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希臘羅馬文明在內部存在上有哪些不同?

古希臘羅馬文明在內部存在上有哪些不同?

古希臘羅馬文明* * *同構成西歐古典文明,兩者關系密切,人們總是拿來比較。但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是有差距的。比如橄欖枝和凱旋門——我覺得這兩個典型的形象很能體現他們所代表的文明的特點,至少表達了他們文明進程中的壹些主流情緒:希臘向往和平,羅馬熱衷戰爭;希臘渴望與自然的血脈相融,羅馬夢想在各種復雜關系的人類社會中闖過難關。當然,用橄欖枝和凱旋門來對比古希臘羅馬的精神差異是很危險的,雖然簡單直觀。因為這很容易讓人覺得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是完全對立的。真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首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區別在於其文明基調的不同,這主要是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了各自文明早期對東方文化的吸收程度不同。歷史可以追溯到前3000年。如果說,當時的西方人已經有了壹顆文明的種子,但還需要空氣、陽光、土壤和水才能發芽,那麽,正是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這兩個近東的偉大文明,將這些寶貴的生命因子慷慨地贈與了西方人。的確,西歐古典文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近東兩大文明向外輻射的產物。在遙遠的古代,希臘在地理上比亞平寧和伊比利亞優越。壹方面,希臘有許多島嶼和良好的港口,海上交通非常方便。另壹方面,希臘離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很近。這樣,希臘才能與燦爛的東方文明頻繁而充分地交流,從而率先在後者的浸潤和滋養下成長起來。羅馬位於地中海中部。雖然這有利於其後來的軍事擴張,但在文明之初,近東這種遠離文明源頭的地理位置,使其只能依靠希臘來發展自己。就這樣,希臘直接從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學到了東方文化,而羅馬間接從希臘學到了東方文化。換句話說,如果希臘已經是東方文化的“第二審美”,那麽羅馬只能算是這個“第二審美”的“第二審美”[2]。這次“審判”的結果當然大不相同——希臘文明的東方色彩更濃;羅馬文明的東方色彩較淡。我們知道,東方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高雅、精致、精致、修養、生活品味,所以希臘和羅馬文明基調的差異,是由各自所攜帶的東方色彩的強弱而顯現出來的:前者和東方人壹樣,甚至更強烈地追求高雅、精致、精致、修養、生活品味;後者相對簡單、粗糙、務實、傾向於武力。所以如果我要畫這兩個文明,我會選擇夢幻藍代表希臘,紅色代表羅馬。值得註意的是,東方文化對希臘羅馬的幹預和調節,主要是在後者文明發展之初。當古典文明日益成熟時,其對東方文化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壹個證據是,西歐古典文明的中心壹直在從克裏特島(克裏特文明)向希臘半島的中南部(邁錫尼文明和城邦文明)轉移,再到馬其頓(希臘化文明),再到亞平寧(羅馬文明)。這是壹個向北向西移動的過程。這種移動方向壹般說明西歐古典文明的中心遠離東方。這是因為西歐古典文明發展之後,其個性逐漸成長,越來越需要脫離東方,彰顯獨立。這是壹個很有趣的現象,但也不難理解。就像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壹樣。父母生下孩子,塑造了孩子的基本性格;但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主要是在童年。成長讓他們越來越表現出與父母不同的氣質和特點,對後者有壹種逆反心理。他們會離父母越來越遠,走自己的路。[3]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第二個區別是,它們的文明形態不同。前者是壹個松散民主的城邦,後者是壹個有凝聚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和邦的帝國。在這裏,有壹個問題擺在我們的眼前:為什麽希臘總不能像羅馬壹樣沖出自己的半島,走向整個地中海世界,發展成為壹個讓後人駐足的龐大帝國?