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泰州府城的墻磚也是分配到各縣負責燒制的,這些城磚上的文字和數萬塊手工城磚上的銘文,反映了宋清政府組織人參與對重大城建工程質量保證體系的監督,也留下了當年參與監督的官員、普通百姓和工匠姓名的痕跡。
泰州府凈月門至朝天門西南的臨河2370米長的墻體,還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城磚100多種。據調查,凈月門城門內嵌有“後所”城磚,長41厘米,寬20厘米,厚11.5厘米。據考證,它們是按照明代軍事城的規劃設置的,沿海地區有“前後屋”。“黃巖縣”、“天臺縣南”、“天臺”均按縣分配任務為城墻砌碑文磚;瓜窯、箬山窯、天王窯、吉祥窯、東濮窯的磚;“永保萬安”“吉”“魚鵝沈”等吉磚;產地磚如涪江、陽沙溪、林東、溪頭、三十三都、三十五都、二十二都、十二都;周存福、杜、方友高、陳、王和周窯磚。
據總結,有7種窯工,5種窯廠,4種吉爾吉斯語,12種籍貫,21種姓氏,1種日期,5種格局等等。共有60種文字,傳世資料豐富。其中,朝天門甕城南門外的防禦墻上嵌有“傅敏建造師”和“太傅…”的題詞磚。據考證,崇禎十七年(1644)為臺州知府,四川人,名。清代最大城磚,長38厘米,寬19厘米,厚10.5厘米。
這些碑刻磚為進壹步研究泰州城墻的建築歷史和地理沿革、軍事設置、焚燒地點、文字沿革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