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時候人們用燈的方法

古時候人們用燈的方法

中國的燈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燈和燭燈,即後世所言的油燈和燭臺;就功用而言,分照明燈和禮儀燈;就形式而言,分座燈、行燈和座行兩用燈。

中國的燈具,最早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據考古資料,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亦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壹定形制的燈的出現,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

早期的燈,類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謂之登(鐙)”,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卻奠立了中國燈的基本造型。此後經青銅文化的洗禮,燈和其他器物壹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燈藝術的輝煌。

從春秋至兩漢,燈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折射了所在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燈開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銅燈。而由於青瓷燈造價低廉易於普及,具有壹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開始為民間廣為使用。這壹時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三國青瓷熊燈,浙江瑞安出土的東晉青瓷牛形燈,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齊瓷燈……

此後直至隋末唐初,新材質不斷運用到油燈的制作中,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種繁多。

由於唐代經濟的繁榮,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性質的燈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像燈樹、燈樓、燈籠、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風燈等。這些新的燈具或燈俗烘托了那個時代盛世,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秦始皇陵地宮中長明不熄的“人魚膏”,至今仍是壹個謎

秦始皇陵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陵。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人魚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熬制成的油膏,放在地宮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魚是指什麽魚呢?至今仍是壹個謎。《史記集解》引徐廣語雲:“人魚似鮎,四腳。”《異物誌》載:“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家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根據上述記載的描述,有人以為“人魚”就是俗稱的“娃娃魚”,學名為“大鯢”。

不過,此說並不為其他學者所贊同。據《太平禦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家……燃鯨魚膏為燈。”於是,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制成的蠟燭。以鯨魚腦油制成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足夠保證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聯系《異物誌》所雲人魚“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本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的特征,人魚似乎就是鯨魚。

“人魚”究竟是娃娃魚,還是鯨魚?人魚膏到底是由娃娃魚提煉的,還是以鯨魚腦油制成的?實難斷定。

“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

“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算起來已有壹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孔明燈的作法是:用很細的竹篾做成燈籠架,四周和頂上都用薄紙糊嚴,只在底部留個圓口。在燈籠下面掛上松脂,點燃松脂後,燈籠就會升上空中。由於燈籠裏有火光,古代戰爭中,曾經把它作為夜間軍事行動的信號,如同現代所用的信號彈壹樣。

十八世紀時,法國有人發明了熱氣球,就是用比較結實的材料,作成壹個特大的氣球,在氣球下面加熱,使熱氣充入氣球,氣球就能升到高空。如果在氣球下面掛個吊籃,裏面便可以乘坐人。熱氣球的原理與孔明燈的原理是壹樣的。

孔明燈在中國發明,後來逐漸傳到海外。比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慶典中,就有點放孔明燈的習慣。孔明燈升空後,人們無法掌握其去向,只好隨風飄送。如果孔明燈沒有熄滅就掉落,可能引發種種災禍,為此,馬來西亞從今年2月開始,基於燃放孔明燈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全面禁止燃放孔明燈。

“省油燈”自唐代始,壹句“不是省油的燈”流傳至今

生活中有壹句俗語“不是省油的燈”,便是來源於唐代邛窯創造發明的省油燈。

唐、五代時期,全國不少名窯的產品都具有實用性與藝術性統壹的風格,但邛窯的壹些作品,卻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體現了實用性、藝術性、科學性三者的統壹。最典型的就是享譽古今中外的“省油燈”。

《中國陶瓷史》關於唐代邛崍窯的記載全文不過八百字,但對“省油燈”的描述卻用了壹百多個字。不僅對“省油燈”的形狀作了具體描繪,而且對其節省燃油的科學原理和社會影響作了表述。

在此之前,不少相關史料也都有記述,例如,《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曰:“照書燭必令粗而短,勿過壹尺。粗則耐,短則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載於《宋史》的《老學庵筆記》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

省油燈的燈盞為夾層,中空。可以註水降低燈盞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其實用性和科技意義,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影響深遠。四川大學博物館研究員陳德富先生在《邛窯省油燈研究》壹文中指出:“邛窯省油燈所依據和運用的物理學理論,在南宋初年,就已是相當普及的了。同樣的物理學理論,在西方是十九世紀中葉才被普遍認識,形成定律的。”

元代的“氣死貓”,是為防老鼠偷吃油而設計的內藏式燈

中國油燈和中國的技術文明以及造型藝術息息相關,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和審美的時尚。

戰國與秦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上已有能擋風調光的燈罩和能消煙除塵的導煙管,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燈罩,最早解決燈煙汙染的國家。為了節省燃料,宋代發明了夾瓷盞;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設計了內藏式燈(氣死貓);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利用力學原理制造了臺壁兩用燈。

陶瓷燈具是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普及範圍最廣的燈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唐宋時期的省油瓷燈,預示了蒸餾冷凝水與蒸汽循環系統的現代技術。

在審美的領域,戰國時期出現的人物形燈以及漢代出現的動物形燈,把壹定的造型引入到燈具的設計中,使之增加了實用性之外的文化內涵,而尺度適宜、結構合理、造型生動、裝飾富麗,無不包含了審美的意境。明清之際青花和粉彩油燈成為新的時髦,明代的“書燈”陪伴了無數的書生,“萬古分明看簡冊,壹生照耀付文章”。而此時的青花、粉彩,把繪畫引入到裝飾中,又切合了時代的風尚。

燈也有文野之分,有宮廷和民間之別

和其他事物壹樣,燈也有文野之分,有宮廷和民間之別。二千年前的油燈,顯現了古代社會的貧富分化。窮人的燈是壹片小瓦碟,貴族的燈則是做工精良的青銅器,有多至十五個燈盞的大型樹狀燈飾,也有維妙維肖的動物燈和人形燈。1968年出土的鎏金青銅人形長信宮燈曾經轟動世界,被譽為中國古代高超青銅器制造技藝和照明技術新成就的典範。

而宮燈,則是與我國封建社會宮殿建築相適應的特有的產物,最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燈具形式。直到今天,宮燈還在現代化的中式建築中使用。我國古代的制燈工匠,在創造了各種以實用為主的照明燈具的同時,還結合民俗和民間藝術活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以裝飾欣賞為主要目的的民間燈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詞中,對當時元宵燈節繁華熱鬧的觀燈景象所作的生動描寫。那五彩繽紛的燈彩,宛若火樹銀花,恰似繁星雨點,飛流轉動,翻騰起舞,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APEC會議上的晚宴銀燭燈

從原始人的篝火發展到燃油燈具,這是人類生活的壹大進步。自從“洋油”輸入中國,油燈的燃料從食用植物油改為燃煤油。直到19世紀由西方人首先發明了電光源,取代了傳統的火焰光源。

但是中國古典的燈具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退出了今天的生活。因為它們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審美風格,成為現代家居生活中的裝飾品,而且見之於許多重要場合。這裏值得壹提的是,2001年10月20日晚,江主席在上海為歡迎參加APEC會議各國貴賓舉行的晚宴上,用的壹盞銀燭燈。此燈制作十分精美,在銅質鍍銀的底座上對稱的刻著兩朵盛開的牡丹,與文藝演出舞臺背景上的20朵鮮紅牡丹相呼應。燈高12厘米,底座直徑10厘米,燈罩由壹個葡萄酒杯鑲嵌在底座中。

  • 上一篇:廈門濱海森林二期小區周邊配套怎麽樣?
  • 下一篇:古董攤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