為什麽歷史上即使有所謂的“希臘帝國”,也只是曇花壹現?我們發現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很有特點。這是壹個多山的地區,平原很少,大部分被山脈切割成碎片。這種地形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壹是造就了壹個天然的整風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據不完全統計,希臘城邦總數已達300多個,均為彈丸小國,土地和人口都非常有限,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只有8400平方公裏,人口約40萬。另壹個大州雅典,國土面積約2550平方公裏,人口20-30萬。大多數希臘城邦甚至更窄。烏貝亞島面積3770平方公裏,有6個城邦,每個城邦的人口都只有幾萬。希臘中部的福塞斯面積只有1650平方公裏,卻有22個城邦,每個城邦的人口都不到1萬。[4]這些小而寡的城邦無力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也無法承受人口增長給土地帶來的巨大壓力。所以他們壹旦發展到壹定規模,就必須把自己過剩的精力發泄出來。於是在8世紀到6世紀的二百年間,希臘各邦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殖民運動,結果誕生了大量的新國家。粗略統計,古代大約有44個母邦建立了139個子邦,這些城邦就像池塘上的青蛙。[5]山水地理環境帶來的第二個影響是,城邦相對分散、封閉、獨立,不易統壹。這壹方面使得“希臘文明自始至終以眾多小國組成的城邦制為特征”[6],另壹方面又通過阻礙各城邦之間的各種交流,阻止後者形成統壹的風格,從而使希臘文明長期保持多元存在的特征:政治上,有些城邦是民主的,有些是貴族的,有些是寡頭的,有些是君主制的;經濟上,有的走自然農業經濟道路,有的走工商航海經濟道路;文化上,有的人熱愛科學、文學、藝術,有的人崇尚軍國主義、紀律、制度。然而,“眾多”使得希臘各邦之間的利益錯綜復雜;“各種風格”使得各州缺乏相同的風格,這使得它們總是難以相互融合,沖突頻繁發生。這樣,希臘文明的內部結構相當混亂松散,充滿了相互排斥和不穩定。這不僅容易造成自身的動蕩,也分散了其向外擴張的能量。所以古希臘文明從來沒有能夠全力以赴。假設它不顧壹切奔向地中海,結果只會陷入像中世紀德國那樣的解體狀態。所不同的是,在中世紀的德國,至少有王公大臣的封號制度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雖然這種“維護”只是壹種虛無縹緲的假象,但它畢竟使德國的分裂僅限於政治範疇。古希臘的情況並非如此。古希臘連名義上統壹的旗幟都沒有,那麽它的分裂必然意味著整個文明的崩潰,這顯然更糟糕。後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為我們證明了這壹點。他連接希臘各邦並向外擴張的英勇嘗試,顯然低估了希臘文明內部的相互排斥,因此他的帝國在建立不到20年就被撕成了碎片,導致了整個古希臘文明獨立發展歷史的終結。地中海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大裂變,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是最早的壹次。[7]盡管亞歷山大帝國不是壹個純粹的“希臘”帝國,但它是建立在多種多樣的經濟和文化基礎上的。但是它的分裂解釋了為什麽希臘最終沒能發展成為壹個完整的帝國。[8]現在看看羅馬。雖然亞平寧半島同樣多山,但羅馬文明並沒有像希臘文明那樣崛起於支離破碎的山區,而是發源於臺伯河東岸的河谷。這裏的地形比較平坦完整,所以部落之間的聯系從壹開始就非常方便和緊密。還有壹點很重要,羅馬在興起之初被稱為“七丘聯盟”,據說是因為當時有七個部落加入;到了王政時代,據說只有三個“部落”,即血緣部落;塞維利亞改革後,地緣部落取代了血緣部落,這些新的地緣部落數量似乎不多——“羅馬有四個,郊區村莊有15或16”。[9]雖然羅馬早期的部落數量實際上可能比上述數字更多,但應該可以肯定的是,遠遠少於數百個希臘城邦。所以由此,我們覺得羅馬的內部結構沒有希臘那麽耀眼,它比較簡單。同時,羅馬的部落幾乎同時受到同壹種文化的影響,即伊達拉裏亞文化和隨後的希臘文化,所以部落之間的差異並不大,相互之間也沒有很強的相互排斥。這樣,羅馬文明中央集權管理的可能性比希臘文明更大,其內部結構也更穩定。所以在羅馬歷史上,階級鬥爭比較多,比如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奴隸主之間的鬥爭,但很少有像希臘那樣不同政治單位之間的混戰。