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壹種金屬,從孔雀石中提煉出來純銅,因是紅色而叫紅銅。紅銅有很好的延展性,熔點1084.5?C,易於鑄器,可惜硬度不高。後來發現加入少量錫或鉛後,熔點可降至八百多度,硬度增加了許多,熔化後流動性好,冷卻後體積略有脹大,便於燒鑄制器。因此,出現了紅銅與錫的合金,叫錫青銅;紅銅與鉛的合金,叫鉛青銅;其後又發現煉錫青銅時加入少量的鉛可改善銅液的流暢性,故又出現錫鉛青銅。
長期以來,絲路營行古銅器鑒定專家為了描述銅器出土的時間以及銅器的外表特征,形成了壹些專業術語,也為古董行和古銅器收藏者廣泛使用。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術語還是仿古銅器作舊的風格,也就是說,仿古銅器都是參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征作舊的。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銅器,或者是出土雖有幾年,器物還保持著新出土時候的狀態.表面還沒有被灰塵、油汙等汙染,並且也沒有做過任何人工處理。
熟坑:指傳世的或出土很久的古銅器,由於經常玩賞,銅器表面凸起的部位被手摩挲呈現出光亮熟的狀態;還有壹些是將新出土的銅器有意上蠟擦光,充作傳世品,都稱為熟坑。
水坑:指新出土的壹種古銅器,由於埋藏環境潮濕或於水中浸泡,器表的顏色發湛綠湛綠的、黝黑黝黑的,非常好看。湖南壹帶出土的古銅器,以水坑器居多。
發坑:指新出土的壹種古銅器,由於埋藏環境較差(化學汙染),器表腐蝕比較嚴重,不僅表面有積銹,而且銹下凹凸不平,有的還有膨裂。發酵膨裂嚴重的叫“發坑”或“脫胎”,輕者叫“半發坑”、“半脫胎”。常見於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區出土的古銅器。因為當地是含鐵量較高的酸性紅土壤,又多雨潮濕,對銅的銹蝕作用更為強烈。銅器的色澤卻不相同,安徽出土的脫胎青銅器,有的呈灰綠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脫胎青銅器,沒有湖南的那樣嫩綠。當然,同壹個地區出土的脫胎青銅器,色澤也不會絕對壹致。
臟坑:指新出土的壹種古銅器,表面附有雜質,是既不美觀也不容易去除的惡銹。
黑漆古:古銅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銹蝕的影響,表面和底子呈現黑漆色亮晶晶的,故名黑漆古,也是仿古銅器作舊的壹種裝飾風格。
綠漆古:因古銅器埋藏很久,銅器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銹蝕的影響,呈現綠漆色,亮晶晶的,故名綠漆古,也是仿古銅器作舊的壹種裝飾風格。
水銀沁:因古銅器埋藏很久,受到土壤銹蝕的影響,銅器的表面和底子呈現水銀色,銀白光亮,故名水銀沁,也是仿古銅器作舊的壹種裝飾風格。
棗皮紅:古銅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銹蝕的影響,表面和底子呈現棗皮紅,故名棗皮紅。河南安陽壹帶出土的古銅器都帶有棗皮紅的特征。棗皮紅也是仿古銅器作舊的壹種裝飾風格。
洗過澡:指有些傳世的青銅器,表面被油汙侵蝕過分嚴重。有壹些老藝人使用醋酸等溶液清洗。經過清洗後的器物表面,光亮壹色,比較好看。但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銹蝕的風貌,行家將此類器物稱洗過澡。
野造:有的古銅器鑄造工藝比較粗糙,花紋也不夠精細,壹般是出自手藝不高的民間工匠之手,古董行稱這類作品為野造.
泛金:古銅器在銹蝕之後,或在收藏時被汙染,器表面上泛出金黃色,仿佛是鎏上壹層金,古董行稱這種現象叫返銅或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