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壹宿;大年初壹扭壹扭。” 農歷正月初五這壹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壹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壹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壹,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壹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壹,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壹。 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壹)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追問: 還有不 回答: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壹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壹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壹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壹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裏,家家要點壹盞燈,準備壹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壹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壹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壹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陜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壹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彩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壹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壹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稭燒火,意味新的壹年像芝麻開花壹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壹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劄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劄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壹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竈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壹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壹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壹,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竈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臺;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竈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稭、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上一篇:古董局中局壹***幾部下一篇:五泄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