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臉圖案。這個怪物沒有身體,只有壹個大腦袋和壹張大嘴。它非常貪婪,看到什麽就吃什麽。因為它吃的太多,最後窒息而死。這是貪婪的象征。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子。這種饕餮紋的紋飾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中有雲:“饕餮,有之體。他吃人,對身體有害。”饕餮紋在二裏頭文化和夏文化的青銅器上就已存在。以鼻梁為中心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是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時期的饕餮紋有很多種類型,有些像龍、虎、牛、羊、鹿。其他的如鳥、鳳、人。“饕餮紋”這個名字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是金石學興起時宋人起的名字。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是21.0 cm高,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到了西周,其神秘性逐漸衰落。最早采用“饕餮”這壹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餮是傳說中貪吃的惡獸;也比喻貪婪惡毒的人。《呂氏春秋》:“貪食,以之身,食人不吞,害其身。”《左·溫柱安公十八年》:“縉雲家無才,貪食,以貨賄,侵欲,不貪,積事,不知紀。不管喪偶的,沒有可憐的。天下人比三更兇,謂之饕餮。”杜預註:“貪即饕餮,饕餮即饕餮。”現代學者統稱之為獸面紋。《左傳》記載:“饑則食之,淫則奢之,...對紀律的無知,對窮人的冷漠,天下人比三個還兇。”饕餮紋的布局壹般是:以鼻梁為中心線,兩邊對稱排列,形成壹個動物臉的形象,大眼睛、大鼻子、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用兩個夔文對稱排列形成饕餮形象的例子。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和簋上。“殷人重鬼”,頻繁出現在祭祀器皿上的饕餮圖案也有相當豐富的宗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