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ⅲ-呂梁山古元古代鐵成礦帶(呂梁山古元古代大陸邊緣與沈積作用有關的淺變質鐵礦成礦系列)

ⅲ-呂梁山古元古代鐵成礦帶(呂梁山古元古代大陸邊緣與沈積作用有關的淺變質鐵礦成礦系列)

成礦帶位於華北陸塊中部,太古宙臨汾陸核西北部和呂梁山隆起帶。地理位置位於婁煩縣、嵐縣、尖山、袁家村、虎谷山,裸露面積80km2(長20km,寬4km)。該帶是以產出條帶狀成鐵沈積變質鐵礦為特征的成礦帶。袁家村(8.94億噸)、尖山(654.38+0.46億噸)、虎鼓山(654.38+0.77億噸)均產於該區,是山西省重要的鐵礦資源基地之壹,占全省鐵礦儲量的32.8%。

條帶狀鐵礦主要產於呂梁群袁家村組含鐵巖系中,受嚴格的層位控制。從呂梁地區嵐縣北村至尖山羅家岔,袁家村組含鐵巖系呈L型帶狀分布,走向北北東向,長44km,寬65438±0.4km,含鐵巖系主要由綠泥石片巖、絹雲母綠泥石片巖、鎂堿沸石(磁鐵礦和赤鐵礦)、鎂鐵質滑石角閃石片巖和變質應時砂巖組成。原巖是壹套粘土巖和中基性火山巖。根據含鐵巖系的層位、層序、巖相分析(沈寶峰等,1982;楊敏之等,1992),含鐵巖系由三個微沈積旋回組成,構成壹個海侵沈積旋回。每個沈積旋回的底部為粉砂巖,中部為磁鐵礦和石英巖,上部為粘土巖。尖山-虎孤山兩層鐵礦床位於第壹個沈積旋回的底部。第壹個沈積旋回是海岸高能帶-低能帶-淺海環境的交替階段。第二個沈積旋回是淺海區,沈積碳質粘土巖。在第三個沈積旋回中,粉砂巖和粘土巖交替沈積為淺海帶的上部沈積相。壹般來說,含鐵巖系的形成環境是呂梁海槽邊緣坳陷和陸源附近的濱海(高能帶-低能帶)-淺海相沈積(楊敏之,1992)。鐵礦層主要形成於第壹個沈積旋回的海岸低能帶。第二、三沈積旋回為淺海環境,不利於鐵礦的形成。

關於呂梁群的時代,許多學者認為相當於五臺山地區的五臺群,屬於太古代(張其春等,1988;林峰等,1992),還有的提出呂梁群袁家村組屬古元古代(楊敏之等,1992)。於金海(1997)根據周瑜組火山巖(2051Ma)和變質流紋巖(2099Ma)資料認為,呂梁群形成於2100Ma左右。耿等(2000)獲得組黑雲母麻粒巖的鋯石U-Pb等時線年齡為2360±95Ma,斜長角閃巖Sm-Nd等時線年齡為23565438±0.56Ma,表明呂梁群形成於2360~2200Ma,屬古元古代。因此,產於呂梁群的條帶狀成鐵鐵礦不同於五臺群的沈積變質鐵礦。

成礦帶為北北東向褶皺構造。該帶幾個超大型和大型礦床的構造如下:袁家村礦床為單斜褶皺疊加(圖5-18);虎鼓山礦區是壹個北西向的向斜褶皺構造;尖山礦區由壹個向斜和壹個背斜組成。礦體多呈層狀、似層狀,與圍巖有相同的褶皺現象,向斜軸部有明顯的增厚現象。

礦石為赤鐵礦-磁鐵礦和鮞狀綠泥石-赤鐵礦-磁鐵礦,具豆狀、放射狀構造,殘余碎屑構造和條(帶)狀構造。礦石物相有壹定的變化規律。礦帶北端袁家村礦區,礦石中碳酸鐵含量為0.67% ~ 1.66%,氧相、碳酸鹽相、矽酸鹽相均發育,磁性鐵含量較低,為24.27% ~ 30.41%。在南面的尖山礦區,碳酸鐵含量較低,為0.49% ~ 0.83%,因此磁性鐵含量增加,為34.76% ~ 35.39%。碳酸鐵含量的變化與沈積古地理環境有關;磁性鐵含量的變化與變質程度有關,從袁家村到虎鼓山到尖山,變質相從綠片巖相到綠簾石角閃巖相,鐵礦石從赤鐵礦到磁鐵礦。

綜合上述鐵礦成礦帶在地質環境、礦體地質產狀、賦存序列、巖相、礦石類型等方面的特征,該成礦帶鐵礦床呈條帶狀鐵路構造形態,相當於國外優勢湖泊型(沈寶峰等,1982),沈積環境為大陸沿海-淺海盆地邊緣坳陷區。鐵礦成礦經歷了沈積成礦-變質和變形轉化成礦兩個階段。厚而優質鐵礦層的形成主要受沈積環境——沈積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作用控制。

圖5-18袁家村鐵礦四線剖面圖

(據姚培輝等1993)

Q—第四紀黃土殘積層;-寒武紀石灰巖和白雲巖;銀石英巖和含鐵石英巖;AC-綠泥石片巖和絹雲母片巖;δ—角閃巖。1-鐵礦石;2-故障;3—氧化區的下限

  • 上一篇:古玩街的小東西
  • 下一篇:古董陳群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