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中學、大學教師,副刊編輯、期刊主編。1949年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特約編審。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張中行先生學名張璿,字仲衡,念小學時老師給擬的,語出《尚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怎奈這字難認,直到北大畢業,自己欲放棄學名,又不忍心另起爐竈,便刪繁就簡,去仲字人旁,衡字遊魚,成為中行。當然,“中行”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語之,必也狂狷乎”之語,仍未離開四書五經。這是先生自己說的,可先生晚年曾刻壹枚閑章:“中行無咎”。語出《易經》,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壹生低調淡泊、無欲無求,曾常年寓居於燕園女兒家。先生壹生清貧,86歲的時候才分到壹套普通的三居室,屋裏擺設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櫃書幾乎別無他物。老人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的書房裏書卷氣襲人,桌上攤著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張老謙稱書房像“倉庫”。;而於治學方面,他則壹絲不茍,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臺灣某“國學大師”,可謂“後五四時代”學者風範的真實寫照。追憶張先生,有人士嘆,“他有著古代文人的風範”,更有後輩贊,“老頭有骨氣”。
張中行先生治學嚴謹,博學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學。他與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稱為“未名四老”。如今,這四人都已逝世。作品列表
張中行認為《順生論》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1.《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作文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佛教與中國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4.《負暄瑣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5.《文言與白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負暄續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禪外說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8.《詩詞讀寫叢話》人民教育出版社
9.《順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負暄三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1.《橫議集》經濟管理出版社
12.《月旦集》經濟管理出版社
13.《流年碎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散簡集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望道雜纂〈順生論〉外編》群言出版社
16.《說八股》(與啟功、金克木合著)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