[10]就這樣,羅馬得以為對外戰爭保存更多的力量,最終從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轉變為壹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第三個區別是他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觀念。這個也比較好理解。比如我們看看現代的德國人和美國人,會發現他們的性格很不壹樣。德國人嚴謹、理性、細致,總是給人很深的感覺,所以德國產生了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美國人隨性、不拘小節,總讓人想起西部的狂野牛仔,但這種人的思維往往天馬行空,天馬行空,富有創造力,所以美國湧現出了很多成功的商人、政治家、演員。再比如,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很浪漫,但前者是知性浪漫,後者是感性浪漫,所以英國人的浪漫講究品味,而法國人的浪漫則很純粹。再比如,俄羅斯人的意誌力很強,連女人都很堅強,很獨立,很有個性;日本人比較溫和,日本女人也比較順從。這些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這種巨大差異是由他們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觀念造成的。這也提醒我們,現代希臘人和現代意大利人之間其實也有類似的對比。我對現代希臘人的第壹印象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壹部希臘電影《希臘人佐巴》(Zoba the Greek)。這部電影講述了壹個抑郁的英國作家在二戰後來到希臘,在克裏特島的偏遠鄉村遇到了壹個希臘農民安東尼。安東尼熱情、善良、真誠。他的單純、樸實和對生活的熱愛深深感染了作家,重新點燃了他對生活的希望。這部電影讓我深刻了解了希臘人的精神世界,讓我明白了這個民族為什麽能在古代創造出如此瑰麗奇妙的文明奇跡。意大利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著名的歌劇《圖蘭朵》。《圖蘭朵》不同於《希臘人佐巴》這種冷靜柔和、柔情似水的電影,它的魅力在於強大的男高音和女高音,驚艷的服飾和舞臺,精妙的劇情演變,以及四個深思熟慮的答案——希望、熱血、圖蘭朵和愛情。所以,我們覺得意大利人的情感脈搏很強。他們充滿激情,願意用高音唱出愛情。這與希臘文Zoba中的冷靜含蓄,習慣於描繪友誼,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差異其實也應該是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的遺存。前面說過,古希臘文明內部的離心力很強,不可能集中精力對外擴張。即使在壹定時期內取得了壹定的擴張,但由於內部的離心力撕裂,也無法長期維持那些辛苦開發的領地,很快就會崩潰。也就是說,古希臘文明不可能通過軍事征服發展壯大。其實希臘文明是通過文化的緩慢積累發展起來的。羅馬文明沒有像希臘那樣悠久厚重紮實的文化積澱,但由於其內部向心力大於離心力,各種要素能夠相對較快較好地集結,使得羅馬能夠通過大規模的對外征服和擴張迅速崛起。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發展模式,相應地打上了希臘和羅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的烙印,從而成為它們差異的根本標誌。先說說這種民族性格和文化觀念的具體表現。首先我們看到兩個場景是這樣的:第壹個場景是在古希臘著名的埃皮多斯劇院裏,人群擁擠,激動的人們為了阿裏斯托芬[11]的名字從遠方而來,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期待。對古希臘人來說,去劇院是壹種優雅的生活方式。對於古希臘政府來說,去劇院也是壹項有益的公共事業,因為它可以增強公民的溝通和凝聚力。因此,在古希臘,公民去劇院看戲不必買票,但可以得到政府的額外補貼。藝術就是這樣被鼓勵的;第二個場景是在古羅馬鬥獸場裏,壹場驚心動魄的打鬥,空氣中彌漫著血腥。成千上萬的觀眾擁擠在圓形看臺上,他們都瘋狂地尖叫著。有的人手掌向下,企圖把失敗者推早死。古羅馬人認為角鬥可以喚起人們心中最真實、最珍貴的勇敢精神。他們崇拜這種精神,視之為“中國之魂”。所以他們說,“如果格羅斯曼不倒,羅馬將永存。壹旦格羅桑淪陷,羅馬就會滅亡。“現在,我們對這句話有兩種理解。壹是因為戈羅塞姆位於羅馬市中心,象征著帝國的心臟,如果它失陷,就意味著整個帝國已經被摧毀;第二,Gorosome是競技場,戰鬥精神是中國在羅馬的靈魂。