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在漂泊的旅途中,曾以壹碗清粥慰藉饑腸。他賦詩壹首《清平調》,寫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光皎潔,清粥溫熱,在這如此清冷的夜晚,詩人的思鄉之情在簡單的粥飯之中愈發濃烈。
唐代詩人白居易,壹生關心民生疾苦。他在《賣炭翁》中寫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辛苦勞作,壹碗清粥便是他最好的犒勞。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底層人民的深刻同情。
宋代詩人陸遊,壹生憂國憂民,晚年貧困潦倒。他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在寒冬的夜晚,壹邊吃著清粥,壹邊教導兒子勤奮讀書。清粥的清苦,烘托出詩人堅韌不拔的精神。
清代詩人袁枚,以美食著稱。他在《隨園詩話》中寫道:粥之為物,粒粒皆精華。而清粥尤為上品。袁枚認為,清粥雖簡單,但每壹粒米都飽含精華,堪稱上品。這正是對清粥營養價值和養生功效的贊美。
到了近代,詩人聞壹多在《憶往昔》中寫道:冷粥殘羹報恩情。詩人用清粥比喻微薄的恩情,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這壹碗清粥,飽含著人世間最樸素的溫暖。
壹碗清粥在詩人筆下,不僅是饑腸轆轆時的充饑之物,更是寄托情感、抒發情懷的載體。從李白的月光清粥,到聞壹多的冷粥殘羹,清粥的壹粥壹飯,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歲月的變遷,人生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