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研究柴瓷和想要擁有它的人來說,其真面目壹直是壹種美麗的夢幻。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描繪幾乎盡善盡美地訴說了它無比迷人的魅力。 柴窯顏色並非簡單的天青色, 是雨正在過去, 天空露出青白這壹時刻的雲的顏色。
柴窯是中國六大名窯(柴、汝、官、哥、鈞、定)之壹。關於柴窯瓷(以下稱柴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形容,也有沙泥為坯、足露黃土、滋潤細媚、色異制精的描述,為古來諸窯之冠。柴窯研究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的壹個重要課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壹是傳世和出土柴瓷本身,二是柴窯窯址的問題。
如今,相關的文獻及考古資料雖不斷充實,但人們對柴窯的認識仍不夠清晰。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多為零碎記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至今無法揭開其層層面紗,給世人呈現柴瓷最真實的面目。因此,柴瓷是宋代流傳至今的壹個美麗傳說。每每談到柴瓷,人們會立刻聯想到其造型如何精美,釉色如何漂亮,但柴瓷到底是怎樣的面目?柴窯窯址究竟在什麽地方?仍是壹個不解的謎團。
柴窯, 周世宗顯德初所燒. 當時亦稱禦窯, 入宋始以柴窯別之. 相傳當日請器式, 世宗批其狀曰: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 其瓷滋潤細媚, 寶熒射目, 為古來諸窯之冠. 有關柴窯的文獻不得不說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集》,其中記載:“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民國時期,趙汝珍在《古董辨疑》中描述:“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壹,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壹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後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
民國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指出,柴窯“青中有細紋開片,見於豆綠色者較多。”根據現在出土的“柴”款綠釉器實物標本,這類器物是明代制品,窯口待考。?
柴窯從存世到窯址等問題壹直在考古界、學術界爭議不斷,成為千古之謎,無人能解。目前僅據古代文獻的不詳記載,就妄談柴窯,既不客觀,也不科學。柴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人們不斷地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