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郭沫若就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熏陶和寫作、答對對聯的訓練。據他關於童年生活的自敘,啟蒙之前,母親就教他背誦唐宋詩詞,4 歲半入家塾,兩三年後老師便教他對對聯。開始是簡單的兩三個字,漸漸地對到5字、7字以上,然後學作試帖詩。由於他聰明穎悟和刻苦好學,使他在少年時代就掌握了對對聯的藝術和技巧,並能夠即興題詠,援筆立就,超絕同儕,聞名於當地。加之巴蜀自古為“天府之國”,名山大川,隨處可見,才人輩出,史不絕書。郭沫若生於斯土,好境天成,陶溶造化,不僅直接影響他的壹生,而且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之中,洋洋乎蔚為大觀,可說是其來有尚。
郭沫若6歲那年,每天都在私塾裏認真練字,寫“十十丁午天下太平”之類。有壹次,私塾先生釣魚歸來,在評點學生寫的字時戲寫了:釣魚2 字,向學生們索對。郭沫若因不久前剛看了木偶戲《楊香打虎》,靈感忽來,不禁脫口對以:打虎兩字。先生又驚又喜,竟禁不住拍案叫絕,把郭沫若嚇了壹跳。事後,先生常向郭沫若的父親稱贊說:“此子出口不凡,將來必成大器!”從此,先生便在他們的功課裏增加了壹項——對課。
郭沫若少年時就讀的私塾後院有座寺廟,廟裏有壹棵桃樹。壹天,私塾先生因事外出,郭沫若便和同學們翻過後院的矮墻去偷摘桃子吃,被寺裏的僧人發現,告到先生跟前。翌日,先生正顏厲聲質問諸學生,意欲嚴格追查。郭沫若和同學們見先生異常嚴厲,誰也不敢當面承認。於是,先生在惱怒之下,出了壹比責備、挖苦學生的出句:
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吟罷,命眾學生對出對句,並說只要對出好句,便可免罰。郭沫若聽後略壹思索,當即對出對句: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雍容高邁,且“必定有我”語氣堅定,胸懷遠大,對句的確不凡,少年才子固不虛也。先生聽後,轉怒為喜,稱贊不已,全體同學也因此而免予懲罰。從此,先生更加器重郭沫若了。
郭沫若家鄉壹帶的私塾有壹種常俗,即每年中秋節,學生要給先生送壹份禮。這壹年中秋節前夕,家裏交給郭沫若壹吊錢,要他按照慣例給先生送禮,他拿著這壹吊錢買書、買吃的東西,竟把壹吊錢全花光了。先生不見禮物,心中不快,暗想,過去逢年過節,郭家從未失過禮,這次怎麽還不見送禮來?壹直等到節後,仍無音訊。先生見了郭沫若,便目視庭院中的數竿翠竹,吟誦半聯:
竹本無心,遇節豈能空過?
意思是說,竹子固然是中空無心,但是遇到骨節處就不是空的了,怎麽會空過去呢?顯然對郭沫若家中秋節未送禮物來表示不滿。郭沫若聽出了先生出句的弦外之音和雙關之意,這才想起家裏讓他送禮的那吊錢,便以“松”對“竹”,足對下聯道:
松原有籽,過時盡是幹包。①
①舊時塾師逢年過節索禮、收禮之風盛行,民間謂之“束”。民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塾師逢節收禮、索禮之類的奇聯妙對故事。《雪濤諧史》載,秀才送縣學教官節儀三分銀子,教官嫌少,出句道:竹筍出墻,壹節須高壹節。暗示秀才送禮要壹次比壹次多。秀才不以為然,借宋人盧梅坡《雪梅》詩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句意足對作答:梅花遜雪,三分只是三分。《堅瓠集》載:吳廣文自署門聯曰:唯其青出於藍,故減壹半;即使梅須遜雪,也該三分。民間又傳某塾師想索節儀又羞於啟口,出句暗示學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泥幹水盡。