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懿、齊威王、孫臏、田單等先賢智者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為齊國歷史和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輝煌篇章;為齊文化和中華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2000多年過去了,雖然金碧輝煌的宮闕樓閣不復存在,但齊國的古城墻和宮闕基座依然存在,城內外矗立著150多座齊王和名士的陵墓。齊國古城以人造景觀、文物古跡著稱,地上地下文物極其豐富,被譽為“地下博物館”。國家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建設了城堡般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烈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古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兼具文物價值和觀賞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僅從十幾件文物中,就能窺見大國風采,領略昔日霸主的榮光。
我們先去齊國歷史博物館看看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堡式建築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十大異形博物館之壹。它是以連接齊國古城大小部分的形式建造的,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東、南兩扇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窮奇傅園”四個大字,寓意“匯集和展示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壹府”。其內部裝修采用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壹格,使陳列內容和形式與外部環境和室內氛圍相得益彰。
我們先來看看序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之壹。它建於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500年。它起於平陰縣方門,向東延伸,在膠州市朱曉入海,全長1000多英裏。
序廳中間矗立著三根直徑為0.6米的巨型圓木,頂部鑲嵌著對角線為1.2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致的花紋形成強烈對比,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誌,也是古代“氣”字的象征。
序堂第三部是《齊國地理圖》,是張春秋晚期的齊國地圖。高3.5米,寬6米,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地處黃河下遊,東接華北平原,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至沂水穆棱,北至無棣,,方圓二千余裏,占據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齊朝的展廳。先齊時期的展覽內容為五部分,15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的歷史展覽序列。先說前齊時期。
在齊國建立之前,臨淄周圍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古代文化。目前,最早的發現是後李文華時代。因為是在1990年臨淄之後的李官莊發現的,所以稱為後李文華,距今8300-7300年。是比北新文化早壹千多年的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後李文華遺址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簡單,質地柔軟,以紅陶帶砂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類,石器很少。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新文化發展而來的。於1959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首次發現,並以此命名。從6500年前到4500年前,社會已經進入宗法制度。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以手工制作為主,後期有輪制,形制較為規整。制作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骨、角、齒也多而精美。1973年,在臨淄薛佳遺址出土了許多大汶口文化陶器,如紅陶器和灰陶器。
後來大汶口文化轉化為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先民生產生活的場景。讓我們進壹步了解龍山文化。請繼續訪問。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壹種文化。1928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故稱龍山文化,距今4500-3900年。12臨淄地區已發現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天王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這張照片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的層次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白陶少見。黑陶中有壹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如“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顯示了先民精湛的制陶技術,達到了頂峰。
