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星空璀璨,涼風徐徐。星星眨著調皮的眼睛,俯視著大地。似乎在這個元宵節的夜晚,他們被這個世界的美麗所吸引。
千變萬化的煙花優雅地展開,形成壹朵彌漫天空的五彩繽紛的花,讓天空變得五彩繽紛,美不勝收。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壹個接壹個,在空中蕩漾。在這種情況下,壹股強烈的鄉愁突然湧上心頭。如果此時此刻我在家鄉,我想我壹定會在燈棚前欣賞美麗壯觀的傳統文化藝術。
我的家鄉是壹個古鎮,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燈棚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三代(清代、民國、當代),至今已有300年歷史。每年臘月,那些老藝術家們就開始準備,設計,繪畫,手工。經過多日的努力和付出,十三月的第壹個月已經三層樓了。
燈棚底部高出地面2米多,供遊客穿行;二樓有布條和四根盤龍燈柱相對,每隔壹段距離分別豎立在12門檻燈上。柱燈與燈房飛檐相連,分隔左右三個空間,掛24盞面燈。面燈下掛著玻璃宮燈和精致的珍珠燈,中深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各種古玩。後墻中堂掛名人字畫,左中左。三層以上用海馬、猛獸壓脊,飛檐鬥拱下安裝24盞面燈。飛檐角上掛著四組彩燈,每組9盞,稱為九蓮燈。
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燈、畫、布景都體現了時代的色彩。門檻燈常畫12生肖,三層前燈常畫24孝圖、戲曲故事圖、水滸、西遊記故事圖。在嫦娥奔月和查娜中,壹個微型馬達被用來使火車通過洞穴。隨著時代的變化,面燈應運而生。每年燈棚翻新,遠近聞名,讓節日更加豐富多彩,喜慶。元宵節晚上,方圓附近的人們,背著家人、凳子、孩子,用架子車拉著老人,壹個接壹個地來。燈蓬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表面燈上的各種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喇叭裏播放著歡快的音樂,燈蓬周圍人山人海。
大約八點鐘,雲燈開始表演。雲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流行的民間舞蹈。其表演形式為八人,四男四女,各持兩盞燈籠。第壹階段,他們邁著小碎步走到舞臺上,依次做燈(轉圈)、揭地、單折、雙折、全折、盤龍(龍、倒)。
雲燈自甘嶺傳至今已有十五年,七十年代曾在北京演出,受到周總理的熱情贊揚和題詞。
聽著輕快歡樂的音樂,看著輕盈曼妙的舞蹈,伴隨著觀眾的陣陣笑聲和熱烈的掌聲,會場外的鞭炮聲,空中燦爛的煙花,節日氣氛濃濃,使每個人都掛上了幸福的表情,沈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正月十六,人們早早吃了早飯,來到道路兩旁等待文藝大軍的到來,鄉村、學校、工廠等各個組織都會呈現精彩的節目。
我們鎮上有壹座大寺廟。每年這個時候,文藝大軍先去拜個神,祈求平安。九點鐘,拜神的文藝大軍浩浩蕩蕩地來了,前面鞭炮開道,兩個人舉著寫著
他身後走來壹個穿長袍的人,頭戴絲帶,高舉壹個大紅繡球,身後跟著壹條大嘴長龍,被十幾個穿著花花綠綠衣服,頭戴白毛巾的人上下舞動。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中國神話中的奇獸。它善於變化,能興風作浪,能冒煙,元宵節還能舞龍,以示人們祈求今年風調雨順。
身後是高蹺隊、腰鼓隊、秧歌隊、轎子隊、旱船隊等等。每個隊都會在燈棚旁邊玩壹會兒,也叫祭祀燈棚。化妝成醜姐的男人會時不時向周圍的觀眾飛起眉毛,做鬼臉,惹人發笑。
節目結束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在這個喜慶的節日裏,人們在娛樂的氣氛中忘記了饑餓和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