學生對以:朝廷刮州府,州府刮縣,縣刮民,民窮國危。還有壹則塾師索禮宴的故事,可歸此類。某主人每年七夕要請塾師吃宴,這壹年卻因故未請。塾師出句提醒學生:客舍淒涼,恰是今宵七夕。學生不能對,歸問其父。其父知塾師之用意,代子足對:寒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中秋節時,塾師見主家仍無宴請之意,又出句難學生,以使其傳話:綠竹本無心,遇節即時挨不過。學生不能對,又問父親。父親心領神會,又代兒子答對:黃花如有約,重陽以後待如何?至重陽,塾師見主人仍無什麽動靜,氣憤地出句再次刁難學生:漢三傑,張良、韓信、狄仁傑。學生還是對不出,再去找父親。其父看罷塾師的出句,認為先生搞錯了,“三傑”乃漢代人,狄仁傑是唐代人。學生便以此告於塾師,塾師氣哼哼地道:“我實未搞錯!妳父親前唐後漢記得這麽清,為何卻將壹頓禮宴壹忘再忘呢? ”又傳明代“神童才子”丘瓊山在廣州潘員外家教書期間,結識了潘家小姐,二人私訂終身,被潘員外察覺,將丘瓊山辭退了。後丘瓊山得中解元,托媒前來潘府求親,潘員外於大門上貼出半聯,既是解釋,又是考試。丘瓊山看後當即揮筆書對,求親成功。所對壹聯作:綠竹無心難過節;黃花有意候重陽。
意思是說,家裏原本是記掛著先生的,也是打算送節錢的,只是我把錢花光了,節已過去了,就像落了籽的幹松包壹樣,空空如也了。先生聽了無可如何,但內心卻十分贊賞自己這個學生的天資和才華。
郭沫若的家鄉有個叫徐品三的惡棍,鄉親們每壹提及此人,就無不恨之入骨,少年郭沫若卻不畏強暴,針對其“品三”2字,作了壹副對聯:
無點骰子不算塊;沒邊梯子有點懸。
骰子是賭具之壹。“品”字恰好像3 塊沒有點數的骰子;“三”字好似梯子上的3 個橫檔,但沒有兩邊支撐的邊柱。此聯構思新穎,別出心裁,是對惡棍的辛辣嘲諷。
郭沫若的回憶錄《少年時代》中記載了這樣壹則故事:1907年,郭沫若在四川嘉定上中學堂。中學堂的監學丁平子等幾個先生不學無術,卻又異常自負,因而不僅在學生中不得人心,而且連老名士輩也厭惡至極。有壹次,丁平子等6 人壹同遊高標山的萬景樓,題寫了壹副對聯,掛在萬景樓上:
六秀才同遊壹日;萬景樓從此千秋。
這種旁若無人、自封為“老子天下第壹”的口氣激起了民憤,連壹貫以溫誠敦厚著稱的王畏巖先生也激憤異常,這位老先生提筆將丁平子等6 人題寫的對聯略改數字,變成:
六秀才只通六竅;萬景樓遺臭萬年。
並毫不隱諱地註明:“改竄者王畏巖”。人皆有七竅,說“只通六竅”,尚余壹竅,意即“壹竅不通”,極其詼諧,因而風傳壹時,人們稱贊不已。
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功,接著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湖北、湖南、江西、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光復”,17省代表會議推舉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這就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郭沫若時年20 歲,在成都高等分設中學堂讀書。這壹年的年假,他回到樂山沙灣鎮故裏,壹連為四鄰編撰春聯二三十副,熱烈歌頌辛亥革命的勝利,表達他熾熱的愛國激情和內心的狂喜。其中他自認為最得意的幾副對聯是:
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語武陵人,於今可改秦衣服;
鐵馬金戈回地軸,吟詩錦城客,此後休嗟蜀道難。
國勢已變更,冉冉春回,問東君猶名皇否?
天心早眷顧,眈眈虎視,嗟西虜其奈我何!
