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軍艦模型的發展歷史久遠,在中國古代史書的記載中,就有許多關於仿真軍艦模型方面的描述。據史學家考證,七千多年前,在中國已有船的模型。紀元前16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舟字,殷人建造的帆船,已漁獵於江河湖海。船模的制作,也應隨著造船、航海術的發展而發展。雖史籍尚無記載,竹木制品又難以長存,除非特殊情況,實物是罕有蹤跡的。然而,歷代的能工巧匠制作的華美的船只模型,有的也作為隨葬品深理黃壤。故此,在考古發掘中可以見到壹些保存相當完美的船舶模型。這是研究古代造船和模型制作技術的珍貴文物。這些模型不但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又是十分珍貴的精巧藝術品。
1973年壹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發現了壹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收集到了壹具陶質獨木舟模型,長7.7厘米,高3厘米,寬2.8厘米,兩頭尖,頭部略圓,屬於河姆渡第四文化層的遺存,經測定是七千年前的遺物,是截止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船模。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遼寧也出土過舟形陶器模型。出土的舟船陶器遠不止這幾艘。據專家們認為這些可能是藝術品,也可能是冥器或玩具,但不管是什麽,都是模仿實際舟船制作的。這也是最早出現的船模,反映了遠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制造了舟船。
自1949年以來,在湖南、廣東等地發掘的古墓中,也先後出土了數十條陶船、木船模型。這些船模雖然都是隨葬的冥器,但都反映了真船制作的方式和特點,也可稱得上最早的仿真船模。
1951--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伍家嶺發掘了壹批西漢墓(公無前206壹公元22年),在編號為23號的墓中出土了壹艘木質船模,船身用整塊木頭挖鑿而成,船形細長,頭部較窄,尾部稍寬,最寬處在船體中部,船體橫斷面圓弧形。在船頭和船尾各有壹塊長方形平板,包括平板在內的船體總長154厘米,上部最大寬度20厘米,底部寬10.l厘米,在船身兩側的沿邊和首尾的平板上,均有細小的圓孔,考古專家們認為可能是加工船體的針眼。根據出土的散落零件,考古工作者在船模上復原出三間艙房。在船前部的第壹艙房較小,其前後艙壁上有表示艙門的凹槽,無窗,頂蓋略呈弧形。第二艙房在船的後部,有壹門,無窗,頂蓋為正方形,四面坡狀。最大的是第三艙房,位於船中偏後,有前後兩門,無窗,頂蓋為長方形,四面坡狀。在第三艙房之上還有小艙。與船模同時出土的還有16只木漿,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長度為52.8厘米,槳片長為25.6厘米,兩邊對稱,中間起脊,與現代槳相似,船的尾部另有木槳壹只,長約100厘米。其頭部傾斜,似刀狀,不對稱。有關專家稱,此槳的作用是控制船身方向.即為舵槳。
1973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木船模型數艘,船體細尖尾寬,中部最寬,船模全長71厘米,最大寬度10.5厘米、船底中部齊平,兩端呈流線型上翹,艙面首尾部份平整,中部雕空留有旁艙構成底艙,艙內設置有若幹橫梁,上有蓋板,中部和接近尾部的船身旁板上各有小槽,上安兩根橫向過梁,伸出於船外。甲板上有艙房,頂蓋為兩面坡式。船模上有五支木漿,但無船舵,也沒有安裝舵桿的孔眼。考古工作者認為可能在五支漿中有壹支是舵槳。
以上出土的船模,不論是陶質或木質,其完成年代均在西漢至東漢年間,即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間,這些船模雖是作為冥器隨葬,但它反映了遠在歐洲出現船模之前中國即有了各種仿自真船的船模,考古工作者及有關專家依據這些船模就能考證出當時中國的造船發展水平以及水上運輸的狀況,對於中國航海模型愛好者來說則知道了中國船模出現的年代以及當時的情況。但必須指出的是,上述船模均是考古工作者發掘的漢墓成果的壹部分。由於中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也極有可能發掘出年代更為久遠的船模,從而把中國船模出現的年代大大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