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關於三號坑的問題,三號坑的俑大多是無頭的。人頭去哪了?這是個問題,但是在三號坑坍塌之前,人進去了,受損嚴重。他們用數百公斤的頭來支撐他們的腳。這顯然是人為損壞,被認為是嚴重損壞。小雕像頭去哪了?我曾經給妳講過壹個例子。壹天,當我在田裏行走時,王劍村的村民看見了我,說:袁氏,我挖到了什麽東西。我說妳應該把它給我。他說等我回家再拿,結果是壹個小雕像的半頭。我問他在哪裏挖的。就是現在兵馬俑博物館南墻被挖開的地方,這半個俑頭已經拿回三號坑的俑頭了。三號坑被大量破壞後,小雕像的頭部被打碎扔在外面。妳把它們都放在外面了嗎?這個我不好說,但是根據上面說的例子,說明有壹部分是散在外面的,大概是第三個坑。關於四號坑的問題,學術界有爭論。4號坑位於3號坑和2號坑之間。我提出4號坑是存在的,橫寬96 cm,長48 m,但是這個坑還沒有完成,坑的西北角很清晰,但是這個坑目前還沒有完成。為什麽不呢?文獻中已有記載,驪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又稱驪山。當時,在炒菜的陳勝,直接打到了秦都。當時修陵的人很多,所以都赦免了,都去打仗了,於是將軍就跟人打仗了,坑也不建了。古代軍隊陣型的排列壹般分為左、中、右三軍,外加壹個指揮部。現在看來,壹號坑是右軍,二號坑是左軍,三號坑是司令部,除了少了壹個鐘君,而且這個坑的位置正好在壹號坑的中間,二號坑的北面,三號坑之間。古代打仗,說的是三軍可戰,三軍可勝。沒有三軍,是做不到的。這是壹個學術問題。有人說這是後人挖的大土溝,也有人在修兵馬俑坑的時候沒有土,也沒有土蓋的坑,就在那裏挖。但是為什麽挖的這麽整齊?這是壹個學術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也是壹個重要的學術問題。有沒有4號坑都是軍陣的隊列問題。這個問題是壹個學術問題,也值得討論。我不說我的觀點我就對了。可以研究討論壹下。為什麽不挖完兵馬俑坑?史書上沒有兵馬俑的記載,所以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個兵馬俑坑。即使有挖掘,價值也不會很大。妳知道用希望來評價事物意味著什麽嗎?如果滿大街都是兵馬俑,美國人還會出壹千萬買壹對嗎?
理論上兵馬俑已經發掘了,但是秦陵的核心和壹些皇家墓葬坑還沒有發掘,因為不能保證發掘後裏面的文物能得到保護,所以就擱置了。現在考古學家退而求其次,呼籲發掘甘陵,先拿武則天做實驗。但估計他們這輩子都實現不了夢想了。至於分隔溝,兵馬俑坑是地下隧道式的土木結構,後來被燒毀。那些隧道是原始結構的壹部分。當然,過了幾千年,連沒燒的木頭都看不到了。兵馬俑坑中間的土墻裏有什麽?為什麽不挖出來?兵馬俑坑中間的土墻是兵馬俑的承重建築。承重建築拆除後,可能會損壞兩側的兵馬俑,造成更大的損失。
這些土墻原本就在那裏。考古人員根據整個兵馬俑坑的建築結構和留下的各種痕跡,模擬了當時的建造過程。首先根據兵馬俑坑的規模,挖了壹個5米深的坑,夯實地基。
然後修建10土隔墻,將整個坑分成11個過道。每條過道都鋪著青磚。土隔墻底部,有帶柱的灰樹。在立柱上,還有沿著土墻方向的橫梁。然後在土墻和椽子上放滿木頭的棚子。
擴展數據:
兵馬俑的建築特征:
秦始皇兵馬俑的埋葬坑坐西向東,三個坑呈之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兵馬俑坑,呈長方形。坑內有8000多件兵馬俑,四面都有傾斜的門道。壹號兵馬俑坑左右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稱為二號坑、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壹種地下隧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壹個深約5米的坑,坑中間修建平行的土隔墻。
墻的兩邊排列著木柱,柱子上放著橫桿。橫桿和土隔墻上密密麻麻地蓋著棚木,棚木上蓋壹層葦席,再蓋上黃土,就形成了坑頂,比當時的地表高出2米左右。坑底用青磚鋪成。坑頂至坑底的空間高度為3.2米。
陶俑和兵馬俑入坑後,周圍的門道用樹樁堵住,門道用夯土填實,形成壹個封閉的地下建築。
百度百科-兵馬俑
為什麽兵馬俑第四坑是空的?4號坑只是壹個試探性的坑。也就是說,它的作用只是發現下面有沒有陶俑。經探測,下面確實有其他陶俑和文物,但基於中國的文物保護手段(主要是彩塑保護)跟不上,暫時不挖。
參考資料:
://zhidao . Baidu/question/24404902。
秦兵馬俑四號坑下面有兵馬俑嗎?有學者認為是“擬議中的中國軍隊”。有專家說是有計劃的後勤力量,也有人提出是地下中央幽靈軍的軍火庫。有研究者對其性質提出異議,但仍認為是與秦代修建兵馬俑坑有關的“取土溝”。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找到相關的、可信的考古遺存”,也就是說,沒有找到最直觀、最重要、最能說明問題的考古證據。