格羅桑的陷落意味著羅馬精神不復存在。被剝奪了靈魂的帝國必將滅亡。所以從這兩個場景,我們真的感覺到古希臘人很藝術,而古羅馬人很尚武。正如朱孝遠老師精辟的總結:“古希臘文明是詩歌的文明,古羅馬文明是刀劍的文明。“[12]古希臘人最愛美,他們註重精致的服飾和優雅的妝容。在他們的神中,還有壹個特殊的“美神”,名叫“阿芙羅狄蒂”,這是其他文明中沒有的,是古希臘人的第壹個、最原始的創造。[13]再看克裏特島的宮殿,再看那裏的壁畫,頭戴橄欖枝王冠在花叢中愜意行走的牧師,卷發、紅唇醒目的時髦“巴黎女孩”,歡快的海豚,奇妙的幾何圖案。多美啊!所以古希臘人最愛美。壹旦偶爾出現壹兩個不整潔的人,比如蘇格拉底和提奧奇尼斯,他們會立刻認為自己“瘋了”,“與眾不同”,他們會不堪忍受。反觀羅馬人,他們的民風很淳樸。雖然在其文明發展的後期,大部分羅馬人已經忘記了簡樸的優良傳統,但他們的本性確實是淳樸的。羅馬興起之初,“羅馬人的生活相當節儉,並不奢華。“他們的衣著和飲食都很簡單。長輩在議事廳開會,坐在硬板凳上,冬天不生火。奢侈的食物,甚至使用奢侈的桌子,都會受到檢查人員的譴責。”【14】再來看看希臘雕塑。無論是菲迪亞斯的《聖母雅典娜》還是亞歷山德羅斯的《斷臂維納斯》,都有著生動的表情和優美的體態。對於這樣的形象,我們幾乎只能用“完美”二字來形容。而古羅馬的雕塑則追求人物的本來面目,為此他甚至表現出被刻畫對象的醜陋。所以是真的。我們還發現古希臘很少有大型的公共工程,其建築大多低矮,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很協調,包括現代希臘。另壹方面,羅馬則不同。它的建築大多高大宏偉[15],它從來不在乎周圍環境怎麽樣。或許明明是在壹片開闊的平地上,卻巍然挺立,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突兀。應該說,古希臘人對自然有壹種本能的謙卑,而古羅馬人則是受其軍事力量和疆域的啟發,所以他們渴望處處體現出壹種帝國的霸氣和征服欲。於是我們得出壹個結論:古羅馬藝術主要不是想表現希臘那樣的美和優雅,而是試圖表現他的力量和尊嚴。這樣就有了萬神殿、凱旋門、大大小小的廣場和四通八達的路網遍布全國。所以在這壹點上,羅馬人是成功的。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在民族性格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還表現在,前者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後者充滿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就像剛才說的,古希臘人渴望親近自然,而古羅馬人更願意改造和征服自然。這其實是浪漫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區別。所以古希臘人在面對大自然和那些高山瀑布時,往往喜歡歌唱和贊嘆。面對自然,古羅馬人居然想到要制定壹套“自然法則”來約束它,哪怕是壹根草、壹束花、壹條魚、壹鏟土,都要遵循這個“自然法則”。古希臘人的理想主義和古羅馬人的現實主義的區別還體現在他們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尤其體現在愛情觀上。例如,同性戀在古希臘社會是非常流行和受尊重的。著名的同性伴侶有蘇格拉底和阿爾基比阿德斯,亞歷山大大帝和赫帕斯廷,荷馬史詩中的阿喀琉斯和普特洛克勒斯。柏拉圖也有強烈的同性戀傾向,著名女詩人莎孚甚至被西方人稱為“女同性戀的祖先”。應該說,在古希臘,同性之愛壹直被認為是比“世俗的”異性之愛更純粹、更神聖的“天堂之間的愛”。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同性之間的默契通常比異性之間更強,尤其是男女之間,可以在戰場上並肩廝殺,生死與* * *,這種友誼比單純靠情欲維持的異性愛情更加純潔珍貴。在古希臘,政府公開鼓勵同性戀愛。幾乎每個城邦都成立了同性情侶兵編隊。在戰鬥中,這些同性伴侶士兵通常是最英勇的。所以古希臘人的愛情觀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在羅馬社會,同性戀雖然還是很普遍,但已經成為貴族名流骯臟的玩物。政府已經停止公開提倡它。奧古斯都主張良好的家庭關系,夫妻雙方彼此忠誠,過著正常的婚姻生活。而且,羅馬人不再認為同性之愛是比異性之愛更高級的情感。他們對兩者壹視同仁,但更多時候,他們更傾向於異性戀愛,因為他們認為戀愛應該發展成婚姻,然後多生孩子。所以古羅馬人的愛情觀要現實得多,他們很難理解希臘人所向往的“天堂之間的愛情”。