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發現,高臺縣博物館有部分藏品被認為是柴窯,但缺乏科學發掘資料。 窯址迄今未發現。 柴窯 壹名最早見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歷以後的《玉芝堂談套》、《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姐》、《博物要覽》、《長物誌》等書多論及此窯, 但眾說紛紜。基本有兩種見解,壹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 柴窯 ";壹為吳越秘色青瓷即" 柴窯 "。對其形質,曹昭認為" 柴窯 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 柴窯 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但均屬傳聞,未見實物。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證諸 柴窯 ,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 柴窯 而概括之。 柴窯 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 柴窯 、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首,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鄭州(壹說開封),本是後周世宗帝柴榮的禦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 柴窯 。 後因長期未見其窯址,以鈞窯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窯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榮曾禦定禦窯瓷:“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以象征未來國運如雨過天青。 明文震亨在《長物誌》中寫道:“ 柴窯 最貴,世不壹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塗釉的底部呈現瓷胚本來的粗黃色。 清蘭浦、鄭廷桂在《景德鎮陶錄》壹書中也說柴窯瓷:“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還說 柴窯 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 柴窯 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壹般。 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論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絳環玩具,蓋難得而貴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但比之唐、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感,與唐、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鏡即此。"薄如紙",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壹,嘗有極薄者僅達0.15厘米,比作紙,不為過。"聲如磬",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與燒結溫控極好。"足多粗黃土"壹談,歷來眾說不壹,有待探討。 我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在《古陶瓷鑒真》壹書中寫道:"文獻中談到景德鎮早期瓷器,大都賦於色質如玉的贊美詞句,如《景德鎮陶錄》對"陶窯"和"霍窯"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時期陶玉和霍仲初運瓷器到關中地區,稱為假玉器,兩人所燒瓷器都進貢到宮廷。三十多年,從景德鎮窯址調查,結合陜西地區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鎮陶錄》上述記載得不到證實,半個世紀前國內外談瓷的人對五代柴窯進行了壹番考證。他們以張應文《清秘藏》書中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句描述為依據,考來考去,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只有景德鎮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窯"也仍然得不到解決。 綜合上述文獻記載,他們所談的"陶窯"、"霍窯"和"柴窯"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兩代文人把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與景德鎮宋青白瓷聯系壹起,牽強附會演繹出來的。" 柴窯是否存在?我認為柴窯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觀證據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窯的存在,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翔實的介紹。如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清程哲的《窯器說》和清佚名《南窯筆記》對柴窯器都作了介紹。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窯。" 2. 柴窯的存在,清宮內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清高宗禦制詠瓷詩》壹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詠柴窯碗》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壹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詠柴窯如意瓷枕》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註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如意"的感受。據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壹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臺灣,把故宮內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3. 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現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於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鎮產品,又非定窯產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品也非景德鎮產品。 綜上所述,北京、上海專家得出相同結論:壹、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品。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三、同為豆綠色。四、同為黃土胎。五、釉汁很薄。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七、從瓷化程度看,同現代瓷沒有差別,這在1000多年前非壹般窯可以做到。 綜合分析,上海博物館的"白釉枕"其品質應在當時景德鎮和定窯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證,可以斷定:除柴窯外,不可能有別的窯口能燒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斷定"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應為柴窯產品。從而解開中國柴窯史的千古之謎。
上一篇:俠客風雲傳前傳羊脂白玉碗盜賊位置下一篇:wow現版本開場音樂裏面有幾句人唱的部分 有沒有人知道是什麽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