魁星神的生日。這壹天,成群結隊的人們來燒香磕頭,慶祝魁星神的生日,請求魁星神保佑平安。頂樓,中間是壹尊木雕魁星神,2米高,藍色獠牙,右手拿筆,左手提桶,左腳向後垂著,右腳站在木頂上。叫做“魁星分壹鬥而為壹絕。”相傳清朝時,魁星神的嘟嘟被集中在胡莎李婆棗家的門神上,於是李婆棗出生了,於是李婆棗後來考上了國子監,後來做了“官”,做了30年官。
魁星閣建成後,成為廣大水鄉的中心碼頭。當時“日有千人交手,夜有萬燈”成為壹大景觀。白天,無數的漁船和商船的船頭遠遠地望著魁星閣的頂部,揮動著手中的木槳,向魁星閣劃去,仿佛在對視。夜晚,無數大小船只停靠在魁星閣下,船上的燈光倒映在水中,呈現出“萬燈璀璨”的夜景,美不勝收。
1936年(農歷三月)的壹天晚上,壹場龍卷風吹倒了魁星閣,留下壹堆廢墟。解放後,胡莎人民重建了胡莎的魁星閣。胡莎泵站建在胡莎魁星閣的另壹邊。胡莎泵站建成後,550平方公裏的旱澇保收。從此,“胡莎綿養,十年九無收成”的面貌徹底改變了。
胡莎娘娘廟位於胡莎街,最初在霍克基。明朝末年,天下動蕩。懿妃娘娘,崇禎皇帝,還有九個太監,宮女,逃到這裏。並且花了幾萬塊錢在沙鎮修建水利和街道。後來他在霍克吉出家,直到他的皇後死後,世人才知道真相。當地人把Hokkeji改為娘娘廟,紀念皇後。
虞城龔宇寺,位於綿城縣人豐門,建於清乾隆初年。民國時期重建,後毀於抗日戰爭。據史書記載,雍正年間,俞殿敖被發配到綿陽任知府。他深入民間觀察疾苦,得知綿陽地勢低窪,水患多。就是打電話給法院要求免除歷年所欠稅款。乾隆三年,皇帝頒布免稅令,極大地造福了綿陽人民。乾隆七年,俞殿敖調任黃州太守,沔陽人為他刻碑,並建龔宇廟紀念。
綿城司馬橋,位於綿城,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現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排湖距市區20公裏,原有水面110平方公裏。排湖古稱百裏排湖,是仙桃最大的淡水湖,歷經滄桑,現有水面23平方公裏。盛夏,湖水很美,風清氣香,水滴反射陽光,晶瑩剔透。如果在湖中泛舟,采蓮、淩,用竿釣魚,是避暑、觀光的好去處。謝家灣位於湖南省南岸,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祖居地,陳友諒有豐富的傳說和聚義遺址,如擊鼓臺、洗馬池、拴馬樁等。相傳附近曾是楚王到訪的烏龍臺,出土了多件銅矛、銘文、銅鏃等戰國文物。在排湖的西岸和北岸有三座漢代古墓。
綿城回族鎮革命紀念地有綿陽第壹屆中共中央誕生地舊址和湖北中央特委舊址,綿陽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建在這裏。在城內龍華山巷,賀龍率部攻占仙桃,設立紅軍兵團舊址。胡莎鎮有劉宏軍司令部、綿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和紅軍壩遺址。在柳溝,有川陽縣委舊址、縣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第四醫院。東荊河陽峰段有1300多紅衛兵烈士紀念水塔,張溝有臧和閣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陳場坡,有綿陽著名烈士胡友松的紀念館和紀念碑。
綿陽人民烈士紀念碑
胡友松烈士紀念館位於陳昌區坡場街東端。1976由政府出資,群眾出資。2008年5月23日竣工。這座建築有五個朝南的房間,占地270平方米。博物館展示了烈士的生平介紹和部分遺物。博物館前矗立著高12.5米的“胡友松烈士紀念碑”,四周鮮花環繞,綠樹常青,布局渾然壹體。
(胡友松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縣誌
紅軍壩位於胡莎鎮的西端。土地革命時期,胡莎邦鄉的豐樂大堤和紅土大堤被壹條小河隔開。長江、東荊河洪水暴漲時湧入這條河,造成兩堤11.7萬畝土地頻繁受災,人民背井離鄉。
1932年春,泌陽縣蘇維埃政府決定在兩嶺(黃家臺東端)之間的小河上築壩,截斷小河,阻斷洪水。從那以後,梁歡很少被洪水淹沒,成了壹個魚米之鄉。國民黨34師在築壩過程中,多次襲擊築壩人員,企圖破壞築壩工程。領導工程建設的地方幹部,大多持槍應敵,保護了大壩工程的順利建設。群眾稱他們為“紅軍”。因此,這條河壩被命名為“紅軍壩”。至今,大壩已完成,大壩附近有壹所“紅軍壩中學”。
諸葛武侯祠位於勉鎮。相傳諸葛亮的妻子是綿城人,於是在漢十二年,漢武帝劉禪封諸葛阿良為“忠臣”,並在綿城建祠,四時可享祭。
自1985以來,勉縣、建縣、前縣、洪縣、市人民自籌資金、磚瓦、木材修復古跡,利用閑暇之機修復武侯祠,重現舊貌。目前諸葛武侯祠的石像是當時出土的文物,只是簡單的改造。
諸葛亮的武侯祠後是著名的千佛寺。明代嘉靖年間記載,宰相諸葛亮身著布衣,被送到其嶽父黃在綿城西門外的家中。他對寺裏的每壹個和尚都很好,了解到每壹個和尚都學識淵博,善於辭令,擅長書法,經常與諸葛先生暢談歷代盛衰,評價名人成敗,誌趣相投,互相吟詩作賦。午後,諸葛武侯常與範和尚散步,在寺東柏樹下讀書。
清真寺位於勉鎮。綿城是湖北省唯壹的區級回族鎮,全鎮回族人口5000余人。清真寺是綿城回族鎮的象征。建國前,綿城有兩座清真寺,壹座東清真寺(上清真寺),壹座西清真寺(下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