擊築且高歌,英雄意洽三杯酒;
彈琴復長嘯,壯士胸羅八萬兵。
極濃重的民族感情,極蔥蘢的富國強兵之願,躍然紙上。
由於這些春聯全是遵囑替鄰人代撰,要符合各家的情況和特點,所以各聯的文詞和語氣各不相同。如:
故國同春色歸來,直欲硯池溟渤筆昆侖,裁天樣大紙橫書漢字;
民權如海潮暴發,何難郡縣歐非城美奧,把地球員幅竟入版圖。
杏花疏雨,楊柳輕風,酒興濃春色飽;
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風物此間多。
郭沫若少年時代的同學、朋友和親戚吳耦逖,與郭沫若交往甚密,1911 年底去湖南經商。年底,其父病危,他乘船返家時,因船失事落水而死。郭沫若當時在成都高等分設中學堂讀書,回鄉途中聞訊,曾寫《舟中聞雁哭吳君耦逖》詩8 首。是年春節,郭沫若壹口氣寫了10 副挽聯,悼念亡友。其中壹副是:
鼠肝乎,蟲臂乎,前緣未盡今身;紅顏白發,泣血千行,罵他造化癡頑,專為人間留恨事;
鳳泊矣,鸞飄矣,壯誌永埋長夜;玄鶴青蠅,放聲壹哭,痛此競爭時代,又教商戰殞健兒。
1915年夏,十七八歲的成仿吾與20多歲的郭沫若同在日本崗山壹所大學的預科學校學習,準備考取大學,兩人均抱著富國強兵之夙願,幻想科學救國,郭沫若學醫,成仿吾學工,兩人又都對文學有很大的狂熱,使得他們壹見面就很要好。在崗山,他們住在壹起,壹塊到雲高去上學,壹塊登操山,壹塊到旭川劃船,還壹塊遊覽了日本四周的栗林園和瀨戶內海。他們那套小房間裏***住了4 個人,成仿吾的那間稍大,他們便常聚在成仿吾的這間稍大的房間裏,天南地北地交談。有壹天,他們提議對對聯,成仿吾先出上聯道:
兩千米達三千步。
這是指散步的距離。郭沫若立刻指著大家對道:
壹個房間四個人。
在壹起的同學們無不誇贊郭沫若才思敏捷。
1928 年,為了逃避反動派的追捕,郭沫若被迫離開祖國,僑居日本,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從事古文字研究,與當時在國內燕京大學任教並主編《燕京學報》的容庚先生頗多書信往來,商討學術問題。
1930 年,容庚先生的母親鄧太夫人病逝,郭沫若聞知此訊,曾撰挽聯壹副,托杭州的親戚制好,寄到容庚先生的家鄉廣東東莞。聯曰:
警耗破鴻蒙而東來,早歲錫熊丸,敬廬陵有母;
哀思越嶺南以西往,晨昏之雞黍,倍知穎谷可風。
1934 年8月,郭沫若同夫人安娜及孩子在日本千葉縣面臨太平洋的壹個村莊住了10 天。8月5日夜,他做了壹個奇夢,當天頭腦異常沈悶,在下海洗身時,想到古人說的“無風不起浪”壹語,於是腦海裏忽然浮現出壹副頗有哲理意味的對聯:
舉世沈浮渾似海;於無風處浪頭高。
出亡日本期間,他仍不忘祖國安危,並為中日人民的友誼積極工作。1935年10月,他應在日華僑之邀,自千葉縣鄉間居所到東京,在中華青年會就《中日的文化交流》為題發表了精彩的講演,會場上座無虛席。郭沫若的淵博知識,使講演壹次又壹次獲得與會聽眾的熱烈鼓掌。這時,日本反動當局收買的幾個暗探急了,因為搞不上“情報”,於是搞來幾袋梨子,壹只只拋向講臺和正在講演的郭沫若,企圖搞亂會場秩序,迫使講演中止,當場就被聽得正起勁的愛國華僑和日本友人轟了出去。事後,日本友人問郭沫若對此有何感想,他笑了笑,隨即作了壹聯,以誌其事:
妄把梨兒充炸彈;誤將沫若當潘安。
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多用暗殺等恐怖手段對付持不同政見者和進步人士,所以這裏有“炸彈”壹語;潘安句,是借西晉才子潘安的故事。相傳潘安少年英俊,乘車外出,很多姑娘向他拋擲水果,往往滿載而歸。此聯以此作比,表現了他的幽默、詼諧和無畏。
1948 年,郭沫若與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同船由香港赴北京,途經東北解放區時,侯外廬在沈陽壹家古玩店購得壹枚圖章,上刻“公生明偏生暗”6字,他覺得字雖不多,但寓意很深,富於哲理,頗堪咀嚼。郭沫若見後,愛不釋手,連聲稱道:“有意思,有意思,太好了!”侯外廬見郭沫若如此喜歡,就說:“郭老既然如此鐘愛,我就奉送了!”郭沫若說:“我將金盒貯之!”說罷,兩人朗聲大笑。郭沫若又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侯外廬說:“那就給我題副對子吧!”郭沫若壹面欣賞圖章,壹面說:“就用這圖章上的話配壹副對聯吧!”說完便揮毫作書:
公生明,偏生暗;智樂水,仁樂山。