1995期間,秦兵馬俑考古隊試圖挖掘“四號坑”西北角。根據出土文物,我們對四號坑有了更實際的了解。據相關資料顯示,第壹次發現“四號坑”是在三號坑發現後的6-7月,1976。資料中,關於“四號坑”的發現和基本情況的詳細文字報告是:“1976年6月至7月,在壹號兵馬俑坑中部北側,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之間,挖出壹個未完成的坑。坑的北部和東西兩側的北部非常整齊清晰,坑的南部被河水沖刷,南線不清。坑東西長48米,南北寬96米,深4.8米,面積4600平方米。坑內全是淤積的砂石,沒有回填土、磚地面、土隔梁、棚木等建築遺跡,也沒有陶俑、陶馬等文物。這個坑明顯是人工故意挖掘的。坑的深度與壹號坑、二號坑、三號坑相近,位置在東距二號坑36.4米,西距三號坑20米。從建築的整體布局來看,布局與這個坑是完整的,去掉這個坑的話2號坑和3號坑是有空隙的。推斷這個坑和1、2、3號坑應該是同時發掘的壹組葬坑。”後來有學者稱之為秦俑第四坑。考古隊在1995鉆孔和試掘時了解到的4號坑情況,無論是位置、面積還是深度,都與原報告有較大出入。1995年5月,秦兵馬俑考古隊組織人員對“四號坑”進行了專題調查和鉆探,在“四號坑”西北角揭露面積70余平方米,對該坑的形制和內涵有了基本的認識:“四號坑”位於二、三號兵馬俑坑之間,總面積約為南北75米,東西48米。坑裏全是人工填的沙子和雜土。坑口深度距坑底約1.8m,坑口上方有壹層厚1.9m的後期砂石堆積層。在坑北墻往南3米左右的地方,還有壹根黃土隔梁,上窄下寬,將坑壹分為二。該坑西壁北壁和北段比較清晰,南壁和東壁不清晰。第二個坑從南到北,東坑到第四個門的距離只有20厘米,西坑到第三個坑的門的距離是27米。南距壹號坑北側26米。對比試掘數據和原報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兩者都是“四號坑”,原報面積為4600平方米,實際為3600平方米,相差1000平方米;位置方面,原來報道的坑南北96米,實際是75米,相差21米。因此,這個坑的位置不是在北面,而是在二號坑和三號坑的中間。深度方面,原報坑深4.8米,實際為1.8米,相差3米。兵馬俑壹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之間的坑距也相差很大。對於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基礎數據是研究的前提。如果用不準確的基礎數據進行研究,勢必會得出難以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結論中容易出現的偏差和錯誤不在研究方法上,完全可以歸結為對原始材料的掌握。通過層層剝筍的分析,這裏問題就很清楚了。“四號坑”只是清朝康乾年間形成的取土溝,並不是擬建的兵馬俑坑。沒有必要討論所有關於其性質的猜測。至於當時為何及時回填該坑,可能有其他原因,但也不宜將其定為“秦代土溝”。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麽不繼續挖掘,因為現代技術無法控制兵馬俑的氧化?新發掘的兵馬俑色彩非常豐富。那時候,古代還沒有化學燃料。這些兵馬俑的顏色都是天然的,包括紅色、綠色、藍色、中國紫色、黃色和黑色。兵馬俑的氧化無法控制,國家不會破壞發掘。我們只能在保證完整性的情況下,把這些漂亮的兵馬俑埋在地下。
秦始皇陵的夯土也很大。如果需要挖掘,需要大量的工程和壹點清理,而不是像盜墓壹樣隨意破壞。如果真的開了,損失更大。
擴展數據: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背景:
殉葬是伴隨著原始公有制的解體而萌芽,並壹直盛行到奴隸制確立的壹種殘酷野蠻的喪葬制度。人類殉道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朝貴族墓葬中也有殉道。在安陽殷墟的宮鈴地區,已經發掘的十幾座墓葬中有5000多人殉難。
周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包敏”。《周禮》的誕生和實施極大地抑制了殉道現象,但並未根除。春秋時期,各國爭霸,時代動蕩,又有人被殺。戰國時期,諸侯國廢除了人祭制度。在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國正式廢除了人祭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促使葬俗發生變化,出現了人祭,即以陶俑、木俑代替人祭。“俑”的本意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俑”成為墓葬中陶塑、石雕、畫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是人祭俑的典型,也是人祭俑的高峰。兵馬俑之所以在規模和逼真度上達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工匠們的智慧之外,還有歷史上第壹個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意誌。
百度百科-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