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印花瓷是怎樣制做的

印花瓷是怎樣制做的

窯變花釉

鈞釉 鈞釉是窯變釉的傑出代表,創燒於宋代的鈞窯。其特點是在通體天藍色中,閃爍著紅色或紫色的斑塊。據分析,這是由於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著無數圓球狀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裏現美麗的藍色乳光;又由於釉料中還原銅的呈色作用,而現出紅紫色,與天蘭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詩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詞句來贊美它的變化萬千,絢麗多姿的色彩。此外,鈞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較大,釉中有所謂“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釉面開片大小不壹。經測定,鈞釉是在1260——1270攝氏度的高溫下用還原氣氛燒成。

爐鈞 爐鈞為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而燒出的壹種低溫釉.燒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 故稱“爐鈞”。《南窯筆記》說: “爐鈞壹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亦載, “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

爐鈞色調豐富,幾乎月白、蔥翠、鈞紅、朱砂紅等諸色皆備。由於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艷麗。但缺少高溫釉那種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是:釉流動很快,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桔皮紋似片狀,反光顯五色。乾隆時的窯變流動狀如雍正時流利,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蘭。到嘉慶時流得更不暢,色蘭。道光後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畫上去的壹個個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征之壹,其釉層中,常有壹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這種紋是釉層在幹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幹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縫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

火焰紅 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出的壹種仿鈞釉。仿鈞釉中的窯變花釉,是用多種不同色釉施於壹器之上,經高溫焙燒後,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和圖案。火焰紅的出現,說明花釉的顏色發展到了十分豐富的程度。故宮博物院陶瓷展出的壹件雍正窯變耳瓶,就是壹件傑出的成功之作。釉裏散著閃紅的紫斑。瓶頸至圈足,都是以火紅顏色為基本釉色,其間閃青、閃黃、青白、青藍等顏色呈針狀由上向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得極為旺盛的火焰壹樣瑰麗。

裂紋釉

開片 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壹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壹是成型時坯泥沿壹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壹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壹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油這種產品。開片又稱冰裂紋, 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百圾碎

百圾碎為冰裂紋的壹種,即裂紋釉中紋路繁密,開片較為細碎者。這個名稱起於宋代之哥窯,景德鎮窯仿哥窯之後,即壹直沿用。

紫醬釉

茄皮紫 茄皮紫為高溫釉顏色釉。以錳作呈色劑,系將錳原料加入含堿量較高的釉中而燒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壹樣的光潤,故名。根據其呈色的深淺,又有淡茄、深茄之別。淡茄介於豇豆色、雲豆色之間,與紅的區別微乎其微。此外還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稱。在低溫紫釉中,還有清代創作的吹紫。

茄皮紫創於明代。在弘治時其色紫中泛藍,釉質肥厚光潤。所見器型有犧尊和綬帶式雙耳尊之類。嘉靖、萬歷時雖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種,但造型不及弘治時規整。釉色在嘉靖時有深淺兩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於大盤、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淺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於較精細的盤碗類開片者為上等;色純正、釉堅硬,雖有開片而片絞緊密者為次。釉色可分淺、深、老三色啊:淺者色鮮艷,主要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壹般茄皮色深,釉內發亮,多用於壹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

醬釉 醬釉又名“紫金釉”,是壹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科為宣德時新創品種之壹,釉面肥厚,光潔瑩潤,並有桔皮紋。嘉靖時的醬紫色澤較淺,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時釉色褐,多用於器物口部邊沿。乾隆時在醬色地上抹金並加以描金的仿古銅彩器,是當時制瓷工藝中的特殊品種。醬釉多用於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見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盤及撇口盤三種。

金醬釉 呈色似芝麻醬,故稱“金醬釉”。康熙時色淺,雍、乾時釉厚色重;多施於小件器物上。

藍釉

藍釉 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沈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孔雀藍 壹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常於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於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孔雀藍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是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艷麗,但欠勻凈。

霽藍 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沈,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於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天藍 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演變而來,創燒於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裏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

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雍正時的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每方繪紫色葡萄壹串,還有繪蝙蝠的,繪法裝飾仿洋瓷,均為壹火燒成。

灑藍 灑藍又名“雪花藍”、“青金藍”。因其淺籃地上有水跡般的深藍色斑點,猶如灑落的藍色水滴壹樣,故稱“灑藍”。灑藍明宣德時就已出現,但清康熙時才完全成熟。這時的施釉工藝也有所不同:先在胎坯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點;然後再吹白釉。燒成後青藍中飄灑點點雪片,頗為可愛。還有在灑藍上描繪各式金花或青花圖案的,均屬珍品。

黃釉

黃釉 黃釉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茶葉末 茶葉末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壹,屬高溫黃 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江蘇 省揚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葉末釉器,宋、明的產品亦屢有發現。清代前期的官窯,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葉末釉。

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 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銹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沈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蛋黃 蛋黃釉出現於清康熙年間,因色如雞蛋黃而得名。與蜜臘色、澆黃的釉色相比,顯得淡而簿,滋潤無紋片。康熙時釉黃微重,釉層透明。到乾隆時,因釉中摻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於壹色釉器。

鱔魚黃 鱔魚黃為結晶釉的壹種。配釉時用長石少許,並加少量的鎂,經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氧化焰燒成。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象鱔魚的皮色,故名“鱔魚黃”。明代就有鱔魚黃的名稱,《陶雅》說“鱔魚皮以成化仿宋者為上”,說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窯也有意仿造,康熙時藏窯有蛇皮綠、鱔魚黃等品種。

綠釉

綠釉 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

孔雀綠 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艷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壹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壹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壹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壹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松石綠 松石綠又叫秋葵綠,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現代配方系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紅釉

