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必須看到,古玩藝術品的價格還會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或制約,古玩藝術品供不應求,則價格高,反之,則價格低。
以上是傳統上意義上關於古玩藝術品價格的壹些看法,當然,現而今是經濟社會,藏家們每天接受各種古玩市場信息,經常聽到的無非就是佳士得、蘇富比、保利、嘉德等大型拍賣行的廣告,成交價多少,幾千萬元等等,讓人魂牽夢繞,古玩藝術品收藏家們滿心歡喜以為也能賣出去這些高價格,但有沒有想過,拍賣會上究竟是誰買走了,我們只會聽到神秘買家,究竟有多神秘呢?都說拍賣會水深,普通人還是勸妳最好不要碰。
單純就管藝術品價格而言,就沒有價格尺度,壹件古玩藝術品分在誰的手上,比如說壹件清代乾隆粉彩玉壺春瓶在普通人那裏,誰看了都會懷疑是假貨,或者給妳個3000元已經很好,後邊到處鑒定還找妳麻煩,但是同樣壹件清代乾隆粉彩玉壺春瓶放到馬未都、仇國仕、李鑒宸手中,誰敢說他是假貨呢,因為人家是名人,本身就是富豪級別,這就是名人效應。
壹件古玩藝術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沒有絕對的剛需,是純粹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如果是與同等價格的生活用品相比較,任何收藏品都是很昂貴的,而它能帶給妳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是人所難以量化的。
目前,大家都在爭話語權,有很多組織成立了“某某古玩藝術品價格公會”、“某某藝術品價格市場交易協會”,其實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
古玩藝術品價格誰來決定?很難說得清,楊伯達、史樹青當年估價24億元,這24億元從何而來,還不是看出場費給的多少嗎?說到底,壹切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