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麽古希臘哲學和古羅馬哲學的區別就使得古希臘唯心主義和古羅馬實在論的差距更加明顯了。古希臘人創造了哲學,他們稱之為“Philosophia”,意思是“對智慧的熱愛”。但是,古希臘人的哲學是非常空靈和深刻的。妳看,這位來自米利都[16]的“哲學之父”創立了所謂的“自然哲學學派”,他思考的是物質世界的起源。他的觀點是,萬物之源是“水”。這很難理解嗎?但下面的畢達哥拉斯就更難理解了。他不再關心物質世界,而是將註意力轉向神秘世界。他說,萬物的本源是“數”,這個廣闊的世界是由十組對立構成的:直與曲、壹與多、奇與偶、方與矩、火與氣、右與左、善與惡、靜與動、明與暗、陽與陰。妳能理解嗎?接著,赫拉克利特說,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壹團火,壹團永遠的活火,在壹定程度上燃燒,在壹定程度上熄滅。他還討論了類似中國“道”的東西——“邏各斯”。然後,德謨克利特說,世界的起源是“原子和虛空”。“不變的原子在虛空中永恒的運動中相互碰撞,形成無數個生與死的世界,萬物之間的區別只是其原子的數量和排列。”[17]他的“原子論”似乎是最接近我們今天的科學理論,但在當時,它是最抽象、最神奇、最不可思議的假說。所以我們發現古希臘人的哲學總是在思考天地、宇宙、自然,它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其實是非常遙遠的。但這顯然是古希臘民族性格的體現——追求卓越和深刻。羅馬人呢?他們流行的哲學是斯多葛主義。這是壹種興起於希臘化時代的哲學,但羅馬人對其進行了很大的改動,主要是使其具有高度的倫理性。“高度道德”是關鍵詞。本來斯多葛派主要講的是“邏各斯”,現在羅馬人覺得太遠了,就更強調“邏各斯”要求人對社會負責的方面,強調只有克服個體肉體的欲望和弱點,才能達到“邏各斯”的境界。這樣,羅馬哲學是非常有用的,它直接為人類社會和生活服務。朱孝遠老師說:“希臘文明是放大的個體,羅馬文明是放大的國家。”【18】這種說法主要是基於古希臘文明壹貫的自由民主的崇高精神,以及古羅馬文明對紀律和制度的反復強調。希臘城邦實行直接民主,每個公民都是真正的國家主人[19],所以個人力量被塑造得非常強烈,催生了他們對自由和個性的激烈追求。而羅馬則是靠軍事擴張崛起的——軍隊當然是靠紀律和制度來維持的,所以羅馬文明非常重視秩序,自始至終要求服從,它壓抑個人欲望。同樣,也正是因為古希臘文明的長期文化積澱,才特別提倡“以德治國”。蘇格拉底壹生都在討論“德性”。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聖王”統治,而古羅馬文明是軍國主義的,文化基礎薄弱,不適合“以德治國”,只能依靠嚴格的法律來約束龐大帝國內部的各個民族、經濟、文化區域。當然,這種做法也是明智有效的。我們知道,羅馬法是羅馬文化的縮影。威爾·杜蘭說:“法律是羅馬史的精髓,所以羅馬史和法律是不可分割的。”古希臘人似乎天生聰明。他們註重猜測,對情緒相當敏感。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古羅馬人沒有這種天賦,他們的軍事生涯也使得他們無法很好的後天培養這種能力,所以古羅馬文明整體上似乎沒有古希臘文明那麽深刻和精致。但是羅馬有自己的優勢。這個民族可能意識到了自己和希臘相比的不足,所以特別勤奮。壹方面,他們熱愛勞動,尤其是在早期,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以在田間耕作為榮。另壹方面,他們刻苦學習希臘文明,從文學到科學到藝術到宗教,從經濟到政治到社會生活,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希臘的影子。“羅馬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卻被希臘文化征服了”,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真是壹針見血。此時此刻,我們不禁想起了愛倫坡那句簡單而有力的名言:“榮耀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這句話高度概括了這兩種古典文明各自的特點:希臘的輝煌在於它是西方文明最清晰的源頭,以至於“壹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心中引起壹種家的感覺”[20];羅馬的偉大在於,它把古典文明推向了頂峰,書寫了無與倫比的輝煌傳奇!
  • 上一篇:為什麽全球玻尿酸之王來自山東?
  • 下一篇:古董破銅爛鐵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