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吳城遺址基本介紹

吳城遺址基本介紹

吳城遺址屬於宜春考古遺址的著名旅遊地。

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發現的第壹個大型商代遺址。它位於小江上遊丘陵坡地的樟樹市千山鄉武城村。1973秋武城水庫施工時發現。

經過6次科學發掘,* * *揭露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文化積澱從2米到3米不等。它分為七個層次和三個時期的文化。* * *清理建築地基2處,窯址12處,灰坑55處,地基掩埋16處。出土了900多件比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和牙雕,特別是陶文、原始瓷器和青銅鑄造工具,是江西新的重大考古發現。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壹遺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吳城遺址分別於1984和1987被列為市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96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城商代遺址已成為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考古專業的實習基地。江西省博物館在婺城建立了考古站,這是江西第壹個農村考古站。萬載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舊時的“鵝峰綠”、“唐周薛稷”、“紫蓋雲”、“筆架響”、“石筍飛空”、“孝陵木刻歌”、“龍江渡晚”、“昆山”如今的主要旅遊景點有竹山洞景區、三八自然保護區景區、城隍廟等。

三千多年前的江南是什麽樣的?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隨著樟樹市吳城遺址保護和展示工作的開展,壹個神秘的歷史謎團即將揭開。

“殷墟文化跨長江,江南又有壹春。”面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城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蘇不禁感嘆。根據地層疊加和考古資料的分析研究,吳城文化可分為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和周初三個時期。這裏是吳城文化的都城,延續了400年。40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壹瞬,卻成為打開江南古文化寶庫的“鑰匙”,成為研究年代學的“尺子”。據調查,在這座被譽為“江西之魂”的商代城址中,有城墻、民居、陶窯、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場所等。,這是壹個相當完整的資本結構。目前已出土石器、青銅器、陶瓷、玉器等完整文物4000余件,刻制陶文或符號200余件,發現幾何印花陶器圖案40余種。

這樣的寶藏沈睡在樟樹的地下,無疑是壹個激動人心的考古發掘工程。經過反復論證,樟樹市委、市政府決定從即日起對吳城遺址進行全面保護和展示。

《古文化古城古文明》是再現吳城文明的三部曲。根據保護展示計劃,明年將建成吳城遺址博物館,建設吳城商代遺址保護展示園,全面、生動地展示吳城遺址的研究成果和巨大的文化價值。2003年至2005年,對商代民居、冶鑄作坊、祭祀場所、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進行了修復和地面展示;2006年至2010年,逐步恢復吳城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或有利於現有遺址保護的自然人文環境,從而建立永久性的國家歷史文化遺址公園。

作為國家文物局“十五”重點保護項目,吳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歷時10年。預計投資近6000萬元,主要由國家出資。要做的工作也相當復雜。為了保護遺址,建設博物館,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高科技來克服各種困難。到2010,武城遺址將成為中國的“黃石國家公園”。依托其現有的歷史遺跡,結合修復後的吳城風貌,將成為半封閉的公園景區,向外界展示商代吳城的風采,讓失落的吳城文明重現於世。

吳城商代遺址簡介:在樟樹市西南44公裏的千山鄉吳城村古小河上遊,有壹個著名的國方(杜毅),這就是吳城商代遺址。有專家認為,傳說中的太伯跑到了吳,這裏曾經是壹個經過的地方。泰伯先跑到滿靜,然後從這裏順贛江而下到吳越。

據武城黃村族譜記載,武城早年曾有武王廟,後廢棄。自1973年9月吳城遺址被發現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會同省市文物主管部門進行了9次大規模的發掘整理。暴露面積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3座建築地基、12座陶窯、92座灰坑和窯洞、20座墓葬、2口水井、壹處青銅器遺跡、1條道路和壹處完整宏大的宗教祭祀場所,出土了65438+件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和牙雕。在遺址中發現陶文、原始瓷器、青銅器遺物和隆堯,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標誌著吳城地區早在3500年前就進入了人類文明時代,否定了“商文化敵不過長江”的論斷。

陶文、符號等大量實物資料表明,在殷商時期,贛鄱陽地區不是壹片“荒地”,而是壹個高度文明的地區。青銅遺物、工具和精美青銅器的發掘表明,早在3000年前,就和中原壹樣,能夠熟練掌握鑄造技術,生產出高質量的青銅器,解決了殷商時期南方地區是否能鑄造青銅器的重要學術問題。大量完整的器物,尤其是40多種印花陶器圖案,是研究江南古文化的壹把“鑰匙”,也是斷代的壹把“尺子”,結束了江南考古長期以來文化斷代的混亂局面。

