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來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大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不可承受之重
現在,每翻開壹個日歷,地球上就有20多萬嬰兒出生。1999 10 6月12日,世界第60億個公民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出生。
60多億人——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相比之下,空氣、水、森林、耕地、礦產資源等幾乎所有生物資源的平均值,由於分母的不斷擴大,都在縮小。
人口問題在比以往更深更廣的背景下凸顯在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壹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會給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壹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是壹個關鍵和重要的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合會理事蔣正華表示,中國是真正實現了政府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承諾的國家,充分理解中國人口政策經過嚴格論證,目標合理,工作方法不斷改進。從本質上說,人口問題是壹個發展問題。擺脫貧窮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社會生活方面幾乎沒有,所以不需要從人口的角度去權衡。
關註現實,人口快速增長的警鐘確實在敲響:1830年,世界人口只有1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之後只需30年,分別為15和12,世界總人口將增至30億、40億和500億。目前全球每年凈增人口8600多萬,但654.38+07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引發了白發浪潮、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城市病等社會問題。
在20世紀之前,人口科學作為壹門科學鮮為人知,但在20世紀,尤其是二戰後,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的歷史性貢獻是提供了人口爆炸的預警分析,使人類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采取相應措施,取得顯著成效。雖然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也面臨著不同的人口問題。但是,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結構,努力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應該在國際人口科學論壇上呼籲,而且應該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因為這實際上是人民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壹個充滿中國味道的專有名詞。如今,即使在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也是顯著的。生育革命正在成為人類的跨世紀選擇。
當然,這場革命的內容不僅僅是人口的減少。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是為了促進優生優育,促進婦女健康和婦女解放,通過少生孩子促進計劃生育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壹以上。只要簡單想象壹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被破壞,環境惡化,會發生什麽。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實施計劃生育以來,中國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上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中國少生了3億人,使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3年,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2年。中國的計劃生育是關系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快速發展,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規模空前增加,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引起全世界的焦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形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大自然的土地、水、礦產、空氣、森林、草原都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之物。在人類幹預之前,它們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和變化。只有在人類出現以後,才被人類利用,給人類帶來了好處,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資源。
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裏,其中70%以上被浩瀚的海洋覆蓋,陸地面積僅占29%,約為1.5億平方公裏。土地本身是壹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沙漠、冰川、凍土、不適宜開墾的山區和土質極差的土地外,只能耕種30%左右。根據FAO 1989的統計,全球陸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占?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和林地占30.98%,其他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約有14億立方千米的水,其中海水不適合人類飲用,占97%以上,淡水僅占3%;77.2%和22.4%的淡水分別儲存在冰川和地下,只有0.35%的地表水可以利用,主要分布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的儲存量不到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萬種動植物,其中約1.6萬種被分類命名。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為45.05438+0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在全球物質和能量循環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壹個巨大的基因庫。草原作為壹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原面積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近壹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都是可再生、可重復利用的資源,稱為再生資源。
不同於上述可再生資源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再利用,稱為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使用的礦產資源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截至目前,人類已發現的礦產有3300多種,其中具有工業意義的有1,000多種,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多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40種,如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
此外,海洋不僅是壹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還是壹個巨大的資源庫,其中包含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物等資源,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局資源具有以下特征:
第壹,資源系統的完整性和各種資源的關聯性。自然資源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生物圈中各種資源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壹個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壹種資源的發展會影響其他相關資源,壹種資源的變化會誘發其他資源的演變。
第二,資源有限。沒有資源是取之不盡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如果少用壹點,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的利用還會造成水汙染、水土流失、森林銳減、草原退化等不良後果,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會越來越少。
第三,資源分布不平衡。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在世界上分布不均。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51.4%。其他大洲的森林覆蓋率分別是北美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41.9%,北美地區17.8%,獨聯體國家和東歐地區13.4%,南美地區8.6%,亞太地區7.1。
第四,資源系統的演變。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之間存在著永恒的矛盾。由於自然本身的演化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幹預,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和分布發生了演化,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均資源需求的增加,導致了資源消耗的增加。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有所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降低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又如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原有資源類型的數量和種類增加,資源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的發現,資源利用新方式的出現,增加了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強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人類已經成為超越自然的偉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範圍已經從地表擴展到地球和太空深處,從陸地擴展到近海和海洋。目前,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物6543.8+05億噸以上,其中廢石約6543.8+000億噸。人類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千米的物資,農業用水量為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漁獲量約為6543.8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的不斷消耗,交通和通訊的迅速發展,宇宙的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的配置已經向國際和全球發展。這引發了壹系列全球性問題:
