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子,犁地就是翻土,翻土之後會把土弄碎,用耙子把土弄碎。
耙田的力量也是牛拉的。
風車通過搖動裏面的葉片來清除灰塵和雜質,如谷物中的谷殼,今天在農村地區很難看到。
煤油燈在上世紀90年代末被電燈取代,從那以後就沒人賣煤油了。
連枷,壹種用來脫粒谷物的農業工具。它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更重要的是收割的機械化使其進入博物館。
用連枷脫粒是很費力的,即使是今天強大的勞動力也很難吃飽。
研磨。主要用於磨豆腐,磨糯米粉。它在中國新年期間使用得最多。現在在農村的壹些角落還能看到,但是已經廢棄了,沒人用了。
輪式架子,西北農村幹旱缺水,井又深,要用這樣的輪子卷繩打水。
風箱,主要是農村人用來點燃土竈的;也是農村鄉鎮鐵匠不可缺少的催火工具。現在農村沒人用了,連鐵匠鋪都沒了。
土竈,風箱在左邊。
西北農村人用的輪式石磨,主要是用來磨糧食的,現在幾乎沒人用了。
石臼也叫小對窩,主要用來把辣椒、大蒜、花椒等香料搗成細粉,現在農村老奶奶可能偶爾也會用。
畚箕是農村人常用的舊物,煮飯前必須使用,以清除大米中的谷殼和其他灰塵雜質。
托盤,農村婚喪嫁娶時,主要用來盛菜。
針線蒲筐是西北農村婦女和老人在炕上用來裝針和線的筐。
木匠用的墨鬥,鬥盒裏裝的是墨水,用蘸墨水的繩子拉出來,用來劃直線,鋸木頭。
在鍘草機裏,草被用來餵農村地區的牛。
拿鞋底的錐子。9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消失,因為沒人做鞋了,農村人有錢了就去買鞋穿。
頂針,農村人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用於頂針穿線。現在農村很多老人還用它做針線活。
媽媽腌制鹹菜的壇子,腰小,罵人。
燈籠,有電燈,農村人不用燈籠。
老式擺鐘,90年代,農村人蓋新房,親戚朋友都會送這個擺鐘慶祝。
鋼秤已被電子秤取代,但偶爾路邊壹些流動的老年菜販仍用鋼秤賣菜。
錫熱水瓶,七八十年代最常見。
石頭主要是牛拉著在打谷場上脫粒的農具。
馬球,由牲畜拉著,後面有人扶著,用來完成開溝播種。這種農業工具在東北地區廣泛使用,也是現代播種機的前身。
掛油器,糧油店抽油的量具,右邊是油漏鬥。
葫蘆瓢,現在沒人用了,換成了塑料瓢。
扁擔和洗衣筐,這套設備主要是農村人挑糧食用的,現在很少有人用了。
南方人用的竹箅子主要用來蒸饅頭、蒸餃、蒸菜。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它的爐柵是用竹子做的。北方盛產高粱,所以它的爐排是用高粱稈做的。
80年代以前,農村衛生條件很差,頭發裏容易生虱子,癢得難受。所以我用梳子梳虱子,現在根本沒人用了。
糞便姬子在20世紀80年代用於農村地區收集豬糞、狗糞和其他牲畜糞便作為農作物肥料。
小時候媽媽給我們做了美樂家的鞋子,舒適耐穿。
七八十年代,農村窮得買不起鞋,我媽就給我們做鞋。為了制作鞋子,我們需要鞋樣,也就是鞋模,通常是用紙剪出來的。
油布傘是雨披上桐油,傘骨是竹子做的。
搪瓷碗比純瓷碗更堅固、更輕便、更耐用。七八十年代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電器,九十年代後被不銹鋼取代。
壹種儲存谷物的粗糙墊子,通常由高粱稈或蘆葦制成。現在農村已經很少用了,食物直接用塑料袋裝。
這是農民家米缸裏瓦米用的“升”。這種器具在上世紀80年代基本消失。
農村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行李車,已經被手扶拖拉機取代。
農村土竈的木鍋蓋現在還在用,很多人把木鍋蓋換成了輕便的鐵鍋蓋。
有了機器——碾米機,窩和炒飯設備都將被拋棄。小時候過年,我媽經常用它把糯米搗成粉包餃子。
妳看這是什麽這叫簧片篩,用來篩粉狀物質。底部比屏幕更致密,由絲綢制成。
窩裏搗的糯米粉需要用蘆葦篩過濾,粗粉會繼續在窩裏搗。
刨子,木匠的工具,壹種木工工具,用來刨木頭和發光。宋朝發明的飛機仍在使用。
鉆頭是木匠的工具,過去用來在木頭上鉆孔,現在已經被電鉆取代了。
70後、80後出生的嬰兒車,應該都是在這裏長大的。
掛水器,北方叫水壺,現在已經淘汰了。
現在極難見到的獨輪車,應該是古董級別。
牛骨搓麻繩,70後80後媽媽用,然後鞋底用搓好的麻繩填充。
木制洗衣板現在都是塑料做的。
籃子是用柳條或竹條制成的日常工具,用於晾曬谷物和食物。現在農民用的很少。
鏟子是農民在打谷場上使用的工具。
豬槽,青石雕的豬槽,現在的豬槽都是水泥做的。
鹽罐,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廚房用來裝鹽的罐子。當時的鹽是顆粒比較大的粗鹽,放在這種壇子裏比較合適。
竹席,冷了就卷起來掛墻上。
織布機於20世紀70年代在農村慢慢消失,現在已經成為古董,可以在博物館裏看到。
這是80年代和90年代我們農村人的土坯廚房。
這是我們八九十年代農村人的家,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