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發現的第壹處大型商代人類聚落遺址,也是江西省唯壹壹處具有中原商文化諸多元素的遺址。現已命名為吳城文化,至今仍是國內外考古和史學界的熱門話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商青銅_商青銅鼎西中釉立耳爐商青銅矛伯樂相馬筆筒鬥金釵玉蛙西中蓮花瓣紋執手壺原瓷豆陶底雕字石刀面青銅_馬鞍陶刀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源地壹直為史家和文化界所關註,更為海內外吳氏宗親所關註。早在1907年,蔡元培、武媚、柳亞子、田漢等人就開始研究吳文化;1937年,蔡元培、吳梅、顧頡剛等人發起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開始出版《吳越文化隨筆》,掀起了吳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澤的倡議下,中國吳文化研究會在蘇州成立,重新掀起了吳文化研究和建設的熱潮。

樟樹市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發現的第壹個大型商代有人居住遺址。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八次發掘,發現了龍洞、水井、墓葬、鑄銅、“_走廊”路面和宗教遺址等重要遺址。出土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較為完整的文物1100余件,文字符號200個,圖案40余種,特別是商代龍窯的發現,是中國早期龍窯的首次發現,將中國龍窯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武城商代遺址的發掘,否定了“商代文化不比長江”的論調,成為研究江南古文化的壹把“鑰匙”,引起了史學界和文化界的極大興趣。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吳城文化論文數百篇。

不僅如此,樟樹市的衛城遺址和新幹縣的商代墓也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註。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史學家郭沫若、顧頡剛在研究江西臨江府出土的清代乾隆年間吳第十五人民宮11件時指出:“春秋初期,無棣城遠在江西”,“臨江府即今清江縣(今樟樹市),贛江西岸,又。

1991年,中國吳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陸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會科學雜誌》上正式提出吳文化發源地在江西的觀點。1992原江西省博物館金苑同誌在《南方文物》發表《吳說,吳城文化家族的壹句話》,他的主要觀點是吳城文化在太湖流域吳文化之前。吳文化的發源地在哪裏?江西素有“烏頭楚尾”之稱,成為相關專家學者關註的“熱點”。

去年6月22日,11,兩位吳文化研究專家陸、張福裕先後考察了吳城商代遺址和樟樹諸城遺址,參觀了樟樹出土的各類文物。在隨後舉行的“吳文化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陸先生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現後認為,安徽、江蘇至今發現的銘文和吳國青銅器,都是19世紀守夢之後的,太湖東部尚未發現春秋晚期以前的吳國遺跡。江西出土的“浙”仍是最早的吳國青銅器。同時,江西-鄱陽湖流域出土了數百件西周青銅禮器,特別是樟樹市“吳文化”遺址、新幹商代墓和西周烈定墓出土了大量文物。說明“吳城文化”是由晉陜地區的先周文化、漢水流域的文化和江西鄱陽湖流域的夷嶽文化融合而成的自成壹體的青銅文化,其族屬應屬樟樹,贛江中遊的新幹是吳和吳文化的發祥地。

在這次研討會上,與會者壹致同意這壹觀點,認為這壹研究成果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也必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作為壹項重要的文化研究活動,它還遠遠沒有結束。樟樹作為壹個縣級市,積極參與了這次文化研究活動,在學術界樹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隨著經濟發展中漢語含量的提高,將對樟樹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和吳氏家族在國內外的社會活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吳城文化與中國古代紅青銅文明長期以來,中原地區出土的早期青銅器中,只有青銅器而沒有紅青銅器,導致很多外國學者認為中國只有青銅器時代而沒有紅青銅器時代。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在青銅時代之前都經歷過紅銅時代。中國在青銅文明之前是否有過悠久的青銅文明,這是壹個關系到中國青銅文明從何而來的重要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幹大洋洲樟樹吳城遺址和商代墓葬的發現,以及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青銅文明之前,中國存在著漫長的青銅文明。我省考古工作者對武城遺址及我省其他地區出土的部分先秦青銅器進行了成分檢測。這些標本的年代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和中期。除樟樹橫塘2號平獸足鼎外,其他標本銅含量均在90%以上,有的高達99%,未見或極少存在錫等金屬元素。雖然江西出土的壹些先秦青銅器是所謂的“黑漆古物”或“青漆古物”。但大部分器皿壁粗糙而薄,器皿表面腐蝕嚴重,有壹層銅綠和壹顆紫心。這當然與我省土壤偏酸性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青銅器本身,它是由紫銅或純銅制成的。

