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叫做鋪首,但嚴格說來鋪首和門鈸只是門環不同形式的底座。
門環常以金屬制成,在中國古代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例如據《明史》記載:“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壹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中國門環常以鋪首或門鈸作為底座。鋪首為獸頭狀,例如椒圖。門鈸為鈸狀,周邊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世界其他各國的門環有以人像作為底座的。
擴展資料:
關於鋪首的起源,中國古人有不同的說法。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聲稱,鋪首為春秋時期的魯班仿照蠡(壹種螺螄)的形象而發明的。但實際上在商周時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就有鋪首銜環了。
《後漢書》記載,商朝人以螺螄頭掛在門上,以期門戶如螺螄殼般緊閉,遠離兇險。明朝人楊慎據此認為,椒圖形狀像螺螄,就是起源於商朝以螺螄掛門的傳統。
根據考古發現,殷墟青銅器第三期偏早和第二期晚段器物中就已經出現了鋪首銜環,而無環的單純鋪首則可追溯到更早的二裏頭文化。有現代學者認為,鋪首起源於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漢代時期,已非常盛行將鋪首裝於門戶上,其鋪首的形制有多種,例如西漢孝元廟鋪首為龜蛇,乃是四象中的北方玄武造型,而漢代也有以朱雀、雙鳳、羊頭、虎、獅作鋪首,獸目怒睜,露齒銜環,顯得十分威嚴。
漢代以後,鋪首形式變化不大,延續至今。後常以龍生九子中的椒圖作為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