這個叫陶器,是壹種炊具。上半部分可以是蒸飯,叫甑,下半部分可以是開水,叫甑。腰部中間有壹個孔,可以讓蒸汽通過。身高115cm。壹頓熟飯可以十幾個人同時吃,體現了重男輕女家庭的繁華。
嶽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早於商文化的壹種文化。因平度嶽氏遺址而得名,在距今3900年至3600年的夏朝歷年之內,即其器物形式上具有相同的特點,各具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有機地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嶽石文化的代表性實物。
商部落最初是東夷族的壹個分支,其早期大部分活動在今天的山東省。商朝農業比較發達,多種谷物用於釀酒。手工已經能夠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流也擴大了,更大的城市出現了。齊國古城遺址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童歌、漁歌、濤哥表明齊國建立在商代的遺址上。
3.西周
商朝在周朝滅亡後,姜太公帶頭,被封為應丘建立齊國。商,字子牙,炎帝後裔,東海人。始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封於魯國,故又稱魯商。姜太公死後,他被安葬在祖居。後來齊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他的衣帽葬在這裏,稱為“太公冠墓”。
周武王把蒂奇提升到了姜太公。太公帶領百姓到了自己的國家,半路上就同居了。有人說:“聽說機會難得,容易失去。這些客人睡得那麽舒服,我怕他們沒有心思封國上任。”太公聽後,連夜穿衣上路。姜太公在黎明時分到達了七營丘,此時後來正率領他的部隊與鄉紳壹起進攻並為國家而戰。經過壹場激烈的戰鬥擊敗樂毅後,太公定居在營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姜太公把國家建立在尊賢重德、富民強國的基礎上,推行開放務實的政府,追求富民強國的效果。治理國家的策略主要有三:壹是簡化君臣之禮,順應當地風俗民情,所以他在齊國才五個月,初步奠定了立國的偉大基礎。當周天子非常驚訝地問他為什麽這麽快時,胸有成竹,笑著回答說:“簡單,按照它的習慣。”。第二,貫徹陰陽調和、治國安邦、尊賢重賞的方針。第三,開放工商業,發展漁鹽優勢,鼓勵婦女勞動,同時發展手工業,於是人和物在齊國聚集,很快就成了“衣履之冠”、“海岱與朝朝之間”的齊國。也就是說當時齊國的服飾鞋帽引領了周朝幾個諸侯國的新時尚潮流。難怪西漢時,皇家貴族還在這裏設“三服官”,制作春夏秋冬的衣服。
姜太公第五世孫愛公因被後稷陷害被周懿王烹死,其弟公戶遷都博古(今博興縣)。同樣是為大眾哀悼的母親,還有壹個弟弟的齊獻公,帶領著營山人攻殺公戶,自立門戶。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回營丘,因臨淄水而改稱臨淄。
臨淄齊古城遺址分布圖(電子海圖)。
齊國建國都時,其地理位置是經過周密考慮和科學安排的。它在西部和東部以綁水和資水作為天然屏障,在大小城鎮的南北城墻上開鑿護城河,連接水系,四面環繞,形成完整的排水網絡。這座擁有7萬戶居民、30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廢水、積水都能順利排出,即使下大雨也安然無恙。這是壹座位於齊國古城西北的排水道口,是壹座既能排水,又能禦敵的科學建築,在世界當代古城排水系統建設史上獨樹壹幟。
4.春秋時期
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項公被殺,國家無君。公元前685年,逃往國外避難的龔自久和小白,率領魯國和莒國的軍隊日夜兼程趕到齊都,準備繼位。不料途中遇到弟弟的管仲被箭射中,險些喪命。
後來,幸存下來的兒子小白終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本來他想殺了管仲報仇。但他卻能聽勸,化幹戈為玉帛,沐浴更衣,親自迎接學識淵博、治國有方的管仲,拜他為丞相。從此兩人攜手入關,於是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成就了征服天下的大業。
姜子牙在建立齊國時所表現出來的輕松而富有哲理的民族風格和自由開朗的民風,最終為齊國後來的春秋爭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真正給齊國帶來繁榮的是他,埋在牛山的智者管仲。
管仲奉命輔政四十年,盡心盡力。公元前685年,當他成為宰相時,他正面臨著壹個充滿動亂和浪費的局面。管仲上臺後,立即整頓,穩定了局勢。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利用漁鹽之利,促進森林、海河、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擴大經濟和國力。其次,創造貨幣,繁榮商業,關閉禁令,降低關稅,不搞地區封鎖。按照齊國的規定,商人帶4匹馬1輛車,可以免費吃飯。有12匹馬和3輛車,有免費的食物和免費的飼料;除上述條件外,20匹馬5輛車者,還特別配備5個兵馬俑以供使用。有壹段時間去齊國經商、搞貿易的人,居然“如流水般歸之!”妳看,這裏展示的就是當時流通的貨幣——七道幣。關中改革的第三點是兩地關系的衰落。把土地分給農民,根據土地的肥瘦決定增減稅收來休養生息。“養桑麻,養六畜”,“以幣積財”,為人民贏得了富國和社會穩定。第四,在軍事上,“發軍令狀內政”實行軍政合壹,軍民合壹。在外交上,反對“遠交近攻”,主張與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維護和平環境。第五,實行“三選法”,提拔人才,任用人才。所謂“三選”,就是先由基層推薦,再聘官職,考核政績。最後由最高當局到基層考察確定,認為合格的就委以重任。即使通過三選,也不是終身制。這期間妳要經歷很多次考核,隨時發現問題並排除。按照古代齊國的法律,如果有人自私自利,不報人才,壹旦被發現,就犯了嫉妒人才,不讓人才的罪。最糟糕的情況下,妳可以開刀自討苦吃!不使用人才是對國家的犯罪,這大概是古今中外法律的第壹條。桓公變法,短短幾十年,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熱情洋溢地寫道:“齊桓公的霸權,不僅僅是因為出現了壹個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家富強的基本要素。”這個基本要素就是“勇於改革,不妥協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