侯外廬看罷,高興極了,說:“這是為人處世的格言啊!”遂將此聯珍藏了起來。
郭沫若壹生足跡遍天下,交友遍全球,所到之處,無不留墨紀念;所遇之人,無不鬥對酬唱,至於全國無論東西南北,凡所經歷,則必題聯題詩,留下了許多文翰珍奇,不僅為祖國的大好河山刻畫了壯麗形象,增添了絢麗色彩,尤其把革命史事發揚光大,將藝苑佳話垂之久遠,其意義遠非三言兩語所能包容。如挽魯迅壹聯:
平生功業尤拉化;曠代文章數阿Q。
如題成都杜甫草堂壹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又如題李清照、辛棄疾祠聯: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題蒲松齡故居聯:
寫鬼寫妖,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壽杜波依斯91 歲壽辰:
替有色人種爭光,鐵中錚錚欽此老;為世界和平努力,東風習習壽期頤。
題我國駐丹麥大使館:
堤外海天催曙色;園中花草頌東風。
1961年,郭沫若到廣東佛山參觀了民間藝術研究社,並留下了詩句:
憑將秋色千張紙,奪取乾坤萬象春;神以人靈神已廢,而今百姓盡為神。
1962 年秋,茅盾也來到佛山參觀,也看了藝術社陳列的秋色、燈色、剪紙等民間藝術品,當看了郭沫若留下的詩句,不禁興致盎然,詩興勃發,高興地答應了該社的請求,留下了墨寶。茅公揮筆寫道:
剪紙鬥彩,秋色迷人。
並在下面落了款,但卻故意留出半幅白紙的空白。大家對茅公這奇怪的“半幅題詞”壹時莫名其妙,茅公卻笑著說:“留著自有妙用。”
不久,郭沫若第二次來佛山參觀,當他看到茅公那“半幅題詞”後笑道:“這要考難題了!”說著,他略壹思索,便在紙的空白處寫道:
作字題詩,春風滿座。
這與茅公的原句,正好配成壹副工整的妙聯,上下聯相對,用於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非常貼切,這壹下,大家才明白了茅公故意空出半幅白紙的用意。
1962年秋,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拾到壹個筆記本,打開壹看,見扉頁上寫著壹副對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
橫披:春在哪裏
再翻壹頁,是壹首絕命詩,署著當天的日子,他看罷非常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結果找到失主是壹個神色憂郁、行動失常的姑娘。經了解,才知道這個姑娘名叫李真真,考大學3次落榜,愛情也遭受挫折,於是決心“魂歸普陀”。郭沫若聽罷,耐心細致地開導她、鼓勵她:“這副對聯表明妳有壹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披太消沈了,這不好!我替妳改壹改,妳看如何?”姑娘點點頭。他當即提筆將對聯改為: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
橫披:春在心中
姑娘看後感佩不已,當即向郭沫若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廣州白雲山聽濤亭的亭柱上有這樣壹聯:
旭日朝霞紅雨亂;天風海水白雲閑。
情景交融,頗有意趣。原來這副對聯是郭沫若與古大存合對的。
1963 年,古大存登白雲山時寫過壹首詩,其中有壹句是:
天風海水白雲閑。
大家覺得這句詩頗能表現白雲山的風韻,便把它掛在白雲山松濤裏的“聽濤亭”楹柱上,並按照平仄關系作為下聯,向遊客公開征上聯。時隔壹年,尚未征到理想的對句。1964年,郭沫若遊白雲山時,見到了古大存的下聯,便根據他對白雲山四周景色的觀察,對出上聯:
旭日朝霞紅雨亂。
上下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妙趣天成,別有意趣,令人贊嘆不絕。
這些奇聯妙對及其故事,既是郭沫若胸襟抱負、思想情操和精辟見解的藝術結晶,也是他高深的藝術修養、藝術技巧的體現,連同他在其他許多領域的貢獻和建樹,***同構成了他珍貴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其實郭的才情不錯,但要說思想情操怎麽好,就不敢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