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高——摧毀大秦帝國的蛀蟲,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 ? ,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2、張讓——東漢禍國亂政的“十常侍”之首,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
3、高力士——與主子壹同浮沈的“老奴”,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壹,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 ,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4、魚朝恩——因亂立功得誌猖狂的監軍使,唐朝的擅權宦官。瀘州瀘川(今四川瀘縣)人。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最後被宰相元載設計縊死。魚朝恩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宦官的實力,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專權局面埋下了伏筆。
5、童貫——北宋“六賊”中的“媼相”,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壹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壹,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
6、鄭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1371年? - 1433年?[1]?),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 (又作“三寶太監” ),雲南昆陽州(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7、王振——首開明代專權惡例的大宦官,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滿腹經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是明朝第壹代專權太監,王振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
8、劉瑾——擅權亂政的“立地皇帝”,劉瑾(1451—1510),陜西興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改姓劉,凈身入宮當了宦官。弘治年間犯罪被赦免後侍奉朱厚照,以進獻飛禽走獸來博取明武宗的歡心,得以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被時人稱為“八虎”之首。
9、魏忠賢——猜忌陰毒的“九千歲”,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
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10、李蓮英——慈禧太後的“大總管”,李蓮英,漢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進喜,鹹豐五年凈身為太監,翌年入宮。同治六年,受封二總管。慈禧太後賜名連英,俗作蓮英。
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後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壹個叫慈禧太後為“老佛爺”的人。宣統元年61歲時,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隱退。宣統三年卒,享年63歲。
擴展資料:
關於太監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生理的變態必然導致心理的變態,在那被賈元春稱為“見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監們肆意發泄著他們變態的性欲、權力欲、貪欲。僅以貪汙而論,據明人趙士錦在《甲申記事》中載,明末李自成進京前,偌大壹個明帝國的國庫存銀竟不到四千兩!而魏忠賢被抄時,居然抄出白銀千萬兩,珍寶無算,以致崇禎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監們:“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壹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