首先,全球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影響整個地球表面的環境問題,如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導致的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壹些海拔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淹沒,同時也會造成海水湧入港灣,汙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是臭氧層的破壞。
第二,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性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退化,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等,它們的累積效應足以影響整個世界。例如,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為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幹旱影響的土地26億公頃;人類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物種滅絕,僅熱帶森林每天就有至少壹個物種消失。
第三是工業汙染問題。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造成的土壤、水、空氣汙染的累積效應也會影響整個世界。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放到大氣中的廢氣越來越多,酸雨已經成為壹個世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
第四,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的環境問題。由地球內部和行星之間的運動引起的個別緊急情況,如火山爆發、災難性地震、滑坡等。,通過多層次的反饋將它們的影響逐步放大,最終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壹層大氣緊緊包圍著。從地面上看,可以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中間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離人類最近,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對流層以上的平流層中有壹層臭氧層,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裏,可以吸收大量來自宇宙的輻射,尤其是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防止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傷害。因此,臭氧層被稱為“人體保護傘”。沒有這把“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的強烈照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健康將受到極大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各種不祥之兆。讓我們來看看南極臭氧洞下面的地面生物。在智利的南端,靠近麥哲倫海峽的地方,曾經河裏有很多活潑的魚,今天卻成了“盲魚”。流浪的羊因為白內障變成了“盲羊”,終日郁郁寡歡;跳兔成了“盲兔”,獵人很容易抓到;自由飛翔的野鳥因為失明迷失了方向,撞上了居民的房子...多麽令人心酸,發人深省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工業和生活中頻繁使用的含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的專屬權利。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由於工業的發展,性質穩定、不易燃、易儲存、價格低廉的氯氟烴被廣泛用作制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和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長期存在於大氣中,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現象
從1997到1998,好像全世界都在遭受惡劣天氣的折磨。持續的高溫使得全球森林火災頻發。幹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和其他國家,嚴重降低了農作物產量。燃燒了近壹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將整個東南亞淹沒在煙霧中。
看來地球氣候有大問題。其實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只有我們盡力在他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找到壹種模式,才能更好的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是“厄爾尼諾”的意思,其特征是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相比之下,“聖拉尼娜”指的是東太平洋的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壹直默默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現象在65,438+05,000年前對地球氣候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但是人類了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很短。19世紀下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壹個奇怪的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值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查看太平洋的長期氣候記錄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的氣壓呈現蹺蹺板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異常造成了溫度和降水的異常,給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八年成為100年中最熱的壹年。全世界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都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上升,大量魚類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獲量達到12萬噸,但在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之後,急劇下降到1973年的200萬噸以下。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秘魯的魚類產量減少到正常年份的38%。海水變暖也殺死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珊瑚。印度洋、太平洋和紅海的珊瑚都受到嚴重威脅。
厄爾尼諾年與災難性森林火災頻發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火災時,恰逢厄爾尼諾周期。從歷史上看,本世紀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從1997到1998,好像全世界都在遭受惡劣天氣的折磨。持續的高溫使得全球森林火災頻發。幹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和其他國家,嚴重降低了農作物產量。燃燒了近壹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將整個東南亞淹沒在煙霧中。
目前厄爾尼諾的成因尚無定論,人們也不知道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在西太平洋有壹個海表溫度較高的區域,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力發動機將綿延數十公裏的巨大雲層送入大氣層。暖空氣流經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東太平洋的冷海上空下沈。暖空氣在信風的影響下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結果,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幹燥,而南美洲沿海的大氣變得更加潮濕。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征兆。就像看到天上的雲,妳就知道暴風雨要來了。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監測系統,密切關註熱帶太平洋水溫的微妙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小兄妹到來的先兆。
拯救森林
很多年前,我看過壹個寓意深刻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裏的城市人排隊進入博物館看活樹,這是地球上很難見到的稀有物種。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發出了“震驚世界”的吶喊:拯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的肺,這可能是壹個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遠遠落後於無情的斧頭。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報告,世界森林正以每年16萬公頃的速度消亡,這幾乎是英國的面積或半個德國的面積。到目前為止,森林已經消失了壹半。如果森林繼續以這樣的速度消失,有壹天地球可能會被砍成光頭。
人類每年都呼籲保護森林,但森林面積卻逐年銳減。這看似矛盾,其實是有因果聯系的。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我們更需要森林的貢獻。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無可厚非。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人常常向森林索取眼前的利益。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然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將很難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財富。正因為如此,毀林成了壹部分人致富的捷徑。耕地和牧場不夠用的時候,有人向森林索取;需要外匯的時候,有的國家不惜砍伐森林;當稀有木質家具的市場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壹些“成員”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數字顯示,這種類型的伐木活動在過去30年裏增加了兩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森林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這就像壹張大嘴在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行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世界森林是壹個巨大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耗量與1950年相比增加了兩倍,到2013年將增加壹倍。目前,世界上4%被砍伐的樹木被送往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張消費第壹大國,年人均消費341kg;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壹,但紙制品的消費量卻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都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所以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是我們自己導致了森林的急劇減少。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