中國的青銅文明是何時開始的,有待考古發掘來發現。但對部分青銅標本的檢驗表明,吳城或鄱陽湖-贛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仍保留著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使用紅銅鑄件的原始技術。在古代文明的演進中,每壹種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當然,中國青銅文明的開始要比商周時期早得多。商周時期,由於中原青銅技術的影響,先民開始鑄造青銅器。樟樹橫塘1號鼎配2號平獸鼎,即虎耳措鼎,風格與2號鼎相似。兩個鍋相比,1號鍋的鍋壁較厚,2號鍋相對較薄。前者表面腐蝕不是很嚴重,呈淺綠色。後者表面腐蝕相當嚴重,呈深綠色;前者硬度較高,後者硬度較低。1號鼎的成分雖未經過檢驗,但從理化性質來看,其含錫量明顯高於2號鼎。說明吳城先民在商代末期就掌握了在銅中添加錫等元素以改善其性能的技術。

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先生推測,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南方江淮流域傳入黃河流域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據說江南是古代金錫的著名產地。雖然目前的考古材料還不足以完全證實老郭的猜想,但通過吳城等遺址的發現,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支持老郭的猜想。比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銅的主產區,有大量古代銅礦開采和冶煉遺跡,具備煉銅的物質條件;商周時期,泥鑄法(即若幹模具和型芯鎖緊後壹次性鑄造)和石模鑄銅這兩種原始而古老的工藝被廣泛使用。商周時期,紅青銅器的生產還在繼續。我們可以想象壹下,中國的紫銅冶金可能起源於江西乃至南方,傳入中原後經過改良產生了青銅冶金的新技術,中原的青銅冶金技術對南方各地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 *鍛造了中國燦爛的青銅文明。江西婺城遺址發現大量商頭骨?繼1995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對武城商代足趾西墻進行解剖時發現4個商代頭骨後,近日,江西考古人員在壹條近4米深的外護城河中發現密集的商代頭骨——在不到1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出近20個頭骨和部分肢骨。專家推測護城河兩側有大量頭骨。

在這次發現的近20個頭骨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線條。據江西省專家介紹,考古發掘出的頭骨壹般有兩種制作方式:壹種是戰俘被斬首;壹是祭祀中獵頭儀式的產物。就目前的發掘來看,這些頭骨很可能是被大批戰俘斬首的,每個頭骨的死亡年代和身份還需要進壹步測量和考證。該頭骨的發現反映了當時戰爭的規模、方式和慘烈程度,為研究商城市攻防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到目前為止挖掘出來的頭骨都被妥善保存。

吳城遺址位於吳城鎮吳城村,樟樹山前。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修建水庫時發現的。這是在長江以南發現的第壹個商代遺址。2001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截至目前,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已進行了9次考古發掘,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窯具、祭祀廣場等古代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現了大量的原始瓷器,國內有考古學家認為中國的原始瓷器起源於吳城。江西考古學家在吳城遺址設立了專門的考古工作站,他們認為這裏是探索江西和鄱陽湖流域古代文明起源、文明模式和文明物化形態的權威場所。武城遺址發現的“中國是叉子之王”。

魏,壹種古老的炊具,像壹個鼎,圓形,中空,彎曲。在武城商代遺址的65,438+00次發掘中,出土了數百件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文物。2001 65438+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第10次發掘時,在遺址的高第嶺壹帶清理出壹座大型商代濤哥。經過壹年多的晾曬和修復,已經完全修復。高47.8厘米,直徑40.2厘米,腹徑38.7厘米。它由灰色陶瓷和細沙制成,開口,腹部呈弧形,有三個袋足。它全身裝飾著粗粗的繩紋,脖子上貼著寬帶繩紋,腹部到腿部貼著繩紋。伴隨發掘的是距今3500多年的武城二號。出土的壹號比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三期最大的濤哥、河南二裏頭文化上層高43.2厘米,直徑32.7厘米,腹徑35厘米。陶器花紋與1號相同..當時是武城商代遺址壹期的早期,最大的兩件都是濤哥的大件,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壹件。專家稱之為“中國劈叉之王”。吳城壹號的修復是吳城遺址獲得20世紀中國百年考古發現榮譽後的又壹重大發現,對研究吳城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百賢參業古玩
  • 下一篇:哈密哪裏有解決個人需求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