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監看發現部分電視購物頻道播出的收藏類購物節目存在虛假宣傳等違規問題,廣電總局近期組織有關省局開展了全國電視購物頻道收藏類購物節目專項清查整治工作。目前,涉及19個購物頻道有違規問題的23檔收藏類購物節目已全部停播,同時停止了相關違規商品銷售。
收藏類購物節目壹直爭議不斷,這下終於要涼涼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收藏熱也逐漸興起。而電視購物收藏類購物節目的興起正是抓住了人們喜歡收藏和投機發財的心理,逐漸成為電視購物的重要創收欄目。然而從實際運行來看,這些收藏類購物節目往往徒有其表,掛羊頭賣狗肉,所以廣電總局停播收藏類購物節目是正當其時,符合公眾期待。
眾所周知,收藏品不同於普通的商品,其價值的判斷需要專業的知識。然而打開電視,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收藏類商品和土豆白菜壹樣叫賣,這種怎麽能說是正常現象?據了解,全國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運營牌照的電視購物企業***有34家,而此次有19個購物頻道存在違規問題,比例高達56%。也就是說有壹半多的購物頻道在收藏購物上存在違規商品銷售、虛假宣傳問題,足以說明對於收藏類購物節目再不進行規範,再不進行管理,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
電視購物節目壹直爭議不斷,虛假廣告宣傳更是行業通病,消費糾紛和投訴更是屢見不鮮。收藏類購物節目雖然有收藏之名,可其所售商品卻並非什麽古董、古玩,而是以紀念幣、紀念章、郵票等為主,大多沒有收藏價值之實。而在電視節目中,這些商品往往又帶有某某鑒定機構的證書,某某專家的認可,再加上電視臺的公信背書和主持人的忽悠,消費者很容易上當受騙。而壹旦出現了糾紛,不退不換往往會成為擋箭牌,消費者只能幹吃啞巴虧。
收藏類購物節目虛假宣傳、以次充好,不但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合法利益,而且也是對公***電視資源的浪費。對於各級電視臺而言,電視購物盡管可以創收,但卻不能忽略電視臺的公***屬性,更不能為那些不法商家背書。收藏類的商品可能是源自公司和企業,但收藏類購物節目出現虛假宣傳等違規問題,電視臺其實難辭其咎。因為老百姓相信的是公***電視臺的品牌和影響力。
通過電視購物賣收藏品,這本身沒有問題。如果收藏品確實有收藏價值,消費者也願意買,那也未嘗不可。所以問題出在了收藏品的質量和虛假宣傳上。如何防止假收藏真忽悠現象?壹方面作為消費者要增強消費的理性,不要有壹夜暴富和撿漏的思想。對於電視上的收藏品壹定要仔細斟酌,貨比三家,三思後行。另壹方面對於電視臺要杜絕短視行為。在售賣和宣傳前,嚴把收藏品的質量關、價格關,避免成為幫兇。對於監管部門而言,要加強對收藏品生產、銷售、流通環節的監管,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不讓那些假收藏品在電視上公開招搖撞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