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初年,陜西寶雞出土了壹件周厲王年間的青銅器皿,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散氏盤。此後幾十年裏散氏盤就流於民間,但在揚州翰林家收藏多年後便下落不明。古玩界有個說法,說金石學家阮元將其復制出了2塊。故而人們常說,散氏盤會魚目混珠。
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嘉慶帝50歲生日,散氏盤重現於世,阿林保將散氏盤以壽禮形式獻給了嘉慶帝,經阮元鑒定此物屬於西周。史書記載的“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故事便由此而來。
自此之後,散氏盤就壹直收藏於內府,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有傳言說散氏盤毀於圓明園中,當時引得無數古玩家扼腕嘆息,遺憾於這件國寶的損毀。
但,1924年清末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時,事情出現了巨大的轉折。內務府在核對養心殿時,意外在庫房中找到壹只很久未開的木箱,散氏盤就在其中。
散氏盤的再次出現,引發考古界巨大轟動,同時也惹得壹批人眼紅而想據為己有,但最終還是收藏在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國民黨敗退臺灣,散氏盤被他們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帶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什麽散氏盤有如此大的魅力?
散氏盤,晚清四大國寶之壹,以長篇銘文聞名於世。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底徑41.4厘米,重21.312千克,盤有雙耳,盤腹有夔紋,圈足有獸面紋。
而最引人註目的是:盤底部有銘文19行,***計357字,銘文間隱約看出陽文直線界欄。專家斷定,這些文字屬於西周晚期的銘文風格。
屬於西周晚期的書法作品本就不多,因此散氏盤可說是非常珍貴的壹件代表文物。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已臻鼎盛,金文發展到了後期更是非常成熟。
作為青銅器書法藝術作品的傑作,散氏盤憑借長篇銘文和精妙的書法藝術,和毛公鼎、虢季五白盤壹起被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同時又和毛公鼎、太盂鼎、虢季子白盤並列晚清四大國寶。
而為何散氏盤以長篇銘文和精妙書法而著名呢?
從銘文來看,散氏盤銘文記載著壹件與土地轉讓契約有關的事情,內容大致為:矢人把田地付給散氏,並用文字描述田地的大小、封界,還附有盟誓過程。
這為我們了解西周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物證,是我國歷史上發現最早的壹份土地契約。因而,意義非凡,也難怪會被列為晚清四大國寶之壹。
從書法來看,銘文線條厚實,渾然天成,很多線條不再對稱均勻,卻展現了不同的風采,而且字重心下移,上松下緊,看起來平穩莊重。在西周時金文發展已然達頂峰,關於其書法藝術暫不贅述。
散氏盤除了在文學界、考古界、文字界產生深刻影響外,還有著堪稱傳奇的經歷。
散氏盤因底部銘文書法用筆生辛、厚重樸實、線條果敢凝練、字體簡單、行筆隨意而動的藝術特性而更顯價值,因而民間流傳許多散氏盤文字的拓本。
專家總結後,發現有三類拓本:
壹是清中期,獻給嘉慶帝之前的拓本,這算是拓本中的最佳上品;二是溥儀命人制作出的賞賜本,民間也開始有了全型器物拓本並流傳;三是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拓本,有“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金石文字之記”的朱印。
除了這三類拓本以外,散氏盤便少有原拓傳世了,即便傳拓,也大都是因其風格不明顯而難以清楚辨認。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