紅釉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嚴變為各種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壹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壹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

礬紅 礬紅是壹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它的色澤往往帶有壹種如橙子般的紅色。礬紅創燒於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鮮艷,華麗凝重。壹般用於五彩、鬥彩繪制紋飾,無壹色釉器。嘉慶以後,礬紅色澤均不甚佳,僅光緒時稍有起色。

胭脂水 胭脂水也稱“金紅”,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壹種紅粉低溫釉。它是在燒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萬分之壹、二的釉料,於彩爐中烘烤而成。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為官窯產品。它始於康熙,精於永正、乾隆之間。

珊瑚紅 珊瑚紅也是壹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霽紅 霽紅創燒於康熙後期。它是壹種純粹的深紅釉,霽紅的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所以得到了“霽紅”這壹得意的名稱。霽紅釉盛於康、雍、乾三代。康熙霽紅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甚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

到雍、乾時,呈色穩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顯著滲透狀。

鈞紅 宋代的均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成為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裏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鈞紅制品中,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

鈞紅釉的創制,為陶瓷的裝飾工藝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霽紅,清代的郎窯紅、桃花片及壹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豇豆紅 豇豆紅是壹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的銅紅。 釉中名貴品種之壹。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色苔點 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但在渾然壹體的淡紅中,摻雜點點綠 斑,反而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引人遐思。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在勻凈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或者紅點密集成片,有的則在淺紅色中映而疏露著綠斑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抹紅 抹紅亦屬低溫紅釉,為珊瑚紅的壹種。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抹紅釉層不均勻,並有刷痕,並色澤顯得清麗溫潤。抹紅出現於明代,而以清康熙時的成就最為突出。

黑釉 我國古代黑釉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堿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壹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

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壹。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園點,大小不壹,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富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創燒於宋代。從傳世品看,這類黑釉器帶有典型的建窯特色,但窯址中尚未見出土。北方地區的定窯、鶴壁窯、臨汾窯倒有出土,以臨汾窯為多。定窯、鶴壁窯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強的銀質光澤。

兔毫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謂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貴品種。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裏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異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福建省很多瓷窯都燒制帶兔毫紋的黑盞,名曰兔毫盞,以建陽窯的產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燒造兔毫盞,但數量比福建少。

玳瑁釉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產品,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玳瑁釉器的坯體,系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鈾,入窯焙燒後掛壹次膨脹系數不同的釉,並重燒壹次,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玳瑁釉。除吉州窯外,廣西地區有仿吉州窯玳瑁釉標本的發現。

鷓鴣斑 鷓鴣斑也是壹種結晶釉。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黑釉,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裏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鷓鴣羽毛壹樣的花紋,故名鷓鴣斑。

白釉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壹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壹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現於北朝。北齊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

甜白釉 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壹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壹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鬥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它的鮮艷色彩來。

甜白釉在清代還有燒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鎮窯在北宋初中期的獨創。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壹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叫作映青、隱青或罩青的。

南宋時,采用覆燒方法,青白釉瓷器產量激增,以景德鎮為中心形成了壹個南方青白資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入元以後,青白釉略顯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樣清澈透亮。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而氧化鉀的含量不特別高,再加上燒成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歐洲人又稱這種釉色為鵝絨白、中國白。

青釉

青釉 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是出現於南方的青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而是具有黃、綠、青等幾種顏色,但多少總能泛出壹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壹統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壹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我國歷代的青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裏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另壹方面,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很大關系。如古代的越窯、婺州窯青瓷油料中鐵的含量在2--3%,釉色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甌窯青瓷釉的氧化鐵含量為1.54%,釉作淡青色;德青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來配制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因此色黑如漆。

縹色 縹原為壹種淡青色的帛。所謂“縹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縹的釉色。甌瓷的釉色就是縹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綠色中,青的成分較多。但由於火候不壹,釉色也不太壹致,有深灰綠,青綠,黃綠,甚至還有灰色和帶煙燜暗紅色。釉質分兩種:壹為透明玻璃釉,釉質較肥厚,多開片;壹為不甚透明玻璃釉,經還原焰燒成。

秘色 據《高齋漫錄》記載,“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造,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後來的文獻都附和此說。實際上,秘色是青釉色調的壹種,色泛灰藍,釉面無光。

秘色也並非始於錢氏,唐代已有,盛於五代,衰於南宋,元明時中斷。宋時的余姚上林湖燒秘色瓷器,這時的釉色不再是那種青中微微閃黃的不成熟的還原色調,而是壹泓清水般的湖綠色。因此國外也有將秘色稱為翡色。

粉青 粉青為石灰堿釉的壹種。它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或鈦。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掛釉,釉厚1—2.5厘米。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淡雅,有如青玉壹樣的藝術效果。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首創。宋代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都有成功的粉青產品。

豆青 豆青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本來東青、豆青都屬於壹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到清代就純近綠色。明正德年間的豆青,色淺淡而閃黃;康熙時則色深,釉面潤澤,釉質剪影。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於表面,器裏及底部仍為白釉。

天青 據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時,朝廷官史請示燒造禦用瓷器的造型和設色,柴世宗答以“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采”。根據這壹顏色創造出來的釉色叫“雨過天青色”,即是 天青釉。有關文獻中提到汝窯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來看。

天青釉發展到清初巳達頂點。康熙時期的官窯產品,天青釉略帶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無開片,民窯的青色較深,釉層較厚。到雍正時,釉色幽淡雋永,更是引入入勝,但到乾隆以後,由於青料質劣,釉色陰沈,被稱為“鬼臉藍”。

  • 上一篇:南宋宰相、錢幣學家洪尊簡介歷史上有壹本錢幣書《全誌》。
  • 下一篇:去蘭州及周邊3日遊請大家推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