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起源於唐朝,在唐朝建立初期(780~783年)就有用白銀大量支付馬匹的記載。從出土的珍寶中也證實了唐代有銀制的“餅”和“領”,即船形的“銀領”,背面像船,背面像書桌。
“銀領”壹詞在元代稱為“元寶”。元代至元代,由平淮庫(當時的國庫)白銀鑄成“元寶”。所有重50元的東西都被稱為“元寶”,意思是“元朝的珍寶”。
擴展數據
清代以前,對銀錠的鑄造重量沒有統壹的規定,但兩種銀錠的重量是不同的,如唐代為42克,宋代為39克,元代為36.6克,明代為37克。清代壹般在34-38克之間。除了常見的520、120、250、520的重量外,還有320、420的銀錠,也就是這些銀錠裏還剩下多少錢和泰銖的銘文。
這是白銀作為稱重貨幣的性質決定的,但如果當時收藏的重量不符合標準,大家就要警惕了。但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對銀錠的重量基本上有統壹的規定。通常銀錠有五兩、十二兩、五十兩三種,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於市場流通、零補等用途。
所以清代有三十二兩、四十二兩、壹百兩,甚至兩百兩以上的銀錠,應該是假元寶。據史料記載,清代僅湖北省就鑄造了中國65,438+000兩珍庫銀,具體在哪裏不得而知。而明朝的500兩珍庫銀,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後,被八國聯軍壹搶而空,早已不翼而飛。
聽銀錠的聲音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元寶包殼。對於有問題的銀錠,再拿壹個銀錠敲壹下。如果有空心音或碎音,應該是包銀元寶。
百度百科-元寶
百度百科-銀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